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連載26
卻說唐太宗李世民接到李靖大破突厥的捷報,立刻下了一道圣旨,讓李靖把俘虜?shù)乃宄捇屎笠约八鍩壑畬O楊政道送到長安。
李靖當然遵旨照辦,派人護送二人進京。李世民在便殿召見他們。楊政道年紀還小,跪在殿前,嚇得渾身發(fā)抖,連話都說不清楚。唯獨蕭皇后見多識廣,一點兒也不驚慌,從容地走到御案前,才屈膝下拜道:“臣妾蕭氏拜見陛下,愿陛下萬歲!”
這兩句話說出來,聲音清脆婉轉(zhuǎn),像黃鶯啼叫一樣好聽。李世民低頭看去,只見她發(fā)髻高聳,步搖低垂,脖子像天牛幼蟲一樣白皙修長,腰肢像楊柳般纖細,裙擺下還微微露出一雙嫩白天足。
李世民心里暗暗嘀咕:“蕭后雖然以美貌聞名,但現(xiàn)在也該四十多歲了,怎么還這么風姿綽約?不會是假冒的吧?”于是溫和地問道:“你真是隋朝的蕭皇后嗎?”
蕭皇后回答說是。李世民又說:“既然是隋朝皇后,請起來吧!”
蕭皇后謝恩,才裊裊婷婷地站起來,侍立一旁。
李世民再仔細端詳,果然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眉毛不用畫就烏黑,臉上不抹粉就白皙,嘴唇不涂胭脂就紅潤,眼睛像秋水般明亮,鼻子像美玉般挺直,簡直像是古代美女褒姒重生、夏姬再世。
李世民又暗自想道:“這真是天生的美人胚子,跟我宮里的巢刺王妃楊氏,簡直像一對姐妹花?!庇谑窍铝钤诰┏琴n給蕭后和楊政道一座宅院,讓左右?guī)麄內(nèi)ゾ幼 ?/p>
李世民回宮后,心里還惦記著蕭后。才過了兩天,就召她入宮,詢問隋朝舊事。蕭后一一回答,并講述了隋煬帝如何奢侈過度導致亡國。
李世民又問她在突厥時的情形,蕭后也詳細說了,并且流著淚請求道:“臣妾屢遭慘變,四處流離,余生全仰仗陛下恩賜。只求死后能葬在江都,和故主(隋煬帝)同穴,臣妾就感激不盡了?!?/p>
李世民見她楚楚可憐,更加憐憫,就對她溫言軟語安慰起來。
蕭后本就是個尤物,不懂得什么貞節(jié)烈性,只要有人愛她,沒有不樂意的。何況李世民正值壯年,長得儀表堂堂,不像那昏頭昏腦、毫無威嚴的隋煬帝。既然進了宮,她自然樂意攀附這棵大樹,再享幾年富貴歡樂。于是使出渾身解數(shù),眉目傳情,百般挑逗。
那李世民本就好色,連弟弟的妻子都納為妃子,何況一個亡國的前朝皇后?兩人情投意合,自然如膠似漆,不久就同床共枕了。
再說突厥首領(lǐng)頡利可汗,被李靖偷襲了營寨,逃往磧石(戈壁沙漠)。
他正想在那里重整旗鼓,沒想到唐朝的并州都督李世勣又從云中(今山西大同)殺來。
頡利慌忙派兵防守白道(陰山要隘),結(jié)果又被李世勣打敗。
頡利知道磧石也守不住了,又逃竄到鐵山(今內(nèi)蒙古陰山北),并急忙派大臣執(zhí)失思力到唐朝都城長安謝罪,表示愿意率領(lǐng)整個突厥歸附唐朝。
李世民于是派遣鴻臚卿唐儉和將軍安修仁一同前往突厥安撫,同時下詔命令李靖率軍前去迎接頡利。
李靖接到詔書后,對副將張公謹說:“頡利雖然敗了,但部眾還很多。如果讓他們逃過漠北,以后就難以對付了?,F(xiàn)在最好的計策是,趁著我們的使者到了突厥,頡利放松警惕時,我們突然發(fā)兵襲擊。他們以為有使者在談判,肯定不會防備,我們大軍一到,他們來不及躲避,必定被我們擒獲?!?/p>
張公謹擔心道:“詔書已經(jīng)答應(yīng)他們投降,使者也在他們那里了。如果我們發(fā)兵襲擊,雖然肯定能勝,但使者們豈不是要遭殃?”
