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溯源】
仇家村西北依影潭山,山上有寧波最大的杜鵑花群落。據(jù)村民講述,仇氏先祖最初居于項岙(今岙胡),在此繁衍生息 200 余年,卻因人丁單薄始終未能興旺。
某年,仇家太公上山砍柴,帶了麻糍當午飯,用火煨熟后,將火塘用石頭壓住便離去。次日再來時,見前日的火塘余火仍呈紅色,未曾熄滅。太公認定此地靈氣充沛,適宜定居,遂舉家遷來。后請風水先生勘驗,確認此地為 “雙龍搶珠” 格局 —— 從相見嶺、山坑流下的兩股溪水,在湖山處匯流,故定名 “湖山”。仇氏一族在此扎根,史稱 “湖山仇氏”,最終定居于今村址,以姓氏定名 “仇家村”。燒制缸甏等陶器,成為村民世代相傳的營生。
【仇家人賣缸記】
清朝時,仇家村地處交通要道,往來客商不絕,因溪坑邊飯店林立,素有 “飯店坑” 之稱。仇家太公見田地肥沃、糧食富足,將多余稻谷貯藏于祠堂 “陳棚” 下。他敏銳察覺商機,派三名族人遠赴江蘇宜興學藝,學成歸來后,依山坡建造龍窯。這種窯體沿山勢蜿蜒而上,長數(shù)十米,以松木為燃料,燒制的缸甏質(zhì)地堅硬、釉色光亮,很快成為浙東搶手貨。
仇家村的缸甏品類豐富,大至七石缸、大水甏,小至尿壺、豬油瓶,皆是日常生活必需。制陶用土取自冠莊一帶礦脈,經(jīng)踩泥、拉坯、上釉等工序制成,成品通過薛岙、白嶠埠頭等碼頭走水路,銷往寧波、舟山、三門等地,陸路則供應周邊縣市。如今龍窯已沉寂,僅存火車橋下、仇家塘學校、三官塘彎洞橋等地名,印證著當年的繁盛。
民國年間,仇家缸甏生意在三門遇挫。一日,五名族人載滿船缸甏抵達健跳碼頭,竟被 “綠殼” 海盜洗劫。這些海盜以綠色船殼為標識,常年劫掠沿海商旅,留下 “阿大”“阿小” 等假名,聲稱 “賣貨后付款”,實則蹤跡難尋。
走投無路的族人輾轉(zhuǎn)找到時任三門健跳琴江鄉(xiāng)鄉(xiāng)長的仇灼華。這位祖籍仇家的鄉(xiāng)賢,對族人禮遇甚周,飯桌上按輩分稱 “公”“叔”,聽聞遭遇后拍案道:“此事包在我身上!” 次日,他憑鄉(xiāng)長身份與地方勢力斡旋,竟將整船缸甏原封追回。
念及族人長途勞頓,仇灼華提議將貨物運往南田島親家的酒坊。臨行前叮囑:“船上掛‘仇’字旗,海上自會平安。若親家一時周轉(zhuǎn)不便,盡管來我處拿錢?!?族人依言而行,順利送達后收到貨款,滿心歡喜返回薛岙碼頭。
此后,“仇字旗保平安” 的故事在寧海、三門兩地傳開。仇灼華(1901-1957)出身商賈世家,曾任地方保衛(wèi)團團長、護航隊隊長,有田產(chǎn) 300 余畝、槍械數(shù)百支,是三門灣一帶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雖身居要職,始終心系祖籍,仇家修譜時親贈“保障鄉(xiāng)閭”匾額,至今高懸湖山仇氏宗祠。其助賣缸甏的義舉,既顯亂世鄉(xiāng)紳擔當,也為仇家村制陶史添了厚重一筆。
如今,龍窯煙火已熄,但村里老人仍會念叨:“當年仇家缸甏走水路、過險灘,靠的不只是手藝,還有那份抱團的情義?!?/p>
(口述:仇志文)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鄉(xiāng)土寧海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