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羅琳·拉林頓(Carolyne Larrington)
牛津大學(xué)博士,現(xiàn)任牛津大學(xué)學(xué)術(shù)副校長、研究員和文學(xué)教授,研究方向是中世紀(jì)歐洲文學(xué)
古老故事的中世紀(jì)流傳
北歐人在200多年的時間里逐漸改信了基督教。丹麥?zhǔn)亲钕然浇袒膰遥又桥餐鞍ū鶏u在內(nèi)的北大西洋島嶼,最后是瑞典。一旦基督教成為官方宗教,神話故事的講述與藝術(shù)活動可能會遭到壓制——雖然在不列顛群島的石雕文物中我們找到了大量既包含北歐神話元素又包含基督教細節(jié)的石頭十字架。(我們在第4章會說到,耶穌和托爾作為對立的兩位人類保護神通常會被拿來作對比。)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故事開始引起了古文物學(xué)家和詩人的興趣,至少在冰島是如此,比如斯諾里就是。然而,斯諾里對神話故事的處理手法非常獨特,而且就與神話有關(guān)的埃達詩歌僅存于兩本手稿這一事實而言,可以看出這些古老的故事早已不再是中世紀(jì)人們想象力創(chuàng)作的重心。
《原神之力:塑造我們思維方式的北歐神話》
[英] 卡羅琳·拉靈頓 著
黃悅 鮑詩奕 譯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5年7月
1262—1263年,冰島成為挪威的附屬國,到了中世紀(jì)末期,又從屬于丹麥。斯堪的那維亞人也開始對自己的歷史越來越感興趣,不過他們并沒有像我們今天定義歷史一樣對實際發(fā)生過的事件和傳奇故事作區(qū)分。在近代早期,薩克索用拉丁文寫的丹麥?zhǔn)贰⒈鶏u人創(chuàng)作的歷史薩迦以及斯諾里講述的故事開始陸續(xù)出版,并常有拉丁譯本一同問世。一旦這些作品被翻譯成了歐洲學(xué)者和知識分子的通用語言,而非僅限于古北歐語,這些故事就開始流傳起來。17世紀(jì)英國的歷史類作品中開始出現(xiàn)北歐眾神,講述他們與英格蘭中世紀(jì)早期眾神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那些用自己的名字來為一星期七天命名的神。到了18世紀(jì),一些神話詩歌以及斯諾里《散文埃達》的部分章節(jié)被翻譯成了英語及其他歐洲語言。那些通常在哥本哈根工作的冰島學(xué)者,也幫忙從冰島農(nóng)莊收集手稿,考證編纂,然后將它們翻譯出來供全世界的人閱讀。
世界文學(xué)的共有財富
啟蒙運動時期,人們形成的舊的世界觀在不斷遭遇著通過理性推理和實證經(jīng)驗得出的理論的沖擊,而北歐神話也有了新的解讀方式。尤其是在德國,人們正在重讀羅馬歷史學(xué)家塔西佗(Tacitus)所著《日耳曼尼亞志》(Germania)中描述的1世紀(jì)時的日耳曼部落。在條頓堡森林戰(zhàn)役(Battle of the Teutoburg Forest)中,以阿米尼烏斯(Arminius)為首的日耳曼聯(lián)盟突襲了三支羅馬軍團,羅馬將士全軍覆沒。塔西佗描述說,這支部落在面對羅馬軍團時的勇氣、獨立與有效的抗?fàn)幓蛞殉蔀榱_馬的一大熱議話題。塔西佗著重描寫了日耳曼人寧可戰(zhàn)死沙場也不愿撤退的節(jié)氣以及他們對自由的熱愛。對專制統(tǒng)治進行過深刻批判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就提出自己非常欣賞斯堪的那維亞人,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斯堪的那維亞人,他們都是熱愛自由的典范。與他們的日耳曼兄弟一樣,他們也被認為是“歐洲的自由之源”。孟德斯鳩還支持一個理論,這個理論最初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即住在北部地區(qū)的人由于氣候影響在軍事方面會更活躍、更獨立,因為寒冷的氣候會激發(fā)出人的適應(yīng)力與活力。相反,在地中海以南的地區(qū),溫暖的氣候只會導(dǎo)致政治寬容和對暴政的一味順從。