李靖堅定地說:“機不可失!當年韓信破齊,用的就是這個計策。唐儉等人的性命,顧不得了!”于是連夜發(fā)兵。
正好李世勣也率軍前來會合。兩人一商量,意見一致。于是李靖為先鋒,李世勣為后應(yīng)。沿途遇到突厥的巡邏兵,一律活捉,讓他們當向?qū)А?/p>
頡利可汗這邊,剛接待了唐朝使者,聽說唐朝答應(yīng)他投降,心里正高興,設(shè)宴款待唐使。突然有親兵沖進來報告:“唐軍殺到了,離這兒不到十里了!”
頡利大驚失色,瞪著唐儉等人說:“這……這是怎么回事?大唐天子既然答應(yīng)我歸附,怎么又派兵來襲擊?難道也這樣不講信用嗎?”
唐儉等人趕緊站起來說:“可汗不必驚慌懷疑!我們兩人是從長安直接來的,還沒見過李總管(李靖)的部隊。想必是李總管還沒接到圣旨,所以才率軍前來。讓我們兩人出去攔住他,一定能讓他退兵。請可汗放心!”說完,拉著安修仁跑出營帳,翻身上馬,快馬加鞭,一溜煙跑了。
頡利聽了唐儉的話,也信以為真。等唐儉走后,還覺得不用設(shè)防,眼巴巴地等著唐軍退兵。哪知道營帳外的警報接連不斷:一會兒報唐軍只離七里了,一會兒報只離五里了!
頡利這才出營遠望,果然看見唐軍浩浩蕩蕩,疾馳而來!他知道來不及整頓軍隊了,慌忙跳上千里馬,獨自逃命去了。部眾一看可汗跑了,也跟著四散逃竄。
唐軍沖入突厥大營,如入無人之境,東砍西殺,殺死很多人。接著沖進后帳,看見一個盛裝打扮的婦人和一個少年男子,嚇得抱在一起發(fā)抖。唐軍也不問是誰,上去就把他們抓走了。還有營帳內(nèi)外沒來得及逃跑的許多突厥男女,都被唐軍用繩子捆起來,一串一串地牽走了。
轉(zhuǎn)眼之間,突厥大營就被蕩平。李靖和李世勣選好地方安營扎寨,清點俘虜,有好幾萬人。查問那個盛裝婦人,原來是頡利的可敦,也就是嫁了四次的隋朝宗室女義成公主。
李靖斥責她無恥,下令推出斬首。再審問那個少年男子,是頡利的兒子疊羅支,便把他關(guān)進囚車,押送長安。
頡利可汗曾任命父親啟民可汗的弟弟蘇尼失為沙缽羅設(shè)(突厥官名),統(tǒng)領(lǐng)五萬戶部落,建牙帳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北。
等到頡利兵敗勢衰,各部族紛紛叛離,只有蘇尼失沒有二心。頡利逃去投奔蘇尼失,想和他一起逃往吐谷渾。
蘇尼失猶豫不決。這時李靖已經(jīng)凱旋班師,但發(fā)下文書給靈州總管、任城王李道宗,命令他出兵追捕頡利。
李道宗便寫信給蘇尼失,命令他把頡利抓來獻上,同時派副總管張寶相率軍逼近。
頡利聽到消息,嚇得躲進荒山野谷。蘇尼失見唐軍快到了,知道自己抵抗不了,只好派人到處搜尋頡利,好不容易才把他抓住,帶回自己營帳。正巧唐軍趕到,蘇尼失就把頡利當作“見面禮”,率領(lǐng)部眾投降了。
從此,大漠以南再也沒有突厥的王庭了。
頡利被押到長安,李世民在順天樓(皇宮門樓)前盛設(shè)儀仗,召見頡利。頡利趴在地上請罪。
李世民朗聲斥責道:“你仗著父兄留下的基業(yè),殘害百姓,自取滅亡,這是你的第一大罪!多次與我大唐結(jié)盟,又多次背叛,這是你的第二大罪!仗著武力好戰(zhàn),害得尸骨遍野,這是你的第三大罪!踐踏我們的莊稼,擄掠我們的百姓,這是你的第四大罪!我想饒恕你,派使者去招撫,你還拖延不來,這是你的第五大罪!不過念你在渭水便橋之盟后,總算沒有大規(guī)模入侵,還有一點顧忌,我就饒你不死。你可別再不知好歹了!”
