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28日,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安徽大學哲學學院聯合組織的暑期文化調研活動——“道家文化資源傳承保護與生態(tài)皖北建設”——在皖北地區(qū)圓滿完成。兩校34名師生組成聯合實踐調研團隊,攜手地方專家與非遺傳承人,深入壽縣、蒙城、渦陽三座歷史文化名城,旨在通過田野調研與學術對話,探求無形的傳統(tǒng)文化如何在現代公眾的日常生活中獲得有形的生長。
7月24日的開營儀式上,安徽大學哲學學院向復旦大學實踐隊伍表示熱烈歡迎,院長王金柱教授與黨委副書記李洪老師均對兩個學院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表達了期待。他們指出,本次研學活動是一次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的科學學習活動,在考察文化的路線中體會到皖北道家文化的活的精神與活的形式,從中感受文化的本質、文化的歷史,從而為未來的文化發(fā)展注入活力。隨后,復旦大學的何益鑫副教授提示同學們,以往基本上是通過出土文獻、傳統(tǒng)注疏去了解老莊哲學,而此次實踐項目讓大家有機會實地考察道家文化如何影響當地人的精神文明。
本次調研聚焦歷史與當下、文化與城市之間的對話?,F代城市的物理空間、教育場域與公共治理需要以道家思想的啟示來啟發(fā)與綁定;而歷時千年的道家哲學則需要在公眾參與、文化傳承與城市治理的日常實踐中得到當代的再現與再生產。團隊采用多模態(tài)田野研究方法,綜合現場體驗、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與案例分析等多個方面,對照分析了三城的資源轉譯、載體設計與治理路徑。
歷時五天,實踐團隊深入了皖北三大文化實踐點——壽縣、蒙城、渦陽。三地各具特色:壽縣以古城防洪智慧與楚文化見長,蒙城聚焦莊子哲學的生活化表達,渦陽則呈現了老子思想的源流脈絡。
一,壽縣見楚
開營儀式結束后,實踐團隊前往楚韻悠長的壽縣,先后參訪了古城墻、報恩寺、楚文化博物館、孔廟等地,體驗到當地的楚風漢韻、唐宋舊話與崇壽禮俗,考察其中靜默展現的千年文脈。
首站壽縣古城墻,歷史上一直發(fā)揮著軍事防御與防洪的雙重作用,其排水涵閘“月壩”至今仍可正常運作。實踐團隊考察其分層修繕策略:底層保留宋代夯土,中層加固明代包磚,表層鋪設市民步道,實現文物保護與公共空間功能的結合共存。而在楚文化博物館,700余件涉楚文物講述著楚國興衰。越王劍寒光凜冽,楚金幣熠熠生輝,從中可以窺想古楚國從立國漢江到東據江淮的百年滄桑。此外,孔廟中常態(tài)化開展的研學活動,非遺傳承人李芬芬指導的香包制作,二十四節(jié)氣館中生活體驗與宇宙節(jié)律的連結,無不彰顯著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生活的活力。
在壽縣,今人與古意、文化與城市之間徜徉對話著,令莫同學感觸頗多:“楚文化與天地神鬼共舞的浪漫氣質早已在千年歷史變遷中融通三教、默化九流,與壽春民俗不分你我。也許舊朝舊苑逐漸成為了博物館里的遺物,楚風楚韻卻始終在淮夷大地綿延生息?!痹趬劭h,傳統(tǒng)文化不會被束之高閣、圈地而亡,而是與時共生、歷久彌新。
二,蒙城夢蝶
告別壽縣古城,實踐團隊于7月25日傍晚抵達蒙城。師生們受到了蒙城縣委宣傳部、文化旅游體育局和莊子研究會的各位領導的熱情接待,并在以莊子命名的酒店中觀賞莊子主題文化展演。
翌日上午,實踐團隊重點參訪了萬佛塔和莊子祠。始建于宋崇寧元年的萬佛塔,結構精巧、造型秀美,既是南北方造塔工藝融合的典范,也集中體現了北宋建筑美學與宗教文化。而莊子祠始建于元豐元年,順應當時的“崇道抑佛”政策。其中逍遙堂、夢蝶樓、五笑亭等各式建筑,都是莊子哲學意象的具象表達,呈現其精神自由與物我超越。
