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眾
地球的西部、靠近北大西洋的英倫三島,當?shù)氐耐林兹艘约安磥淼暮谌?、阿拉伯人、印度人,每天急匆匆地穿梭往來于曼徹斯特街頭。我每次上街遛彎,困于語言不通,而無法與陌生人對話,只能一邊瀏覽異域風情,一邊目不暇接地觀察那些流動著的人群,試圖從舉止與神態(tài)破解他們不為所知的、而我卻渴望想得到的密鑰。
英國最古老圖書館的藏書
一
在曼城旅居,滿目所見,幾乎全是不一樣的面孔。也許因離開自己的生養(yǎng)地,走得太遠,才有了這般見識。進而突悟到,人看人竟然也會生出新奇感。只是對于那些別樣的面孔,我無法猜度,在他們同樣看見我的時候,對方又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踏出國門來到這陌生的天地間,忽然發(fā)現(xiàn)這些與己不同的人種,在屬于他們自己的天下,竟也悠閑地生活著。這種無須說出口的驚詫,在我初來乍到的內心里,還是留下了強烈的驚喜甚或震撼。
春夏交替的四五月份,曼城的氣溫,很長一段時間徘徊于十五六度以下,而且來自大西洋的海風,幾乎每天從不缺席地刮個不歇,一股寒意穿過外套,還是讓我感覺到了。但是,大街上的年輕人,卻多著短袖短褲,步履急匆匆地從我身邊走過。有的人偶爾與我目光相遇,會報以輕微而友好的笑意。
早晨和傍晚在街頭跑步的年輕女性多于男子,他們挺拔的身姿裹著緊身短衣褲,愈發(fā)彰顯出西方那種面部輪廓分明、身形高大健壯、動若脫兔般的青春活力。近距離、真實地、而不是從圖片或影像里,感受著一道道靚眼的風景,跟大西洋的風似的每天都在街頭飛奔。
二
隨著時間的推移、身心的融入,原本對于西方社會的神秘感悄然消散于無形。過慣了凡人的平常生活,我感覺世間哪里都差不多。時下的互聯(lián)網時代,曼城送外賣的有色人種,我?guī)缀蹼S時隨地都會碰到。超市里采購食材,急匆匆回家做飯的年輕人,也多若繁星。只是街邊出租車的生意,不顯得有多火爆。也許相對昂貴的打車費,讓那些無特別急事的人,選擇了步行或別的出行方式。
北角這個地方,雖說是曼城有名的酒吧藝術街區(qū),但在我去過利物浦之后,與那里的整潔、安靜相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其紅磚斑駁、凌亂與破敗的陳舊底色。陰暗狹窄的背街里,風雨侵蝕過的門洞,已失去往日的光澤;坑凹不平的路面,使人視而遠之。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垃圾桶,則胡亂地堆積在少有人跡的小巷里。街面上多處在建的工地,嚴實的圍擋把本不寬敞的道路,變得更加窄狹,帶給人常以年計的通行不便。
我住的樓下是一處建筑工地,施工速度異常緩慢,在小型機械的輔助下,每天可見不多的幾名工人忙碌的身影。他們身著鮮明的淺綠色標志服,頭頂安全帽,站在離地有兩層樓高的架板上,重復地執(zhí)尺、上料、砌墻。打地面、拆圍擋都是人工體力勞作。看慣了大街上店鋪門前,那些整日圍坐在餐桌前,一杯水酒盡閑情的人們,讓我對于這些不聲不響地,游走于建筑工地的他們,給予了幾分特別的關注。
曼城著名的阿爾伯特廣場在哪?上高德地圖一搜,原來竟在離我的住處不足兩公里的中心地段。于是,我便獨自欣然前往。沿著有軌電車的那條街,一直向西走,然后南拐不足百米,即見一處圍擋嚴實的工地。不巧!已經持續(xù)了五六年的修繕,還沒有結束。這樣漫長的期待,不知是否還有機會一睹其尊榮!
我只好在周邊轉悠,卻意外地步入了一簇典型的歐式古建群落。街區(qū)里僅見極少的人影,僻靜而蕭瑟,一座座造型各異的昔日石質樓宇,極似曼城早春的天氣,不時透出絲絲寒意與冷清。也許是它那過往的老主人們,還心有不甘地、暗地里對我這個東方的后來者,悄然施展著久已不再的傲慢與威嚴。
三
曼徹斯特這座人類最早工業(yè)城的滄桑,不僅顯露在街面上,還有意無意間從肌理中浸出。滿載著當年工業(yè)革命榮光的有軌電車,依然穿梭于市區(qū)主干道。體驗一把電車的欲望,曾載著我直達城市遠郊,越過舊城和雜草叢生的郊野,徒步于索爾福特一隅新建的現(xiàn)代建筑群落間,才讓我見識了曼城的現(xiàn)世時尚與新風彩。
城市中心狹窄而擁擠的街道,散發(fā)著與生俱來的凌亂氣息,沒有非機動車道的大街上,仍然矗立著有些年頭的綠色郵筒,至今還在使用。躺在這些郵筒里的信函,會源源不斷地流向公寓樓下,被分割成一個個小格子的私家信箱。據說大街上的那些郵筒,還有滿街跑著的郵車,還屬于英國皇家郵局的資產!