頡利聽了,一邊哭一邊謝恩。李世民命令太仆寺把頡利帶下去,好好款待,供給吃喝。另外加封李靖、李世勣為光祿大夫,賞賜絹帛。頒布詔書大赦天下,并特許百姓聚飲五天,慶祝勝利。
太上皇李淵這時已移居大安宮,聽說活捉了頡利,非常高興欣慰地說:“當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始終未能報仇。如今我兒子能滅掉突厥,江山托付給對的人了,我還有什么可憂慮的?”
李世民去拜見李淵,請他到凌煙閣,召集各位王妃、公主以及皇親國戚、近臣十幾人,擺酒設(shè)宴。喝到半醉,李淵親自彈奏琵琶,李世民起身跳舞,各位親王等輪流敬酒,為太上皇祝壽。
李世民興致高昂,流連忘返,一直喝到夜深才散席。
再說東突厥,滅亡后,殘余部眾有的向西投奔西突厥,有的向北依附薛延陀,還有大約十萬口人投降了唐朝。如何安置這些人,李世民下詔讓群臣商議辦法。
此時,魏國公裴寂、蔡國公杜如晦都已因病去世。朝廷上地位最高的大臣要數(shù)尚書仆射、梁國公房玄齡了。房玄齡接到詔書,自己不發(fā)表意見,專門收集大家的建議上報。
中書侍郎顏師古建議在黃河以北安置這些降眾,分立酋長,各自統(tǒng)領(lǐng)部落,這樣才安全。
禮部侍郎李百藥的意見和顏師古大致相同,但建議在定襄(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設(shè)置都護府,統(tǒng)一管理,認為這才是安定邊疆的長久之策。
只有溫彥博建議仿效東漢光武帝劉秀安置匈奴降部的辦法,讓這些突厥降眾集中居住在邊塞附近。這樣既保全了他們的生計,又能讓他們成為中原的屏障,算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李世民匯總了大家的意見,傾向于采納溫彥博的建議,就召他進宮詳談。秘書監(jiān)魏征也入朝參加商議,他激烈地反對道:“突厥世代是強盜,不斷與中原為敵。如今僥幸被我們打敗滅亡,陛下因為他們投降歸附,不忍心全部殺掉,自然應(yīng)該放他們回到原來的地方,絕不能留在中原。自古以來,戎狄沒有信義,都是人面獸心。弱小時就假裝歸順,強大了就叛亂。現(xiàn)在投降的部眾不下十萬,幾年之后,人口繁衍倍增,必定成為心腹大患!想想西晉初年,各胡族與漢人雜居內(nèi)地,大臣郭欽、江統(tǒng)都勸晉武帝司馬炎把他們驅(qū)逐到塞外,以杜絕禍根。晉武帝不聽,結(jié)果才過了二十年,伊水、洛水(指中原核心地區(qū))一帶就淪陷了(指西晉滅亡,五胡亂華)。這是活生生的教訓??!為什么不吸取呢?”
