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的群山之中,五女山以其陡峭的山勢和獨特的地理位置靜靜矗立。1996 年起,考古人員在這里展開的系統(tǒng)發(fā)掘,讓一座沉睡千年的古代山城逐漸顯露真容,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高句麗早期歷史的窗口。今天,咱們就循著考古發(fā)現(xiàn)的蹤跡,走進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山城遺址。
高句麗的崛起之地
公元前 37 年,中國東北的夫余國發(fā)生了一場激烈的權力紛爭。王子朱蒙因受到其他王室成員的排擠與迫害,被迫帶著親信離開故土,一路向南遷徙。歷經艱險之后,他們抵達了今天遼寧桓仁境內的渾江流域。當朱蒙看到五女山時,被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所吸引 —— 山體陡峭如削,四周有渾江作為天然屏障,地勢易守難攻,且山間水源充沛,是建立政權的理想之地。于是,朱蒙在此建立了高句麗政權,三年后又在五女山上修建了王都宮室,五女山山城由此成為高句麗建國初期的第一座都城。
從這座山城起步,高句麗逐步發(fā)展壯大,不斷拓展領土范圍,其勢力最盛時曾涵蓋今天中國東北的部分地區(qū)以及朝鮮半島北部。在長達 705 年的歷史進程中,高句麗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而五女山山城作為其發(fā)祥地,完整見證了這個古代政權從初創(chuàng)到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在東北亞古代史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探秘山城,感受古人智慧
五女山山城的布局充分利用了自然山勢,南北長約 1500 米,東西寬約 300 米,主峰海拔達 804 米。山城的防御體系極具特色,大部分區(qū)域直接依托天然懸崖峭壁作為屏障,僅在山勢相對平緩的地段修筑城墻進行加固。城墻的建造工藝十分精湛,墻基多采用大塊石材疊筑 2 至 3 層,上部則用楔形石壓縫砌筑,這種結構讓城墻異常堅固。城墻底部寬 5 至 6 米,頂部寬 3 至 4 米,如同一條堅實的臂膀將山城環(huán)抱其中。
為解決進出山城的交通問題,古人沿著山谷修建了 "十八盤" 通道。這條道路全長 938 米,寬 1 至 1.5 米,路面以土質為主,外側砌筑石質護坡防止坍塌。即便在今天,沿著這條曲折的古道上行,仍能感受到當年通行的艱辛。古道盡頭便是山城的西門,城門寬約 3 米,兩側石墻砌筑規(guī)整,門址略向內凹形成甕門結構,至今仍能清晰看到門階、門樞礎石和門衛(wèi)室的遺跡,不難想象當年這里嚴密的守衛(wèi)狀態(tài)。
進入山城內部,各類功能性建筑遺跡清晰可見,儼然一座設施完備的軍事堡壘。瞭望臺建在地勢最高處,站在遺址上遠眺,周圍數(shù)十里的動靜都能盡收眼底,是監(jiān)測敵情的重要據(jù)點。被稱為 "點將臺" 的平臺地勢開闊,推測是當年軍事指揮的場所。而天池作為山城的核心水源地,是一處石砌的長方形水池,長 12 米、寬 5 米、最深處達 2 米,常年積水不涸。池旁還設有過濾井,讓池水經過沉淀后供人飲用。在生產力有限的古代,能規(guī)劃出如此完善的供水系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了高句麗人的智慧。
考古發(fā)現(xiàn),還原歷史真相
自 1996 年起,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本溪市博物館、桓仁縣文管所,對五女山山城進行了多次系統(tǒng)的調查、勘探與發(fā)掘。經過不懈努力,考古人員清理出大量遺跡,出土陶、石、瓷、銅、鐵、銀等各類文物 1000 余件,這些實物遺存為還原高句麗早期歷史提供了直接證據(jù)。
其中一號大型建筑基址格外引人注目,這座建筑長 13.5 米,寬 5 米,遺址內保留著 6 塊礎石和 1 個柱坑,結合布局判斷應為六開間建筑。從建筑規(guī)模和所處位置分析,考古專家推測這里可能是高句麗早期的王宮遺址。在居住建筑群區(qū)域,發(fā)掘出 20 多座半地穴式房址,這些房址呈方形或長方形分布,屋內設有折尺形火炕,出土遺物中以鐵鏃、甲片等軍事用品為主,顯示這里可能是士兵營房所在。尤為珍貴的是山城中出土的一副鐵制腳鐐,這是目前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唯一高句麗刑具,為研究當時的刑罰制度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未解之謎,引發(fā)無限遐想
盡管經過多年考古研究,五女山山城仍有不少謎題等待破解。最令人困惑的是,高句麗為何選擇在如此險峻的山體上建造都城?從軍事角度看,陡峭山勢確實能提供有效防御,但狹窄的空間和陡峭的地形也給日常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在缺乏現(xiàn)代運輸工具的古代,工匠們是如何將沉重的石材運上山并砌筑成堅固城墻的?這些工程技術細節(jié)至今仍缺乏明確答案。
關于山城的廢棄原因也存在多種推測。一種觀點認為,隨著高句麗勢力擴張,需要更廣闊的平原地區(qū)作為統(tǒng)治中心,于是將都城遷至別處,五女山山城逐漸失去政治中心地位。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可能受到戰(zhàn)爭破壞或自然災害影響,導致山城無法繼續(xù)使用。但這些推測都缺乏直接史料佐證,其真實廢棄過程仍有待進一步考古發(fā)現(xiàn)來揭示。
歷史的饋贈,文化的傳承
五女山山城遺址承載著高句麗早期發(fā)展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96 年,它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 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04 年,作為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榮譽的背后,是對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可。
如今,五女山山城遺址已成為人們了解東北古代歷史的重要窗口。站在山城遺址上,撫摸著歷經千年風雨的石墻,仿佛能感受到高句麗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智慧與奮斗歷程。這里的每一處遺跡、每一件文物,都在默默訴說著那段遠去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