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yīng)高新區(qū)“三引導(dǎo)行動”號召,這個暑假,2021級4班的同學(xué)們踐行了“伙伴+”夢想同“萌”計劃,7個“夢想共同體”小組化身小小探險家,完成了一場關(guān)于黃河的奇妙之旅。從地理探秘到非遺體驗,再到科學(xué)實驗,孩子們在協(xié)作中歡笑,在實踐中成長,讓黃河文化的種子悄悄住進了心里。
小組協(xié)作“讀”黃河:解鎖母親河的地理密碼
“快看,黃河在這里拐了個大彎!”彗星共同體小組的幾個孩子圍著地球儀爭論。這個暑假,每個小組都領(lǐng)到了“黃河地理探秘”任務(wù),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全靠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查資料整理黃河流經(jīng)的九個省區(qū),有的翻繪本記錄沿岸的地質(zhì)奇觀,還有的專門搜集黃河治理的故事。
土豆馬“鼠”共同體小組的探究讓人印象深刻:他們把黃河流域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三個板塊,用彩筆標(biāo)注出不同區(qū)域的地貌——上游的峽谷、中游的黃土高原、下游的沖積平原,旁邊還貼著打印的實景照片。“原來黃河水變黃,是因為中游的黃土被沖進河里呀!”小組長在分享時,眼里閃著發(fā)現(xiàn)的光。
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跡寫著“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字里行間滿是認真。這場探索,沒有枯燥的背誦,卻讓他們記住了黃河的“脾氣”與“故事”,悄悄變身成了能聊幾句地理知識的小專家。
指尖生花“染”黃河:觸摸非遺里的自然魔法
“快看,我的布上有波紋啦!”靜涵興奮地舉起她的泥染手帕。手帕上的黃色花紋像散落的星子,那是她和組員們用黃河泥反復(fù)浸染、晾曬的成果。
黃河泥染是這次活動的“重頭戲”。當(dāng)帶著河泥清香的染料分到各小組時,孩子們先愣了愣——誰也沒想到“泥巴能染色”。但很快,就熱鬧起來:有的小組研究如何扎布才能出花紋,有的嘗試調(diào)整染色時間看顏色變化,還有的把樹葉、花瓣鋪在布上做“防染”,想留住一片“自然的印記”。
最后展示作品時,每個小組的布都獨一無二:有的像黃河波浪,有的像岸邊蘆葦,還有的故意保留了泥點,說“這是黃河的心跳”。孩子們摸著自己染的布,嘰嘰喳喳地說:“原來老祖宗的智慧這么厲害,泥巴也能變成藝術(shù)品!”在笑聲里,黃河非遺的魅力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成了指尖能摸到的溫暖。
攜手實驗“凈”黃河:變身守護母親河的小英雄
“渾濁的水真的變清了!”陽光共同體小組的過濾實驗成功時,幾個孩子激動地拍手歡呼。這個月,他們的任務(wù)是“讓黃水變清”:用礦泉水瓶、棉花、沙子、活性炭做過濾裝置,一次次調(diào)整材料順序,看著渾濁的“黃河水”(模擬水)慢慢變透明。
卓雅共同體小組一開始總失敗,過濾后的水還是黃的。他們沒泄氣,圍著實驗臺討論:“是不是沙子太粗了?”“要不要再加一層棉花?”最后發(fā)現(xiàn),先鋪活性炭吸附雜質(zhì),再用細沙過濾,效果最好?!霸瓉碜屗兏蓛暨@么難,黃河治理肯定更不容易!”小組長在總結(jié)里寫下這句話,字歪歪扭扭,卻透著實實在在的思考。
這場實驗里,沒有誰是“旁觀者”。有人負責(zé)找材料,有人記錄每次實驗的變化,有人查資料解釋原理。當(dāng)每個小組都捧著清澈的水展示時,孩子們眼里的驕傲藏不住——他們不僅學(xué)會了過濾知識,更悄悄種下了“守護黃河”的責(zé)任感。
讓黃河文化照亮成長的路
看著他們從“不知道黃河在哪”,到能講出泥染的步驟、說出過濾的原理,我忽然明白:最好的學(xué)習(xí),是讓孩子在協(xié)作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主動探索。黃河文化的底蘊,就這樣化作了他們眼里的光、手里的溫度、心里的熱愛。
這場關(guān)于黃河的約定還沒結(jié)束,就像孩子們說的:“下學(xué)期,我們想去黃河邊看看真正的母親河!”相信那時,他們會帶著這個暑假的收獲,讀懂更多關(guān)于黃河、關(guān)于成長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