溫彥博反駁道:“真正的君王胸懷天下,包容萬物,如同天無不覆蓋,地無不承載。如今突厥走投無路來歸順我們,怎么能拒絕不收?孔子說過:‘有教無類’。如果我們拯救他們于死亡,給他們生計,教他們禮儀,幾年之后,就都成了我們大唐的忠誠百姓了。再選拔他們的酋長,讓他們到皇宮擔任禁衛(wèi)軍。他們敬畏陛下的威嚴,感念陛下的恩德,只會爭先恐后地效忠,能有什么后患呢?”
李世民聽了點頭稱好。魏征見皇帝已偏向溫彥博,知道難以挽回,就沉默地退了出去。
李世民于是下令,將突厥降眾安置在邊塞一帶,東起幽州(今北京一帶),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都劃給他們居住。又把原來突利可汗(頡利之侄,已降唐)的地盤分成四個州,頡利的地盤分成六個州。左邊(東邊)設(shè)置定襄都督府,右邊(西邊)設(shè)置云中都督府,分別統(tǒng)領(lǐng)這些降眾。
封突利為右衛(wèi)大將軍、北平郡王,兼任順州都督。突利接受任命,向李世民辭行時,李世民當面告誡他:“你的祖父啟民可汗,當年避難投奔隋朝,隋朝立他為大可汗,使他擁有北方廣大的土地。你的父親始畢可汗,反而成為隋朝的禍患,這是天理不容的!所以才有你們今天的敗亡。我本打算立你為可汗,但想到你祖父啟民的故事(指依附隋朝后又與隋發(fā)生沖突),覺得寒心,所以改變了主意。現(xiàn)在任命你為順州都督,你要好好遵守我大唐的法律,不得侵擾掠奪。這樣不僅能使中原長治久安,也能使你的宗族永保富貴。”突利拜謝而去。
李世民又任命頡利為右衛(wèi)大將軍,留在長安居住。蘇尼失因為擒獲頡利有功,特封為懷德郡王,不久又任命為寧州(今甘肅寧縣)都督。還有個叫阿史那思摩的突厥貴族,是跟隨頡利一起到長安的,并沒有主動請降。李世民認為他忠于故主,特別加以安撫,任命為右武侯大將軍,后來又晉封為懷化郡王,兼任化州(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一帶)都督,讓他統(tǒng)領(lǐng)頡利的舊部。
此外,投降的突厥大小頭目,如執(zhí)失思力以下,都授予了官職。算下來,五品以上的官就封了一百多人,幾乎占了朝廷官員的一半。因此,突厥貴族遷居長安的,差不多有上萬家。
頡利留在長安日子久了,郁郁寡歡,漸漸變得形容憔悴,面色枯槁。李世民有時見到他,很是不忍,就對他說:“看你形銷骨立的,大概是在長安住不習慣吧?我聽說虢州(今河南靈寶)那地方麋鹿很多,可以打獵散心。你如果愿意去,我可以任命你為虢州刺史,你在那里消遣,或許能安享天年?!?/p>
頡利下拜道:“臣是待罪之身,承蒙陛下天恩,才能留在京城。今后能保全性命,已是萬幸。陛下的特別任命,臣實在不敢接受?!崩钍烂褚簿妥髁T了。
到了貞觀七年(633年)冬天,李世民陪太上皇李淵在未央宮設(shè)宴,頡利等人也被召入宮赴宴。酒過幾巡,李淵讓頡利起來跳舞,又讓南蠻酋長馮智戴作詩助興。
頡利推辭不了,只好硬著頭皮下殿,跳了一段胡舞。李淵高興地對李世民說:“胡人、越人(泛指南方各族)親如一家,這可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盛事??!”
