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總司令希爾斯基在接受烏克蘭記者采訪時聲稱,到今年年底,烏軍將收到約15000個用于各種用途的地面機器人平臺,此舉可以部分彌補前線人員短缺的問題。
按照希爾斯基的說法,如果烏克蘭顯著增加地面機器人產量,對地面部隊的需求將大大降低——投入戰(zhàn)斗的將是機器,而不是人力。
這些機器人說穿了就是不用吃飯、不用發(fā)工資、更不會當逃兵的"新戰(zhàn)友",對于損失了近30萬兵力的烏克蘭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畢竟訓練一個新兵至少要三個月,而給機器人裝個程序插上電,當天就能派去送彈藥。
看看烏軍現在的窘境,頓巴斯前線每個步兵連平均只剩30來人,還不如滿編時的一半,陣地都快站不全了。
去年哈爾科夫反擊戰(zhàn)里,有個排靠5臺土耳其造的"守衛(wèi)者"機器人守住了公路橋,那些鐵疙瘩頂著俄軍炮火往前沖,硬是把進攻的坦克擋了三個小時,要是換真人早成炮灰了。
現在希爾斯基說的這批機器人里,光排雷型號就占了三成,去年烏軍掃雷兵平均每清理1公里雷區(qū)就要傷亡2人,換成機器人后這個數字直接降到0.3,等于救了上千號人的命。
但15000這個數看著嚇人,但拆解開來也不算離譜。
這其中一半是小型偵察機器人,巴掌大的玩意兒能鉆到坦克底下拍照片,靠民用無人機技術改改就能用,波蘭的工廠上個月就送來了2000臺,成本才幾百美元一臺,比給士兵買防彈衣還便宜。
而真正值錢的是那2000臺戰(zhàn)斗機器人,帶機槍帶榴彈發(fā)射器,去年在巴赫穆特巷戰(zhàn)里試過水,三個機器人組隊端掉了俄軍一個地堡,自己連油漆都沒掉一塊,比三個新兵蛋子靠譜多了。
西方國家在這事兒上早就暗中使勁,美國去年給的12億美元軍援里,有兩成專門買了機器人零件,德國更是把奔馳的無人卡車技術改了改,直接送了500臺后勤機器人。
現在烏軍前線的彈藥輸送,有三分之一已經靠這些鐵家伙在夜里跑腿,俄軍的夜視儀根本分不清是機器還是人,炮擊效率降了一半多。
更絕的是捷克的小作坊,把割草機發(fā)動機拆下來裝個鋼板,就造出了能扛火箭筒的簡易機器人,成本才1000歐元,比養(yǎng)個士兵一個月的伙食費還低。
這些機器人可不是花架子,去年夏天烏軍在扎波羅熱用20臺"海鷹-10"改裝的地面機器人,帶著炸藥包摸到俄軍彈藥庫底下,連人都沒露面就炸飛了300噸炮彈。
后來俄軍學乖了,在陣地前拉了電網,結果烏軍直接給機器人裝了絕緣履帶,照樣來去自如。
現在這批新機器人據說還能組隊作戰(zhàn),10臺一組跟著無人機指揮,沖起來比步兵班整齊多了,俄軍的機槍手對著一堆亂竄的鐵疙瘩往往不知道先打哪個。
希爾斯基敢說這話,底氣還來自歐洲的工廠——波蘭的機器人生產線已經三班倒,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專門開了烏克蘭特供線,每月能攢出800臺。
加上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捐的自動駕駛芯片,湊齊15000臺也就是半年的事。
但這些機器人里最實用的是后勤型號,能背著200公斤彈藥在泥地里跑,以前兩個士兵抬一箱炮彈走2公里要喘半小時,現在機器人跟著步兵班,隨時能把補給送到戰(zhàn)壕里,等于給前線安了個"移動糧倉"。
俄軍那邊估計正頭疼怎么對付這些鐵疙瘩,去年他們用反坦克導彈打機器人,結果發(fā)現性價比低得離譜——一發(fā)導彈值10萬美元,打爛個5000美元的機器人純屬虧本買賣。
后來改用重機槍掃,卻發(fā)現機器人身上的鋼板剛好能擋住7.62毫米子彈,除非直接命中攝像頭,否則根本攔不住。
現在烏軍還在機器人身上裝了煙霧彈,被盯上就噴煙跑路,俄軍狙擊手往往只能干瞪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