午后,實踐團隊走進蒙城博物館,參觀了“尉遲寺遺址”“古蒙神韻”“楹聯文化”三大常設展區(qū),走近系統(tǒng)梳理的蒙城地區(qū)文明演進軌跡。隨后,師生們還親身體驗了“莊子養(yǎng)生功”。其結合道家哲學與中醫(yī)導引,在吐納呼吸之間,時而熊經鳥伸,時而鶴立魚游,高下動靜,莫不中節(jié)中音,翩婉合宜。在這輕重交加、時疾時徐的節(jié)奏中,師生們也體會著那含虛抱樸、逍遙坐忘的莊子意境。而在接下來的莊子文化發(fā)展座談會上,兩校同學們踴躍發(fā)言,從自身的學科背景與調研觀察出發(fā),為進一步推動莊子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動力。
7月27日上午,實踐團隊繼續(xù)參訪了秋水園、菌菇種植園、藥食同源體驗館、圖書館及科技館等地,全面感知了蒙城對莊子思想的活化利用與落地實踐。通過景觀打造、學術深耕、文藝創(chuàng)作、現代轉化、產業(yè)融合與沉浸式體驗,實踐團隊從各個角度感受到蒙城“無處不莊子”的濃厚文化氛圍,以及“讓經典活起來”“讓莊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理念。
三,渦陽源道
黃淮之間,渦水湯湯,水不涵渦,遺澤千載。7月27日下午,實踐團隊驅車前往渦陽,探訪老子文化與城市發(fā)展的結合實踐。
在渦陽規(guī)劃館,“老子文化溯源墻”呈現老子生平、思想精髓及其與渦陽地理、人文的深層關聯,重點展示以老子文化為核心的文旅融合發(fā)展藍圖。天靜宮里,今人修復的古建筑與道家的文化符號不斷對話,無形的道此時也似乎有了形狀。天靜宮作為道教文化遺產的現代保護案例,既記錄了歷史的脈絡,又通過空間再現和符號解讀結合公共教育。
次日在渦陽博物館中,實踐團隊認真學習傳統(tǒng)漢禮,以虔誠之心“禮敬先師”;參訪文化殿堂,深刻感受到渦陽跨越千年的滄桑巨變與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專題座談會上,兩校師生結合參觀學習體驗,從哲學、歷史、文化傳承等多視角出發(fā),圍繞渦陽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國學教育的推廣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核心議題,展開了熱烈而富有建設性的對話,積極為渦陽的文化繁榮發(fā)展建言獻策。
結語
本次道家文化調研,在壽縣、蒙城、渦陽三城展開了從歷史脈絡到現實實踐的全景式探索。通過對楚文化博物館、莊子祠、萬佛塔、天靜宮等地的走訪與調研,實踐團隊考察了道家思想在物質遺產保護、空間再現、數字化展示、文化教育與區(qū)域治理中的生動落地;也看到了在保護與利用之間仍需正視的挑戰(zhàn),如文物陳列的生動性、數字資源的廣泛化、青少年教育的深度化等。
本次調研強調的核心價值在于:讓隱性知識成為公共記憶,讓歷史脈絡通過城市空間、教育場域與科技手段走入公眾生活。通過多模態(tài)田野方法、沉浸式體驗與跨學科對話,皖北地區(qū)的道家文化資源被重新編織成可被理解、參與與傳承的現代圖景,進一步提升地方文化自信與社會認同。未來仍將致力推動道家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性保護與創(chuàng)新性傳播,強化數字化講解、沉浸式體驗與校園-地方協(xié)同的教育生態(tài),使道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變得可感、可及、可持續(xù)。愿這份努力使老莊之道,成為公眾日常的智慧源泉,與城市治理、文化產業(yè)、國學教育共同生長,成為城市中最溫暖、最持久的精神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