李世民舉杯向父親祝酒道:“如今四方異族都成為大唐臣民,這都是父皇您教誨的結(jié)果。兒臣的智慧和能力,還達不到這個境界。當年漢高祖劉邦也曾陪太上皇劉太公在這個宮殿設(shè)宴,卻在那里自吹自擂,兒臣私下認為,這種做法不值得效仿?!崩顪Y聽了更加高興,殿上群臣齊呼萬歲。
宴會結(jié)束后,頡利更加感到羞愧難當,從此悶悶不樂,積郁成病,不到兩個月,竟然死了。李世民下令按照突厥的風俗,將他的遺體火化后安葬。追贈他為歸義王,謚號“荒”。
頡利的兒子疊羅支,自從被俘到長安,李世民一直讓他侍奉父親。這孩子天性純孝,侍奉父親盡心盡力。父親死后,他哭得非常哀痛。這事傳到李世民耳朵里,不禁感嘆道:“孝心是天生的,不分華夷。誰說胡人沒有仁義道德呢?”于是重重賞賜了疊羅支金銀布帛,并讓他終身承襲父親的官職。
蘇尼失聽說頡利死了,悲傷過度,不久也去世了。
突利在順州住了幾年,奉召入朝,途中突然死在并州(今山西太原)道上。李世民命令中書侍郎岑文本撰寫碑文,分別刻在兩代突厥可汗(指頡利和突利)的墓碑上。
東突厥的事情,到此就算徹底了結(jié)了。
東突厥被平定后,四方異族的首領(lǐng)紛紛到長安朝見,共同尊奉李世民為“天可汗”。李世民說:“我是大唐天子,難道還要兼管可汗的事務(wù)嗎?”
各族首領(lǐng)齊呼萬歲,解釋道:“我們外邦的風俗,以‘可汗’為最尊貴的稱號,不太明白‘天子’二字的含義。現(xiàn)在尊稱陛下為‘天可汗’,是讓外邦知道,在可汗之上還有‘天可汗’,這樣他們自然更加敬畏臣服了?!?/p>
李世民想想這些酋長說的也有道理,就當面答應(yīng)了。各酋長歡欣鼓舞地退朝。
從此以后,唐朝頒發(fā)給西北各族首領(lǐng)的詔書,都加蓋“天可汗”三個字的印章。
貞觀四年(630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國王麹文泰入朝。
第二年,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新羅(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入貢。
康國(中亞古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也請求歸附。李世民認為康國地處遙遠的西域,一旦有事難以救援,就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群臣看到皇帝威震中外,屢次請求舉行封禪大典。李世民起初不同意,但架不住奏章接連不斷,再三請求,不由得也動了心思。只有魏征入朝勸阻。李世民問:“你不想讓我去封禪,是不是因為我的功業(yè)還不夠高?德行還不夠厚?中原還不夠安定?四方異族還未完全臣服?五谷還沒有豐收?祥瑞征兆還沒出現(xiàn)?”
魏征激昂地回答:“陛下說的這六件事,都已經(jīng)做到了。但是,現(xiàn)在戶口還沒恢復,國庫糧倉還很空虛。如果陛下車駕東巡泰山,必然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況且從伊水、洛水(指洛陽以東)往東,滿眼都是荒蕪的灌木叢。那些遠方的異族首領(lǐng)都要跟隨護駕,進入中原腹地。這等于向他們暴露了我們內(nèi)部的虛弱,反而會激起他們?nèi)肭值囊靶?!而且封禪的賞賜耗費巨大,也難以滿足所有人的欲望。為了一個虛名,卻要承擔這么多實際的害處,陛下何必這樣做呢?”
李世民聽了魏征的勸諫,才醒悟過來。正好聽說黃河南北幾個州發(fā)了大水,就把封禪的事擱在一邊。一方面繼續(xù)整頓政治:謹慎使用刑罰,廢除了鞭打背部的酷刑;禁止奴仆告發(fā)主人;命令百官推舉合格的縣令;如果覺得詔書敕令有不妥之處,一律可以提出異議;不是重大的祥瑞,不許上表報告。
京城附近鬧蝗災(zāi),李世民抓了幾只蝗蟲吞下肚,為民祈禱說:“寧愿吃我的心肺腸胃,也不要吃百姓的莊稼!”
