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我國華南地區(qū)的南粵大地上,廣東省始終是經濟版圖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它左手牽著南海的碧波,右手挽著南嶺的青翠,既有著“花城”的溫柔、“鵬城”的銳利,更以常年領跑全國的GDP總量,書寫著“敢為天下先”的傳奇。提起廣東的著名城市,人們總會優(yōu)先想到珠三角——廣州的千年商都底蘊、深圳的科創(chuàng)鋒芒、佛山的制造業(yè)筋骨、東莞的世界工廠活力,這些城市都如同珍珠般串起了嶺南的繁華。
但廣東的故事,從來不止于繁華的珠三角。在廣東省北部,南嶺山脈的余脈間,還藏著這么一座被綠意環(huán)抱的“低調之城”——韶關。韶關作為廣東面積第二大的城市(僅次于清遠),面積竟然是深圳的9倍多,人口卻僅僅只有深圳的六分之一,也算是“地廣人稀”了。
初到韶關,我便被這里的“反差感”所打動。雖然沒有珠三角城市令人炫目的摩天樓群,卻有丹霞山的赤壁丹崖——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的紅色山體在陽光下如火焰燃燒,錦江蜿蜒其間,倒映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觀。漫步山中,可見古寺藏于巖縫,古村嵌在山谷,瑤族同胞的長鼓聲從密林深處傳來,與瀑布的轟鳴交織成歌。難怪徐霞客曾在此留下“一路丹崖碧水,風景奇絕”的贊嘆。
作為嶺南歷史文化名城,韶關的“古”藏在細節(jié)里。珠璣古巷被譽為“廣府人的祖居地”,青石板路上的車轍印里,藏著北宋以來中原移民南遷的故事;南華禪寺作為禪宗祖庭,六祖慧能在此弘法37年,“風幡動”的典故至今仍在寺內的古菩提樹下流傳;梅關古道的石板路上,仿佛還能聽見當年張九齡鑿山開路的鑿石聲,以及商賈往來的馬蹄聲。這些歷史的印記,讓韶關成為解讀嶺南文化的“活字典”。
如今的韶關,正悄然煥新。韶關丹霞機場的通航,讓這座深山里的城市與外界的距離驟然縮短——從廣州飛來只需40分鐘,從北京出發(fā)也不過3小時。機場旁的物流園里,來自珠三角的電子元件與韶關本地的特色農產品正準備“搭”上航班,飛向全國;丹霞山周邊的民宿集群里,設計師們將老瑤寨的吊腳樓改造成觀景客棧,玻璃窗外就是觸手可及的赤壁云海;市區(qū)的老廠房里,年輕創(chuàng)客們正用3D打印技術復刻南華寺的木雕,讓傳統(tǒng)與現代碰撞出新的火花。
有人說,韶關的“低調”恰恰是它的優(yōu)勢。當珠三角的土地資源日益緊張,韶關有著9倍于深圳的面積,成為承接產業(yè)轉移的天然載體;當人們厭倦了城市的擁擠,這里的青山綠水、低密度生活,成了“詩和遠方”的現實版本。隨著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協(xié)同發(fā)展不斷深入,韶關作為“北部生態(tài)發(fā)展區(qū)”的核心,正以“生態(tài)屏障”與“文化紐帶”的雙重身份,在大灣區(qū)的藍圖上寫下獨特的注腳。
漫步韶關街頭,既能在百年老店吃到最地道的客家釀豆腐,也能在新開的咖啡館里遇見來自深圳的創(chuàng)業(yè)者;既能在南嶺國家森林公園里看星空璀璨,也能在大數據中心的機房里感受數字經濟的脈動。韶關這座城市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兼容”——既守著嶺南的根,又向著未來生長;既有大山的沉穩(wěn),又有時代的靈動。如果有機會的話,你想不想來這里看一看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