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曝出一樁離奇案件。
38歲的灣區(qū)華裔男子,Jeffrey Ying(下文簡稱為Ying),在多方的眼皮子底下多次上演現(xiàn)實版的“貍貓換太子”...
事件圍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圖書館的特藏展開。
先說下背景,UCLA圖書館里有個存放珍本古籍的專屬庫房。
按規(guī)定,這些珍貴書籍只能在特設的閱覽室內,在工作人員監(jiān)督下查閱,嚴禁帶出。
但規(guī)矩是死的,Ying精準地找到了這一制度的漏洞...
他先是申請借閱這些古籍,等到獲批后,再去館方指定的閱覽室查閱裝在特制安全箱中運送來的書籍。
而館方沒對借閱時間的長短進行規(guī)定。
(示意圖)
事后據警方調查發(fā)現(xiàn),Ying通常在“借閱”幾天后才進行歸還,猜測他極有可能偷偷把書帶離了現(xiàn)場。
更離譜的是他還書時用來頂替真品的“贗品”。
這些“贗品”雖然都被貼上了仿造的圖書館標簽和條形碼,但其造假手法實在相當“敷衍”——
使用普通文獻甚至空白紙張蒙混過關。
其實,還書時只要館方的工作人員稍微翻閱內頁,這套“障眼法”就會立刻穿幫。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這蹩腳的伎倆居然在UCLA圖書館上演了好幾年都沒被識破。
那么為什么能瞞天過海這么久呢?
原來,UCLA圖書館系統(tǒng)還存在一個漏洞:
用戶申請借書證和借閱書籍,竟然不需要驗證官方身份證件!
而這,讓偽造身份變得輕而易舉。
警方調查發(fā)現(xiàn),為了不引起館方懷疑,多年來Ying頻繁使用假名和假身份在不同的時間段借閱書籍,而且尤其愛偽裝成日本人。
比如他用過的化名“Alan Fujimori”(艾倫·藤森)——就使用了藤森這個典型的日本姓氏。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再“高明”的偽裝也有露餡的一天。
某天,UCLA圖書館東亞館的館長在翻閱書籍時發(fā)現(xiàn)不對勁:
幾部珍貴的中國古籍狀態(tài)有異!
一查借閱記錄,最后經手人都是那位“藤森”,館長隨即報了警。
警方順藤摸瓜,調取監(jiān)控、核對記錄后,結果令校方震驚:
原來“藤森”、“王杰森”、“陳奧斯汀”根本就是同一個人!
今年8月初,Ying又故技重施用“Austin Chen”的身份預約要借閱8本古籍。
他不知道的是,這一次,校方和警方早已布下了天羅地網只等他來。
8月5日,Ying按照預約的時間前來取書,被埋伏的執(zhí)法人員當場抓獲。
警方從他身上搜出一張酒店房卡,房間內鐵證如山:
*大量用于仿制的空白紙張
*預先打印好的仿制圖書館標簽和條形碼
*幾張假身份證件和借書證
*專業(yè)的書籍裝訂工具
根據調查,確認Ying盜取了至少10本古籍,總價值約21.6萬美元(約155萬人民幣)。
其中的價值最高的是1393年的《唐詩品匯》,市場估值接近7萬美元(約50萬人民幣)。
那這些被竊走的真跡,如今身在何處?
FBI注意到一個規(guī)律:Ying通常在得手后幾天內,就會搭乘飛往亞洲(如中國香港、首爾)的航班。
美國聯(lián)邦由此推斷,這些古籍大概率已被他轉運至中國境內......
至于最終是流入私人藏家之手、拍賣行,還是其他渠道,仍是未知數。
(示意圖)
目前,Ying已被美國司法部以“盜竊重要藝術品”的重罪正式起訴。
這項罪名最高可判處10年聯(lián)邦監(jiān)禁。
(示意圖)
一個在美華人,冒充日本人,在美國的頂尖大學圖書館里,用計調包偷走中國古籍珍本…也是夠戲劇性的。
納豆題庫N1/N2百天刷題打卡開啟啦!!
名額有限,200個免費席位先到先得!
參與活動還有專屬“答題報告”~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參與
— End —
撰稿:toge
圖源:網絡
微博@今日日本
熱門文章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