他還把三百九十名死囚的名字記錄下來,放他們回家與親人訣別,約定第二年秋天回來受死。結(jié)果這些囚犯都如期返回。李世民贊賞他們守信,就全部赦免了。
有個叫鄭仁基的人,女兒長得漂亮又有才學,李世民特意下聘,準備納她為充華(后宮嬪妃名號之一)。魏征聽說這女子已經(jīng)許配給陸爽了,立刻上表直言勸阻。李世民于是下詔停止冊封。
當時在修筑洛陽宮,負責工程的將作大匠竇琎,鑿池堆山,雕飾得極其華麗奢侈,被諫官彈劾。李世民立即下令毀掉那些奢華的裝飾,并免去竇琎的官職。
中牟縣(今河南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上奏說:“修建洛陽宮,勞民傷財;民間流行梳高髻的風氣,是受了宮中妃嬪的影響。”
李世民聽了有點生氣,對身邊的大臣說:“皇甫德參是不是想讓我一個民夫也不差使,一粒租稅也不收,宮里女人都剃光頭,他才滿意???”
魏征趕忙勸解道:“說話不激烈懇切,怎么能打動陛下呢?陛下應(yīng)當體諒他的忠誠正直,不要苛責?!?/p>
李世民的怒氣這才漸漸平息,慢慢說道:“我要是因此怪罪德參,以后誰還敢說真話?”于是下令賞賜皇甫德參二十匹絹,不久又提拔他為監(jiān)察御史。
類似這樣好的法令和措施,多得數(shù)不清。只是他殺了瀛洲(今河北河間)刺史盧祖尚和大理寺丞張?zhí)N古,未免有濫用刑罰之嫌。
盧祖尚為人廉潔公正,李世民打算派他去鎮(zhèn)守安撫交趾(今越南北部)。盧祖尚起初上表謝恩答應(yīng)了,后來又后悔了,借口有病堅決推辭。李世民一再命令他赴任,他就是不肯。李世民一怒之下,竟下令將他斬首。盧祖尚固然有錯,但處以死刑,確實是過分了。
張?zhí)N古曾經(jīng)向李世民進獻《大寶箴》(一篇規(guī)勸皇帝勵精圖治的文章),受到李世民的嘉獎,被破格提拔為大理丞。后來因為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有個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瘋病,胡言亂語散布妖言,被官府抓起來治罪。張?zhí)N古負責復審,認為李好德確實是個瘋子,不應(yīng)判罪。
偏偏侍御史權(quán)萬紀誣告說:“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今河南安陽)刺史,張?zhí)N古是相州人,所以徇私枉法,故意開脫罪犯。”李世民沒有仔細調(diào)查,竟然下令將張?zhí)N古斬首,完全就是冤枉。事后李世民都感到后悔,但人死不能復生,后悔也晚了。
貞觀八年(634年)冬天,吐谷渾(青海一帶的游牧政權(quán))入侵涼州(今甘肅武威)。
吐谷渾可汗伏允,在唐高祖李淵時與唐朝通好,互相通商納貢。然而,到了貞觀年間,伏允老了,大權(quán)落在權(quán)臣天柱王手里。
天柱王多次慫恿伏允侵犯唐朝邊境。伏允年老昏聵,就興兵內(nèi)犯,還扣押了唐朝的使者趙德楷。李世民多次派使者去招撫,都沒效果。于是派左驍衛(wèi)將軍段志玄等率軍反擊,雖然打了幾次勝仗,但都沒能深入吐谷渾腹地。
伏允沒受到重創(chuàng),仍然瞅準機會就來侵擾。于是李世民下決心大舉討伐。當時李靖已升任尚書仆射,慨然請求掛帥出征。李世民見他年紀雖大卻仍愿為國效力,特別贊賞,就下詔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率各路大軍,討伐吐谷渾。
另外又任命了五個人為行軍總管,分頭并進:
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磧石道總管;
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為鄯善道總管;
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總管;
岷州都督李道彥為赤水道總管;
利州(今四川廣元)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總管。
這五路大軍都歸李靖統(tǒng)一調(diào)度。李世民還命令歸降的蕃將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人,率領(lǐng)本部人馬隨軍出征。
李靖與五路總管陸續(xù)進發(fā)。任城王李道宗年輕氣盛,率軍疾進,一直打到庫山(今青海湖東),擊敗了吐谷渾的步兵。
伏允可汗想出了堅壁清野的計策,下令把沿途野草全部燒光,自己則率領(lǐng)輕騎兵逃入大沙漠(磧中)。
李道宗追了一段,不見敵人蹤影,只見火光遍地,赤野千里。他擔心孤軍深入有危險,就在險要地方安營扎寨,等待后續(xù)部隊。不久各軍都到了,李靖也到了。大家聚在一起商議下一步行動。
李大亮等將領(lǐng)都認為野草被燒,軍馬沒有草料,必定疲憊不堪,不如見好就收,撤軍回去。只有侯君集站起來說:“敵人已經(jīng)敗逃,像老鼠逃竄、鳥雀驚飛一樣,君臣離心,父子失散。如果我們合力進攻,易如反掌。此時不乘勝追擊,還等什么時候?”
