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曾經(jīng)在課堂上讓多少人熱血沸騰的名句,如今正式退出了語文教材。
很多家長一聽,第一反應都是:???連這個也要刪?
其實,教材的更新從來都不是“突發(fā)奇想”。就像《傅雷家書》當年因為作者爭議退出一樣,《陳涉世家》這次被移除,人教版給的理由很簡單——只有六個字:避免學科交叉。
什么意思呢?說白了,就是擔心學生在學語文的時候,順帶被一堆歷史細節(jié)“攪渾水”,考試時分不清這是語文考點還是歷史知識點。于是,為了讓學科邊界更清晰,它只能暫時“畢業(yè)”了。
從“王侯將相”到“南仁東星”
說實話,很多家長一看到新聞時都感慨萬千。畢竟《陳涉世家》可是陪伴了幾代人的記憶,課堂上大家模仿“狐鳴魚腹”的橋段、背那句擲地有聲的反問句,都成了青春的一部分。如今它離開了,自然有點惋惜。
但教材不是空出來就放著,新課文立刻接上了:《天上有顆“南仁東星”》。
這篇講的是科學家南仁東,為了“中國天眼”堅守貴州大山22年,克服無數(shù)困難,最終建成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的故事。
換句話說,從一個農(nóng)民起義領袖,變成了一個科學家。這背后的導向其實很明顯:讓孩子們接觸更多時代的英雄,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把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家長的擔憂:文化基因會不會斷層?
不過,換教材是順應時代,家長們心里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因為《陳涉世家》不只是文言文的范本,它還承載著一種“敢于反抗”的精神基因。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就是對社會不公的一種吶喊,這種聲音在今天依然有意義。
有人擔心,如果學生不再讀這些經(jīng)典,會不會缺少一點骨氣和歷史厚重感?會不會未來只懂得仰望科學的星空,卻忘了腳下的泥土和先人的抗爭?
我怎么看
在我看來,其實教材更新并不是“割裂”,而是“接力”。
上一代人的經(jīng)典是《陳涉世家》,這一代人的經(jīng)典可能是《南仁東星》。就像我們懷念“王侯將相”,他們以后也會懷念“科學家南仁東”。
經(jīng)典的意義不在于“永遠在課本里”,而在于它能不能被一代人記住。即便退出教材,《陳涉世家》依舊在圖書館、在歷史里、在每一個愿意翻開的書頁里。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核心目標沒變:培養(yǎng)孩子的思辨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精神內(nèi)核。至于是從“魚腹藏書”學到的,還是從“南仁東造天眼”學到的,本質(zhì)上都一樣。
所以,當我們惋惜《陳涉世家》離開課本的時候,也不妨換個角度看——也許,這只是文化傳承的另一種方式。
就像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流行歌單,每一代人也會有屬于他們的“課本記憶”。經(jīng)典不會消失,只是換了一種載體繼續(xù)流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