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終審路演現(xiàn)場,聚光燈下,一位久未露面的武漢籍演員帶著熟悉的笑容走上臺前。
近日,王凱以藝術(shù)顧問身份亮相獵鷹計劃“我心中的那座城——千里荊楚地”短片創(chuàng)作季活動現(xiàn)場,這是這位低調(diào)實力派演員近期難得的公開行程。
“這就像打開了一本立體的湖北日記。”王凱凝視著青年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感慨道,這位1982年出生于武漢的演員,始終在用行動默默為家鄉(xiāng)文化助力。
活動現(xiàn)場,田壯壯、梅峰等電影界重量級人物坐鎮(zhèn)評審席,共同見證這場旨在扶持青年影人、用影像講述湖北故事的創(chuàng)作盛會。
當話筒傳遞到王凱手中時,他用地道的武漢方言聊起湖北人骨子里的“不服周”精神:“城市的魂魄,就在過早老板多給你加的那一勺辣油里!”
一句鄉(xiāng)音濃重的比喻,瞬間勾勒出武漢人豪爽堅韌的性格特質(zhì),臺下觀眾會心一笑,仿佛聞到了漢正街升騰的熱干面香氣。
從江城少年到熒屏戲骨
聚光燈外的王凱,始終保持著與家鄉(xiāng)的深厚情感紐帶。
這位中央戲劇學院2003級表演本科班走出的演員,自《瑯琊榜》中耿直忠義的靖王蕭景琰走進大眾視野后,相繼在《偽裝者》《大江大河》《清平樂》《獵狐》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
在《大江大河》拍攝期間,王凱曾因角色需要暴瘦至脫相,卻從未在公眾場合刻意渲染這份付出。
這種“不服周”的敬業(yè)精神,恰似他口中那勺滾燙的辣油——不張揚卻足夠熾熱。
當被問及為何選擇支持青年影人計劃,王凱坦言:“每個創(chuàng)作者都需要被看見的機會,就像當年的我。”
江城影像的立體日記
活動現(xiàn)場,十二組青年導演帶著對湖北的獨特理解登臺陳述,來自武漢的導演張明展示了一組江灘夜景鏡頭:“我想捕捉的是長江大橋下,那些夜釣者眼中閃爍的星光。”
襄陽姑娘李薇則聚焦古城墻下的早點攤:“一碗襄陽牛肉面里,盛著千年古城的煙火氣。”
王凱專注傾聽著每個創(chuàng)作構(gòu)想,時而頷首贊許,時而認真記錄。
當一位創(chuàng)作者談及想拍攝漢正街“扁擔”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時,他忍不住插話:“記得拍出他們歇腳時喝綠豆湯的滿足神情,那是老武漢的獨家記憶。”
“這些年輕人讓我看到了湖北的N種可能性。”王凱在評審間歇對記者表示,“他們用鏡頭書寫的,不是觀光手冊式的風景明信片,而是帶著體溫的城市日記。”
新作懸念與城市回響
活動尾聲,王凱意外透露了演藝新動向——即將投入國安題材電視劇《交鋒》的拍攝。
當被追問角色細節(jié)時,他神秘一笑:“這次的角色會讓觀眾耳目一新。”隨即巧妙將話題轉(zhuǎn)回家鄉(xiāng):“就像武漢每天不一樣,演員也需要不斷突破舒適區(qū)。”
這場持續(xù)六小時的路演,最終在關(guān)于“如何用影像留住城市記憶”的熱烈討論中落幕。
離場時,王凱特意駐足觀看展區(qū)里的一組武漢老照片,照片中熱氣騰騰的早餐攤前,老板正將一勺紅亮的辣油澆在熱干面上。
“這就是城市的魂魄所在。”王凱輕聲對身旁的田壯壯說,“不在高樓大廈,而在這些熱氣騰騰的生活細節(jié)里。”
此刻的他,不再是熒屏上的王侯將相,只是一個思念家鄉(xiāng)味道的武漢伢。
獵鷹計劃發(fā)起人現(xiàn)場透露,此次入選的創(chuàng)作團隊將獲得專項資金支持,于今秋深入湖北各地進行實地拍攝,這些由青年影人書寫的"立體湖北日記",預計將在年末與觀眾見面。
王凱離場前,用手機拍下了那張辣油熱干面的照片。
這位始終帶著江城印記的演員,正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著家鄉(xiāng)的文化敘事——不是在鏡頭前表演城市故事,而是默默成為支撐城市故事被看見的力量。
如同他鐘愛的那勺辣油,不喧賓奪主,卻能讓整碗面煥發(fā)靈魂光彩。
圖源網(wǎng)絡,侵權(quán)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