李道宗也贊成侯君集的意見。李靖于是決定采納他們的建議,把大軍分成兩路:李靖自己與李大亮等人走北道;侯君集和李道宗走南道。
北路軍行進到牛心堆(今青海西寧西),遇到吐谷渾的守軍,一鼓作氣將其擊退。推進到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又擊退了那里的守軍。
李靖的部將薛孤兒分兵攻占了曼頭山(今青海共和西南),斬殺吐谷渾的名王(高級貴族),繳獲大量牲畜,補充了軍糧,然后回師與主力會合繼續(xù)北進。
那時南路軍也深入敵境,晝夜兼程,走了兩千多里。一路上荒無人煙,進入邏直谷(今青海湖南)時,山谷幽深,道路險峻,竟然在盛夏時節(jié)下起了霜!
將士們越走越冷,而且找不到水喝,找不到草喂馬。士兵嚼冰,馬匹吃雪。侯君集和李道宗毫不退縮。好不容易到了烏海(今青??嗪#?,才見到吐谷渾的營帳。他們立刻揮兵沖殺,攻破了敵營。
伏允倉皇逃走,吐谷渾士兵也無心抵抗,各自逃命??墒窃较胩?,死得越快!一半的人被唐軍砍下腦袋割掉耳朵,成了塞外的冤魂。
伏允狂奔到突倫川(今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留下天柱王在赤海(今青海湖南)駐守。天柱王率領(lǐng)精銳部隊,扼守險要抵抗。
李靖的副將薛萬均、薛萬徹兄弟冒險輕進,陷入敵人重圍。天柱王指揮吐谷渾士兵把兄弟倆團團圍住。兩人奮力突圍,怎么也沖不出去,甚至中槍落馬,只能徒步拼殺。隨從騎兵十之六七戰(zhàn)死。幸虧左領(lǐng)軍將軍契苾何力率領(lǐng)幾百名騎兵趕來救援,大吼著沖入敵陣,所向披靡。薛萬均、薛萬徹乘機殺出重圍,與契苾何力合兵一處,奮力反擊。天柱王抵擋不住,敗逃而去。
等到契苾何力等人收兵扎營,李靖也率軍趕到了。部隊只休息了一天,李靖就下令拔營繼續(xù)進軍。途經(jīng)磧石山、河源(今青海西寧一帶),一直深入吐谷渾西部腹地,才探知伏允逃到了突倫川。
契苾何力自告奮勇當先鋒,發(fā)誓要活捉伏允。薛萬均因為上次吃了虧,堅決反對。契苾何力說:“敵人沒有固定城池,隨著水草遷移。現(xiàn)在他們聚集在一處,如果不乘勝追擊,等他們像云一樣散開,還能搗毀他們的老巢嗎?”說完,就親自挑選了一千多名精銳騎兵,直撲突倫川。
薛萬均只好率軍跟在后面。路上缺水,將士們刺馬飲血解渴。行近突倫川時,天色已晚。伏允正待在帳中想睡覺,忽然聽到殺聲四起,戰(zhàn)鼓號角齊鳴!四面八方都是唐軍,殺進帳來了!
