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森森
編輯|小婁
引言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明星的圈子里很多人更是把嫁入豪門當成了終極目標。
可有這么一位59歲的京劇大師,她偏偏活得與眾不同。
到現(xiàn)在也沒結婚沒生孩子。
而這么多年,在她身邊有一位藍顏知己,堂堂正正地陪伴了她近27年。
這是神仙友情還是超越世俗的愛情?
和于魁智合作27年
李勝素的故事其實充滿了勵志和奮斗的感覺,她不是出身藝術世家,就出生在河北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里。
可老天爺賞飯吃,她從小嗓子就亮,身條也標致,對戲曲著了迷,早年學藝那會兒,條件不像現(xiàn)在這么好。
都別說什么專業(yè)的學校了,就連個有房頂?shù)木毠Ψ慷紱]有。
網傳她就在麥稈堆上摸爬滾打,在地上挖個坑翻跟頭,練腰功。
家里人心疼得不行,可她一句話不吭,反而越練越歡實。
或許也是因為不怕苦不怕累,她后來才能在舞臺上那么輕松自如地做各種高難度動作。
更有意思的,她還沒成名那陣子,正好趕上武打片盛行。
憑著她那身手和靚麗的外形,分分鐘就能在大銀幕上當個“俠女”,賺個盆滿缽滿。
說不定那時候要是去了,現(xiàn)在就是功夫片界的“一姐”了。
可她沒有那么做,她那顆心牢牢地被京劇舞臺勾住了,怎么也割舍不掉。
她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為眼前的浮華所動,只為內心最深處的熱愛而活。
后來為了藝術上能更上一層樓,她從山西京劇院調入國家京劇院,網傳也是為了能和于魁智搭檔。
結果倆人這一搭,就搭出了京劇界的一段佳話,到現(xiàn)在為止這快要27年的時間里,兩人越來越默契。
他們在舞臺上是黃金組合,臺下是彼此理解的藝術知己。
搭檔對她的評價很高,說她在臺上那種輕松自如,忘我入戲的境界也影響到了他。
這種互相成就,彼此欣賞的關系,早就已經超越了正常的男女情愛。
他們聯(lián)袂演繹的《四郎探母》《鳳還巢》《滿江紅》,每一次都讓人嘆為觀止。
所以當有人還在好奇她為什么59歲了還不結婚生子的時候。
就要說出這樣的答案,藝術本身就是她的伴侶,于魁智是他藝術路上最堅實的盟友。
可就算是這樣清清白白,專注于藝術的京劇大家,也逃不過網絡的臟水,前段時間突然爆出一條猛料。
有個網友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了,竟然在網上對著兩位老師,持續(xù)地發(fā)布各種侮辱,誹謗言論。
利用照片造謠,惡意編造文章,簡直是無中生有,這事兒一出來大家都氣得不行。
這對黃金搭檔沒有選擇沉默,但也沒有任由謠言四處擴散。
而是非常干脆利落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名譽,很快這位惡意造謠的網友就被行拘了5天。
常常去基層演出
而且仔細看看就知道,其實李勝素的人生真的比起結婚生子更有意義,她這么多年來都在為京劇藝術奉獻。
她從梅蘭芳的弟子劉元彤那里學到了不少本事,后來又被梅葆玖收為徒弟,那真是集各家之所長。
最終把梅派藝術那種“甜美圓潤”的腔調和中正平和的韻味演繹到極致。
她很清楚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
更懂得把京劇這門老藝術傳承下去多重要,現(xiàn)在她自己也當上了劇團團長,開始手把手教年輕演員們。
雖然嘴上說著教戲比演戲還累,但把國粹藝術好好傳承下去的勁頭,讓她樂此不疲,根本停不下來。
于魁智更是把這份傳承和擔當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幾十年如一日,不光出現(xiàn)在那些光鮮亮麗的國家大舞臺上,更是經常到基層。
李勝素早年在山西,頂著風冒著雪去高速公路工地,引黃工程建設現(xiàn)場慰問演出,吃住都跟工人們一樣。
