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上映不到半個月,曾一度被看作暑期檔最有潛力的黑馬。
沒有明星加持,沒有大規(guī)模宣發(fā),靠著口碑和共鳴一路逆襲,票房蹭蹭往上漲。
觀眾本以為這是一部注定走遠的國漫新希望,沒想到僅僅一場發(fā)布會,就讓這部電影從高處跌落,路人緣幾乎被消耗殆盡。
原本一場溫情治愈的全齡段動畫片,卻因錯誤的宣傳選角,被裹挾進無休止的爭議之中。
翻車的背后,是一次徹底跑偏的價值綁定,也是一次“流量綁架內(nèi)容”的失敗嘗試。
國產(chǎn)二維動畫電影,向來處于產(chǎn)業(yè)鏈最邊緣的地帶。
能真正殺出重圍的寥寥無幾,更別說在票房、口碑、熱度三項全能上齊頭并進。
而《浪浪山小妖怪》偏偏做到了。
上映前沒有熱搜,沒有造勢,憑借打工人的共鳴和溫情敘事,它用“內(nèi)容自來水”帶動了真正的觀眾口碑。
短短10天,便拿下6.6億票房,豆瓣評分高達8.6,被譽為“后哪吒時代”的國漫新標(biāo)桿。
沒有炫目的特效堆砌和低幼的敘事套路,它用一套看似稚拙、實則貼地的動畫語言,勾起了成年人的情緒共鳴。
小豬妖、小蛤蟆、社恐的猩猩……每個角色都像極了現(xiàn)實世界中被困職場的我們。
他們擰巴著前進,在失敗中跌撞,在無能為力中繼續(xù)生活,掙扎但不屈,疲憊卻不放棄。
一針見血地照出了打工人的生存尷尬。觀眾不僅被逗笑,更被看懂。
在這個早已被流量信息轟炸到麻木的年代,這樣一部講“平凡人如何活下去”的動畫作品,反而成了稀缺的安慰。
網(wǎng)友說:“小時候看的是動畫,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這是我們的生活。”
正因如此,《浪浪山小妖怪》才成為周邊爆款,出現(xiàn)了咖啡聯(lián)名、毛絨公仔一盒難求的文化現(xiàn)象。
所有人都在期待它走得更遠,期待它成為國產(chǎn)動畫的一個新高度。
結(jié)果,它走著走著,卻突然摔了一個大跤。
從情節(jié)上說,《浪浪山小妖怪》是一部非常簡單的作品。
主角小豬妖三年不得志,在浪浪山“打工失敗”后決定踏上“取經(jīng)之路”,和一群同樣失敗的小妖怪組成“冒牌師徒團”。
他們沒有法術(shù),沒有光環(huán),甚至連像樣的裝備都沒有,卻依舊選擇向遠方出發(fā)。
而圍繞小豬妖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線,更讓這部片子多了一份家庭溫情。
豬媽媽不會說豪言壯語,只會反復(fù)叮囑:“你吃了嗎?”、“這水不新鮮了?!?/p>
正因為主線溫和,才讓它成功跳脫了動畫片“低幼化”的刻板印象,真正打動了全齡觀眾。
大人從中看到家庭責(zé)任,小孩看見冒險的成長。
可就是在這樣一部適合全家觀影的作品里,片方卻主動邀請了兩個高度符號化的爭議人物站臺。
一位是傅首爾,靠婚姻脫口秀成名,離婚后人設(shè)徹底轉(zhuǎn)型為“女性獨立代表”。
一位是蘇敏,憑借“中年女性逃離家庭”的故事走紅,被奉為“覺醒阿姨”。
她們的故事本身無可指摘,甚至在過去幾年間,的確給無數(shù)困境中的女性帶來勇氣。
但她們的價值標(biāo)簽,終究是“反家庭”的對立面。
將這兩個形象強行嫁接到一部“親情為底”的合家歡電影上,就像給溫水泡腳加了一勺辣椒油,看似刺激,實則難以下咽。
她們在發(fā)布會上的發(fā)言,也毫無懸念地跑偏了主線。
傅首爾大談自己離婚后孩子如何擁有成熟的人生觀,把親情話題引導(dǎo)成“親子對抗”。
蘇敏更是直接把“豬媽媽”代入自己的過去,宣稱“她也應(yīng)該逃離浪浪山”。
在鏡頭前,這些言論被剪輯包裝成“自由宣言”。
可對坐在影院里的觀眾來說,這些言語并不溫暖,更多的是冒犯。
小豬妖拼盡全力,只為在外闖出一番事業(yè),好讓母親生活過得好一點。
豬媽媽不計回報,為孩子守著一個永遠可以回來的家。
這本是溫情的雙向奔赴。
卻被生生扭曲成“家庭是枷鎖”、“親情是束縛”的表達。
沒有人反對女性獨立,也沒有人否定個體覺醒的重要性。
但以“逃離”為唯一答案,將“成長”片面解讀為“斷裂”,無疑是對電影內(nèi)核的消解。
觀眾退票,不是因為她們曾離婚,也不是因為她們是女性。
而是她們站錯了地方,說錯了話,毀掉了本不該屬于爭議的溫情時刻。
從那一天起,《浪浪山小妖怪》的評論區(qū)不再是“這片子真好哭”,而變成“早知如此不看也罷”。
當(dāng)宣發(fā)團隊將這部作品強行綁定進“女性覺醒”這一輿論場中,整部電影的情緒基調(diào)就被改寫了。
電影團隊不僅沒避開,反而主動上手引爆。
他們試圖借助熱點來制造“二次爆發(fā)”,卻忘了真正令《浪浪山》出圈的,從來不是情緒對抗,而是情緒共鳴。
類似的“話題驅(qū)動內(nèi)容”的操作,在近年來的國產(chǎn)片中屢見不鮮。
有人為了出圈,強行將作品與社會議題綁定。有人為了熱度,將角色塑造成流量模板。
但結(jié)果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內(nèi)容被牽著鼻子走,觀眾被迫進入不屬于他們的立場泥潭。
《浪浪山小妖怪》本有機會成為國產(chǎn)動畫的新高峰,它用前十天證明了內(nèi)容的力量,卻在一天之內(nèi)看盡了流量的代價。
沒有人質(zhì)疑蘇敏的勇氣,也沒有人否定傅首爾的立場。
可她們代表的不是“合家歡”,也不是“普適共情”。
當(dāng)營銷團隊將“逃離家庭”的標(biāo)簽貼在“溫情母子”的故事上,注定會讓人出戲。
曾經(jīng)的口碑積累被輕易摧毀,令人惋惜。
電影不該承受輿論的撕裂,觀眾也不愿被迫卷入立場爭斗。
真正的好作品,從不需要爭議來包裝,而是靠真誠來打動觀眾。
一場好戲,敗在了不該出現(xiàn)的橋段里。
《浪浪山》終究沒能守住屬于它的純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