伏允可汗聽說唐軍又殺來了,慌忙從帳后逃出,上馬狂奔,把妻妾子女全丟下了。契苾何力揮刀沖入,哪管什么身份,見一個殺一個!后面的騎兵緊緊跟上,揮舞著鋒利的兵器,對著吐谷渾人的腦袋猛砍。
吐谷渾人在黑夜中倉促應(yīng)戰(zhàn),搞不清狀況,還以為是幾十萬上百萬唐軍殺來了,嚇得沒命地亂跑,只求保住腦袋就算萬幸。轉(zhuǎn)眼間逃得精光,只剩下伏允的妻妾子女,聚成一團在帳后瑟瑟發(fā)抖。
契苾何力當然不會客氣,指揮士兵把她們一個個捆起來。還有各種牲畜二十多萬頭,根本搬不完。正巧薛萬均等人趕到,就幫著一起搬運,一股腦兒送到李靖的大軍那里,聽候發(fā)落。
李靖聽說前鋒得勝,自然高興。這時侯君集等人也越過了星宿川(今青海星宿海),推進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扎陵湖),與李靖會師。
各路將帥都到齊了,只有高甑生沒到。李靖等了兩天,高甑生才姍姍來遲。李靖免不了責備了他幾句。高甑生懷恨在心,等到李靖準備繼續(xù)深入追擊時,他卻在暗中煽動其他將領(lǐng),想拖延行軍。
湊巧吐谷渾派使者到軍中,表示全國愿意投降。降表上署名的卻是伏允之子慕容順。李靖詢問了使者,才知道伏允走投無路,已經(jīng)自殺了。
伏允的兒子慕容順是大寧王,當時不在軍中。伏允死后,他才趕回來奔喪。吐谷渾全國上下都認為兵敗國亡全是天柱王一人造成的,于是擁立慕容順為新可汗,殺了天柱王,向唐軍奉表請降。
李靖立即派人飛馬馳報長安。李世民下詔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仍然統(tǒng)領(lǐng)舊部。并命令李大亮留下幾千兵馬,暫時作為聲援。其他如李靖以下將領(lǐng),一律班師回朝。
李靖與侯君集等人回朝向李世民復命。李世民一一慰勞,按功勞大小給予賞賜。忽然,高甑生誣告李靖謀反,并且暗中唆使廣州刺史唐舉義作偽證。李世民下令調(diào)查,結(jié)果毫無實據(jù)。于是判高甑生等人誣告罪,減死一等,流放邊疆。
不久,西平郡王慕容順因為性格懦弱,沒有威望,竟然被國人所殺。他的兒子諾曷缽年紀還小,躲藏起來才幸免于難。吐谷渾國內(nèi)大臣爭權(quán),一片混亂。李大亮準備前去彈壓,又擔心兵力不足,上表請求增援。
李世民命令侯君集率兵前往。侯君集日夜兼程趕到吐谷渾,與李大亮一同進入吐谷渾王帳。吐谷渾部眾都被震懾住了,沒人敢違抗命令。
侯君集和李大亮查明作亂的首惡分子數(shù)人,抓起來正法,其余人免于追究。他們宣布迎立諾曷缽為新的可汗。諾曷缽這才放心出來,正式繼位。他從此感念唐朝的恩德,派使者入朝,請求頒賜唐朝的歷法,表示奉唐朝正朔,并派子弟到長安充當侍衛(wèi)(人質(zhì))。李世民一一答應(yīng),并封諾曷缽為河源郡王。
到了貞觀十三年(639年),諾曷缽親自騎馬趕到長安朝見。李世民嘉獎他的恭順,特意把宗室之女弘化公主賜婚給他。諾曷缽萬分感激,帶著公主回到本國去了。
后世史家評論說:唐朝的名將,首推李靖為第一人。他率軍攻入東突厥,活捉了頡利可汗;又遠征吐谷渾,逼得伏允可汗走投無路而死。戰(zhàn)功卓著,彪炳史冊!雖然離不開部將們的輔佐,但總因他調(diào)度有方,指揮得當。衛(wèi)國公李靖,不虧是一代人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