他認為北歐人的高度自立,加上對死亡的蔑視和對死后生活的堅定信仰,意味著這群熱愛自由的人不需要太多法律就能讓其遵守規(guī)矩。這一觀點不僅在歐洲西北部,(當(dāng)然)特別是斯堪的那維亞地區(qū)一直很流行,在那些自稱與日耳曼人或北歐人有血緣關(guān)系的國家亦是如此。這些國家中也包括了熱愛自由的英格蘭人。因為英格蘭人自己,或者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維京移民的后代,即盎格魯-斯堪的那維亞人是被贊頌為自由之典范的。18世紀(jì)的歷史學(xué)家提出了一種健全而獨立的中世紀(jì)早期英格蘭政體模型,認為其出現(xiàn)時間甚至早于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并首次強調(diào)了早期英國法律和文化中包含的日耳曼元素。
在18世紀(jì)整個歐洲還掀起了一股哥特文學(xué)熱——動人心魄的陰森景色、恐怖暴力的故事以及充斥其中的愛恨情仇等激烈情感。法語版和英語版的北歐神話全集開始出現(xiàn),令人困惑的是它們經(jīng)常被貼上凱爾特神話的標(biāo)簽;這些翻譯過來的古代北歐神話傳說集為了迎合這種日益流行的趨勢,通常會包含各種極度野蠻的主題。重要的是,這些凱爾特-北歐神話可以被開發(fā)成為人們早已耳熟能詳?shù)墓畔ED羅馬神話的本土代餐。人們認為北歐神話傳說傳達的理念與羅馬(不論是古羅馬還是信奉天主教的羅馬)截然相反,它歌頌的英雄是新教自由思想的先驅(qū),它在當(dāng)時歐洲人的想象中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東西。古代北歐詩歌也吸引了諸如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這樣的詩人以及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這樣有才能的插畫家的注意(見彩插圖4)。然而,對拉丁譯文的依賴可能會將作者引向歧路。用死去敵人的頭骨喝蜂蜜酒這種不實用的瘋狂想法就源自一個翻譯錯誤:古代北歐會將喝酒用的角杯比喻成“頭骨彎木”,當(dāng)然,這里的頭骨指的是公?;蛘吣概5念^骨,但這個比喻在譯成拉丁文時變成了“頭骨做的彎杯”。這個廣為流傳的謬論正好契合了哥特式想象中未開化的野蠻北方,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它傳播了極長一段時間,甚至在動畫片《高盧勇士之阿斯特里克斯歷險記》(Asterix the Gaul)中也有出現(xiàn)。
到了19世紀(jì),斯堪的那維亞和德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北歐神話的興趣。歷史語言學(xué)的一大科學(xué)變革認為,英語、德語和斯堪的那維亞語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叫作“原始日耳曼語”,是印歐語系的一個分支。既然有共同的語言傳承,那就有可能英格蘭人、日耳曼人和斯堪的那維亞人也有共同的神話。這些理論在德國尤其受歡迎,受其影響的《格林童話》的作者雅各布·格林(Jakob Grimm)寫了一本研究日耳曼神話的權(quán)威巨著,最初發(fā)表于1835年。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謹慎的論點,即如果北歐人和日耳曼人的信仰追溯到足夠早的時間,就會匯入一個單一的系統(tǒng),它就是日耳曼人民最初的神話觀。如果不是德國轉(zhuǎn)信基督教的時間相對過早,那么會有更多有關(guān)異教信仰和神話的證據(jù)留存下來。事實也正是如此,改信基督時間更晚的斯堪的那維亞確實是將北歐這些古老故事保存下來的主力。于是,依據(jù)格林的理論,奧丁、托爾、弗麗嘉(Frigg)、洛基還有許多其他的神都被挪用至日耳曼神話,并且有了自己的德文名字,例如沃坦(Wuotan,即奧?。┖投嗉{爾(Donar,即托爾)。
理查德·瓦格納的偉大杰作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Der Ring des Nibelungen)完成于1876年,其中的故事主線就取自古代北歐神話與英雄傳奇,瓦格納將兩者糅合,又加上了一些中世紀(jì)日耳曼史詩和民間傳說的內(nèi)容。
