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8月14日,安徽濉溪縣李莊變10千伏桃園111線路11101行波開關終端成功接入配電自動化主站,該線路實現了行波測距型配自開關全線覆蓋,給線路裝上了“導航儀”,從此故障排查可以精準定位。
國網濉溪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安裝行波開開關。毛小龍攝
行波技術已廣泛應用于110kV及以上輸電線路,能把故障定位誤差控制在300米以內。由于配網線路與主網線路存在較大差異,將這項技術“移植”到配網故障定位中并不容易,目前還處于推廣應用階段。
這些“導航儀”怎么工作呢?簡單說,行波開關會在線路兩端捕捉電流波動的“信號波紋”,通過計算兩個“波紋”到達的時間差,結合線路長度和信號傳播速度,精準算出故障點位置。借助高精度GPS時鐘同步,定位誤差能縮小到150米以內,相當于在百米沖刺的距離內就能鎖定故障范圍。而且還能自動記錄故障時的電流波動、開關動作等信息,實現“故障一發(fā)生,數據就記錄”。
濉溪縣供電公司大膽嘗試,積極與安徽省電科院、淮北市檢測中心溝通,經過多輪檢測和調試,目前正在開展15臺行波開關的安裝,后期將陸續(xù)為配電線路安裝90臺行波開關設備。
在選擇第一個行波開關安裝點時,濉溪縣供電公司統(tǒng)籌考慮,優(yōu)先安裝在無小電流選線的李莊變出線。一旦李莊變出線發(fā)生接地故障,行波開關能秒級定位故障點,誤差不超過150米。為搶修人員“導航”到故障點附近,大大減輕了一線人員巡線壓力。
“以往李莊變發(fā)生接地故障時,需通知3個供電所分別巡線,極端天氣排查時間超過2小時。行波開關投用后,可以實現‘故障發(fā)生即定位’,故障報警秒級鎖定范圍,接地處置效率大幅提升,徹底改變配網‘盲查’的傳統(tǒng)模式?!卞∠h供電公司運檢部負責人吳克嘉說。
更智能的是,行波開關與原有配自開關無縫銜接投入FA后,可實現“故障感知—隔離—轉供”全流程自動化,線路跳閘失負荷時,不到1分鐘就能完成負荷轉移,最大限度減少停電時間,保障居民和企業(yè)安全用電。
下一步,濉溪縣供電公司將加快行波開關安裝進度,逐步實現多個變電站出線的全線覆蓋。持續(xù)深化智能配自技術應用,不斷提升配網故障研判水平,提高供電可靠性。(毛小龍 王惠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