泛著黝黑金屬光亮的城市雕塑,讓曼城的歷史更真實地呈現(xiàn)在街頭。在各處行走,發(fā)現(xiàn)匆匆而過的行人,很少有人駐足關注那些載滿歲月印痕的雕塑。而腳下碎方石鋪就的人行道,卻早已被數(shù)百年來踏足于此的人們踩磨得光亮異常。不難想見,各種無形的生活壓力,竟將今人們的情緒催逼得如此緊迫且現(xiàn)實。
在與北角一路之隔的安科,我常去維多利亞公園散步,附近正是曼城昔日的工業(yè)廠區(qū)。有多處老廠房已改造成大大小小的公寓樓,但依舊保留了其原本的輪廓。古老的運河是工業(yè)革命前期的遺存,如今倒成了公寓樓下的一道獨特風景。留有大片綠地的維多利亞公園,就在運河旁邊。水邊草地上,成群的鴿子、鴨子自在地時聚時散,與匍匐在那里曬太陽的俊男靚女,互無打擾,各自安好。
建在運河旁邊的維多利亞公園
四
我第一次乘坐英國火車出行,始于曼徹斯特的皮卡迪利(Piccadilly)車站。這個似垂暮老者神態(tài)的火車站,卻是人流較密集之處。火車站袖珍、實用而敞亮,透過玻璃隔擋,從候車廳里一眼便望得見,停在一道道鐵軌上的列車。乘車候車不用穿地道過天橋,便可直達月臺,站在那里跟乘BUS一樣便捷。此般完整的留存,不正體現(xiàn)出一種少有的懷舊與留戀嗎?也許只有在這里,我們才能見到火車站初生時的模樣。
在那些年久失修的舊屋墻體、工地圍墻上,令人百般不爽的涂鴉,隨處可見。這種所謂的西方文化,令人很難茍同。但也有好看的:在我居住的公寓樓下馬路對面,臨街的一戶老宅,巧妙地把七個圓洞,在黑色背景墻上涂出了七色交錯的,向上矗立著的四條鯨魚形象,引得路過的行人常常于此住足留影。當然,他們怎么也想不到,在對面公寓樓上,每天都有雙來自東方的眼睛,會百無聊賴地反復記錄下這有趣的一刻。
周末,去了趟英國鄉(xiāng)村。曼徹斯特城外,是綿延起伏的丘陵地貌,低處郁郁蔥蔥的樹木與細流為伴,高處整坡綠茵茵的草場上,零散分布著的牛羊在悠閑而緩慢地涌動。走近一個異常安靜的小鎮(zhèn),兩間寬的二層聯(lián)排別墅矗立在道旁,漬痕斑駁的墻壁處處透著歲月的印跡。鎮(zhèn)子里的道路蜿蜒盤旋,隨勢起伏變幻,給人以天然流動的美感。無論路途中還是鎮(zhèn)子里,過往的車子總比行人多。道旁或街道里不見公共垃圾箱,公廁更無處尋覓。每家每戶門前欄柵里,卻種著各種花草,同時也十分顯眼地擺放著垃圾箱。西方文化中的私有理念,竟然直露得如此毫不遮掩。
五
居住在曼城,去的最多的是超市。大大小小的超市不少。一家大的連鎖品牌超市,距離公寓大約百十米遠,每次去都人流不斷。有手提籃筐的,有徒手拎著三兩件物品的。自覺排隊結賬,秩序倒也井然,客氣的禮讓言語,不絕于耳。在這里,超市成了居家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當?shù)厝讼氡匾埠臀乙粯?,急著買完食材,趕回家做飯。
大街上,隨時會碰上拉著行李箱、行色匆匆的人。外來的旅行客?出門遠行者?不得而知。但這確是曼城的一道風景。這座城市只在清晨八九點鐘之前,才呈現(xiàn)出安靜、孤寂的神態(tài),惟有大西洋的風,在了無人跡的街巷里流動著。連同蜷曲在道旁屋檐下的流浪者,也一動不動地酣睡不醒。樓下車子駛過的嘈雜聲稀疏可聞。
也許是住在大道邊的緣故,每天都要承受各種爆棚噪音之擾。急救車、消防車的尖叫、警車持續(xù)的鳴笛,還時有好事者,將自己座駕的音響開得特大,一陣接一陣地從樓下呼嘯而過。以至于我家剛滿一歲的寶寶,每每聽到那種撼人耳膜的噪音時,總被嚇得頻頻向我求救,而我只能急忙一邊關緊門窗,一邊安撫他:那個跑來跑去的惡魔被爺爺趕跑了!
看來,以前從別處聽到或從照片看到,有關歐美所謂盛大高絕的描述、想象與自我預估,都與我的實地感受至少拔高了多個等級。而這些源自心理的、臆想的、甚或是被人為夸大了的初設場景,終歸在親眼目睹之后,引發(fā)我不小的失落與遺憾。
2025年7月5日于倫敦
作者簡介
澤眾:本名譚文德,陜西渭南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熱衷于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作品近百萬字。已出版散文集《草葉集》、《心歸云水間》。曾獲第五屆杜鵬程文學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