我們后面會看到,瓦格納對北歐神話與傳奇的靈感改編不僅成就了19世紀(jì)最重要的神話重塑作品:他的看法更是塑造了后世看待這些故事的角度。這部歌劇創(chuàng)作于1848年至1874年間。序曲《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講了指環(huán)的來源以及沃坦(奧?。┙ㄔ焱郀柟╒alhalla)的故事;第二部《女武神》(Die Walküre)【女武神并非一人而是一群神女。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中的布倫希爾德就是女武神之一】講述了沃坦之子齊格蒙德(Siegmund)試圖取回指環(huán)卻未能成功的故事,并介紹了一位巾幗英雄女武神布倫希爾德(Brünnhilde)。第三部《齊格弗里德》(Siegfried)見證了英雄齊格弗里德的崛起,他成功拿到了指環(huán),并與布倫希爾德喜結(jié)連理?!吨T神的黃昏》(G?tterd?mmerung)中,隨著諸神的湮滅以及齊格弗里德和布倫希爾德的悲劇死亡,歌劇也走向了終結(jié)。雖然故事的背景是斯堪的那維亞,但瓦格納卻將這些神話視為中世紀(jì)早期德國的重要遺產(chǎn)。
與此同時,在英格蘭,作家和詩人也在重寫同樣的故事。有冰島人埃里庫爾·馬格努松(Eiríkur Magnússon)從旁細心校對,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成了維多利亞時代翻譯北歐英雄史詩的第一人。翻譯過來的冰島薩迦里,有波瀾壯闊的家族歷史、家族爭端、草莽英雄,還有面對死亡時顯露出個人勇氣的錚錚鐵漢,這些都讓維多利亞時代的讀者浮想聯(lián)翩。一些有探險精神又有錢的譯者,如莫里斯,想要親自感受一下孕育出這些英雄的土地,就會去冰島游玩。從19世紀(jì)中葉起,改編的兒童版英文北歐神話開始出版,并大受歡迎,一直到20世紀(jì)還在不斷重印。
19世紀(jì)后半葉,英國出版的譯本與新版故事傳播到了大西洋對岸,被數(shù)以千計定居加拿大和美國中西部的斯堪的那維亞移民及其后裔捧讀。北美人對這些薩迦尤其感興趣,他們聲稱第一批到達美洲大陸的歐洲人其實并非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一行人,而是“幸運者”萊夫·埃里克松【萊夫·埃里克松(Leifr Eiríksson),人稱幸運者萊夫,北歐探險家,是第一位發(fā)現(xiàn)北美洲大陸的歐洲人,比哥倫布要早了大約500年】以及一群冰島和格陵蘭船員。我們在第9章會看到,自美國人知道了維京時代晚期的西行之旅后,各種偽造文物開始冒出來,從如尼石碑到假地圖,甚至著名的紐波特塔(Newport Tower)。
到了20世紀(jì),古代北歐神話的命運遭遇轉(zhuǎn)折并走向了黑暗。在德國,從19世紀(jì)開始,民族主義者對神話學(xué)的狂熱一直在助長法西斯的種族主義思想,因為民族主義支持的觀點是金發(fā)碧眼的斯堪的納維亞人與現(xiàn)代日耳曼人實屬同源。他們認為這些歐洲北部的人屬于“雅利安人”,而納粹黨則認為雅利安人比其他所有種族都優(yōu)越。納粹理論家堅持“血與土”(blood and soil,德語為Blut und Boden)的信條,即一片土地和它的歷史以及人民的信仰之間有著牢不可破的聯(lián)系,并且認為只有“純”日耳曼血統(tǒng)的人才配擁有德國國籍。臭名昭著的希特勒是瓦格納歌劇的狂熱粉絲,他似乎認為瓦格納的歌劇印證了19世紀(jì)的種族身份論和“血與土”的理念。這位元首是拜羅伊特節(jié)日劇院(Festspielhaus in Bayreuth)的??停?jīng)常去看瓦格納的作品演出(不過他的這份熱情在整個納粹黨領(lǐng)導(dǎo)層里幾乎算是獨一份的了)。這份眾所周知的熱忱,加上納粹利用神話宣傳的理論以及海因里?!はD啡R領(lǐng)導(dǎo)的為復(fù)興沃坦主義、讓其成為新的國教而做的一些奇怪、瘋狂的嘗試,意味著大家已經(jīng)公認北歐神話等同于納粹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英國和北美,北歐神話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擺脫掉這種聯(lián)系。一直到20世紀(jì)60年代,才有新的兒童版神話開始問世;隨著人們漸漸忘記納粹對雅利安主義的執(zhí)念,如艾倫·加納(Alan Garner)和戴安娜·薇恩·瓊斯(Diana Wynne Jones)等作者開始將北歐神話的主題和思想融合進自己的兒童故事里。
