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束追光刺破黑暗,舞臺上忽然“生長”出一片流動的稻浪——舞者們躬身起伏,衣袖翻飛間,400年前宋應星筆下“乃?!逼碌霓r(nóng)耕圖景,就這樣撞進了當代觀眾的眼眸。8月17日晚,舞劇《天工開物》在上海西岸大劇院完成此輪上海巡演的最后一場演出,也是該劇第80場演出。謝幕時,臺下掌聲如潮水般涌來,而那片翻涌稻浪,早已扎根在觀眾的心頭。有人感慨:“宋應星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他是每個逐夢者的鏡子?!?/p>
“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當青年宋應星的身影在追光中挺立,這句擲地有聲的獨白撞擊著人們的心靈。六次科考落第的他就像現(xiàn)實中屢屢碰壁的年輕人,當他轉身走向田埂的抉擇,則與當下人們“跳出內卷尋找熱愛”的心境奇異地重合。觀眾的濕潤的眼眶和綿長的掌聲里藏著的,是兩代江西人跨越四百年的精神接力,更是當代人對“實干”二字最樸素的致敬。
《天工開物》最動人的力量在于讓400年前的科技理想,成為照進當代的精神之光。這場“視覺盛宴”里,東方美學的“大、簡、巧”被拆解成流動的詩?!疤沾蔁臁闭鹿?jié),舞者的素麻舞衣上繡著景德鎮(zhèn)青花瓷的纏枝紋,他們以剛柔并濟的肢體語言,演繹“乃?!薄疤沾伞薄耙辫T”等篇章。演員指尖流轉的弧度,仿佛景德鎮(zhèn)老匠人拉坯的手勢。而當虛擬窯火“點燃”舞臺,舞者旋轉騰躍,衣袂翻飛間仿佛有青花瓷在烈焰中結晶,釉色從青灰漸變成寶石藍——這是江西匠人“七十二道工序”的詩意濃縮,更是景德鎮(zhèn)窯火的千年傳承。冶鑄段落里,舞者肌肉的震顫與夯土聲同頻共振,贛鄱漢子“硬打硬拼”的勁道,讓“工匠精神”有了可觸摸的溫度。
劇中的音樂更是一場“聽覺考古”:絲弦樂器與勞作原聲交織,既有古典雅樂的莊重恢宏,如編鐘鳴響訴說歷史厚重;又有民間音樂的質樸真摯,似稻田蛙鳴傳遞生命律動。這些最原始的勞作聲,與編鐘的清越、絲竹的婉轉交融,讓“耕織圖”有了可觸摸的質感。有觀眾形容:“閉上眼,仿佛能聞到稻田的清香、窯火的草木灰味?!?/p>
“這哪里是舞?。糠置魇枪偶钸^來了!”當裸眼3D技術將《天工開物》的白描繡像化作動態(tài)長卷,穿漢服的姑娘發(fā)出輕聲驚嘆。宋應星的批注在光影中流淌成織女手中的絲線,古代工匠從書頁中“走”出來與演員共舞,終章里那騰空三周半的旋轉,更是讓滿場書頁幻化成星斗,最終凝為“物自天生,工開于人”八個金光大字。
散場后,劇場外的海報前圍滿了拍照的人。那句箴言“物自天生,工開于人”如同一道穿透400年歷史照亮當下的光——從分宜的著書齋到上海的大劇院,從聯(lián)合國總部到即將啟程的悉尼歌劇院,這部舞劇帶著的,不僅是江西的窯火稻浪,更是中華文明對“實干興邦”的永恒作答。
原標題:《稻浪翻滾處,文明照古今,《天工開物》第80場演出在滬舉行》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