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p>
的確,為人處事,不應該有那么多的想法,卻偏偏少了行動。
更多的時候,都應該帶著凡事盡心盡力的心態(tài)和態(tài)度去對待。
最終,才能收獲更好的人生結果。
曾國藩亦道:“莫問收獲,但問耕耘?!?/p>
話糙理不糙,人這一輩子,哪里真能事事都算得滴水不漏?
拼盡全力之后,那結果如何,便不是你我所能強求的了。
選擇盡心盡力,便是對得起自己這雙手,這顆心。
盡心,在事前的“笨功夫”
北宋仁宗年間,黃河決口,河北大饑。
名臣富弼受命救災,他深知饑荒如虎,等不得朝廷公文來回扯皮,便當機立斷:允許地方官先開倉放糧,后補手續(xù)。
有人擔憂:“這般行事,不怕?lián)???/p>
富弼只回:“若按部就班層層請示,公文到時,人已餓死大半。救命要緊,哪還顧得了許多!”
遇到問題,相信本能,找到第一性原理,踏實去做,哪怕看起來很笨。
但是,效果但凡產(chǎn)生,就是有意義的。
很多時候,人就是怕想太多,導致事態(tài)變得愈發(fā)嚴重,而自己也在現(xiàn)實里變得迷惑不解。
《禮記》有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p>
說白了,事前的盤算與準備,就是那“笨功夫”,是給“盡心”打的地基。
即便后來事有變化,這基礎也讓人心不慌,手不軟。
然后,地基打得深,樓才立得穩(wěn);準備做得足,事才有成算。
最終,在這么一種笨功夫的實行之下,我們反倒能靠自己擁有更好的人生。
盡心,在事中的“活腦筋”
古羅馬工程師維特魯威在主持修建輸水道時,原計劃需跨越一道深谷,按當時技術,需建造龐大高架橋,費時且難成。
維特魯威沒有死磕圖紙,他帶人沿山谷勘察,最終發(fā)現(xiàn)一處天然石橋——稍加修葺,便成坦途。
水道最終也繞開了“完美”卻虛妄的方案,以實用之道將清泉送入羅馬城。
維特魯威自己也總結了這么一個道理:“堅固、實用、美觀?!?/p>
這順序大有深意:堅固實用乃根本,美觀是錦上添花。
做事若一味求那“圓滿”的幻影,反倒容易在苛求中迷失。
反倒學會變通,才能巧妙地化解難題,消除困難。
在做事的過程里,最忌諱的就是照本宣科,不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這樣的固執(zhí)風格,其實是非常容易在做事的過程里陷入困境,甚至離正確的方向和路途越來越遠。
而且人越是想要追求圓滿,那么就越容易跟自己過不去,在一些其實根本就沒有意義的細節(jié)上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不如打開思維,變通想法,才能更為巧妙地尋找到好的突破口,在起伏不定的環(huán)境下,真正穩(wěn)住自己。
畢竟,真正的盡心,是在崎嶇路上靈活變通——以活腦筋尋活路,目標在前,方法在變,腳步卻從未停下。
盡心,在事后的“平常心”
明朝海瑞,以清廉剛直聞名。
任應天巡撫時,見吳淞江水患肆虐,他傾盡心血,親督疏浚。
然工程浩大,非一任之功,加上地方阻力重重,終未竟全功。
離任時,他對著未平的江濤喟嘆:“力竭矣,然水患非一日之寒,亦非一人可平?!?/p>
海瑞曾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p>
這話里透著自己的心得和智慧:盡心是問心無愧,而非強求那不可控的結局。
世上許多事,如同治水,你我盡力挖開一鍬土,后人接著挖,方有通衢之日。
如果想要一勞永逸,那是萬萬不可的。
盡心后放下執(zhí)念,才知那“無悔”二字的分量,早已填滿了“未成”的遺憾。
盡心盡力者,如那執(zhí)燈夜行的人——燈火雖微,照亮的卻是腳下每一步實在的路。
圓滿如明月懸于天際,盡心則是我們手中可掬的清輝。
當無數(shù)盡心匯成星河,那么,那些所謂的心中想要的圓滿,早已在跋涉的足跡中悄然成形。
畢竟人間萬事,但問耕耘深幾許,莫計秋收幾斗糧。
始終要相信,人活著,不求萬事圓滿,但求自己一直都可以做到盡心盡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