那份樸素的真誠,一下就拉進了跟普通老百姓的心。
這些年無論是山東的偏僻鄉(xiāng)村,還是遼寧的雷鋒俱樂部。
甚至是浙江工廠的車間,大學里臨時搭起來的舞臺,他們都親力親為,把京劇表演送到基層。
這種接地氣的演出方式,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大明星”高高在上的印象。
大家也才知道,原來國粹藝術也可以這么親民。
最讓人敬佩的,他們這代藝術家,在自己功成名就的同時,還不忘給后輩們鋪路搭橋。
于魁智就有一個心愿,他希望能夠帶著更多人去寶島臺灣演出。
就是為了讓京劇藝術能夠薪火相傳代代不息,他們不只是在追求個人的名氣。
而是把目光放長遠,著眼于整個京劇事業(yè)的未來發(fā)展。
于魁智李勝素寶島再唱
今年8月12日到17日,兩位老藝術家又登臺了。
二人帶著中國戲曲學院80位師生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寶島臺灣這片土地。
整整六場經典好戲,讓臺灣的戲迷們大飽耳福,這次赴臺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普通的巡演,更是帶著感情去的。
特別是對于魁智,這一次的演出意義更是不一樣。
1993年他才32歲,就第一次跟著袁世海,杜近芳兩位老前輩來臺灣演出。
到如今他已經年過花甲,差不多已經有過30次來寶島演出的經歷了。
他不止一次地感嘆,除了老家,臺灣就是他來得最多的地方,真的是在一直不斷實現(xiàn)他當年的夢想。
他還說這個地方有他的知音,一個藝術家能在一個地方找到這么多懂他,愛他,支持他的“知音”,這種感覺是任何物質都比不上的。
而且這次演出,他還帶著一大批年輕學生亮相,意義更不一般了。
他特意透露為了讓臺灣的“知音”們過足癮,他和整個團隊在暑假就馬不停蹄地緊張排練。
甚至連那些演出用的特制服裝道具,都精挑細選了最好的運過去。
這種對細節(jié)極致的追求,就是對臺灣觀眾最真誠的回饋。
他還特別強調了這次演出的一大亮點,那就是“傳幫帶”的模式。
80位演員年齡跨度從18歲的三年級大學生,一直到65歲的博士生導師。
老中青三代京劇人同臺飆戲,互相切磋,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
就是把京劇血脈相連,代代相傳的生命力,在舞臺上展現(xiàn)給所有人看。
而且他對臺灣的京劇發(fā)展評價也很高,他說臺灣是“京劇的重鎮(zhèn)”,那里的觀眾特別懂戲。
而且最讓人感動的,不管臺上演員是名角兒還是年輕新人,只要一登場,臺下必定掌聲雷動。
這種對藝術的尊重,對青年演員而言真是莫大的鼓舞,他還提到這些年兩岸戲曲交流就沒停過。
臺灣學子會來大陸學習,咱們這邊也經常派出名師,樂師去幫忙,共同助力當?shù)貞蚯囆g的發(fā)展。
無論是《四郎探母》里讓觀眾感動落淚的“思鄉(xiāng)情”,還是《鳳還巢》里輕松詼諧又大團圓的結局。
這些典型的中華傳統(tǒng)敘事,都深深地吸引著包括年輕戲迷。
結語
所以無論是李勝素那種活得“人間清醒”的感情觀,還是她和于魁智幾十年的藝術人生。
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能看到這樣純粹,專注的藝術家真的讓人心生敬意,他們不靠浮夸炒作,不追逐虛名。
只用舞臺上的真功夫和生活中的真性情,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這樣的京劇人生才是真正的傳奇。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
【1】《臺灣寫真:“這里有我的知音”——于魁智、李勝素寶島獻藝掀年輕觀眾追戲熱》
【2】《曲終人不散 京韻連兩岸——大陸京劇名家赴臺演出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