時間再往后推,北歐神話和傳說成為主流兒童文學(xué)的重要分支,并且開始成套出版,如克雷茜達·考埃爾(Cressida Cowell)的《馴龍高手》(How to Tame Your Dragon,2003—2015)。弗朗西絲卡·西蒙(Francesca Simon)的《兩個可怕的海盜》(Two Terrible Vikings,2020)既介紹了北歐神話的情節(jié),同時也保證了歷史正確性(里面沒有帶角的頭盔!),還將激動人心且充滿想象力的故事帶給了小孩子們。課本上也有維京人,孩子通常會學(xué)到大量有關(guān)維京人的知識以及一些重要神話。
除學(xué)前教育和課堂之外,這些神話還被植入到了流行文化中。20世紀(jì)60年代的漫威英雄托爾就被改編進了好萊塢電影里,既有和其他復(fù)仇者聯(lián)盟的超級英雄一起并肩作戰(zhàn)的故事,也有自己單獨的電影故事線。尼爾·蓋曼(Neil Gaiman)2001年出版的以奧丁為主神的小說《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也成為流行的電視劇,還有風(fēng)靡全球的《權(quán)力的游戲》(Game of Thrones),在構(gòu)建北地以及長城之外的世界時借鑒了很多來自古代北歐神話的元素。瓦格納的歌劇依舊受世人追捧,新的神話題材歌劇也層出不窮,如弗朗西絲卡·西蒙與加文·希金斯(Gavin Higgins)2019年的改編劇《怪物小孩》(The Monstrous Child)。冰島作曲家瓊·萊夫斯(Jón Leifs)以神話為靈感創(chuàng)作的音樂盛行全球;同樣流行的還有維京死亡金屬音樂,尤其是諸神的黃昏相關(guān)主題的,以及挪威音樂家埃納爾·塞爾維克(Einar Selvik)更偏向傳統(tǒng)的民謠風(fēng)音樂。
到了21 世紀(jì),了解北歐神話的群體越來越多,它所涉及的文化活動也比之前更為復(fù)雜。信奉阿薩神族的阿薩真教(Asatru)在歐洲和北美廣為流傳,甚至傳播到了大洋洲;在一些新異教信仰中出現(xiàn)了對一些北歐神明的崇拜,如女神崇拜等。此類信仰復(fù)興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jì)的種族思想,雖然其中一些信仰與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完全無關(guān),但另一些則在北美和歐洲演化成了新納粹和極右思想的基本信條。這些信條通常是因?qū)糯睔W神話斷章取義而來的,又或者整合了19世紀(jì)像如尼巫術(shù)之類系統(tǒng)化的模糊概念。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闡述古代北歐神話傳說相關(guān)文庫中不同思想流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性。在幾個世紀(jì)里,這些故事在傳達著不一樣的意義,迎合著不同的社會需求,激起了不同文化群體的熱情,但我們必須記住,這些故事只是經(jīng)由中世紀(jì)基督教徒潤色過的奇異神話世界里的碎片,而我們能夠賦子它們的內(nèi)在和普世意義是有限的。這些神話并不愿與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綁定在一起,當(dāng)17世紀(jì)承載著神話的埃達手稍流出冰島之時,它們就成為世界文學(xué)的一部分——它們?nèi)缃袷撬腥斯灿械呢敻弧?/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