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很多管理者,都會犯同一個錯誤:把“人品好、老實”當成“靠譜”的同義詞。
我的公司也曾有一個員工,叫小陳。他是我一手招進來的,我看中的就是他身上的“靠譜”特質。他每次都能準時完成我布置的任務,從不抱怨。同事們都喜歡他,因為他總是笑呵呵的,樂于助人。每次開會,他都坐在角落,默默點頭。當別人問他意見時,他總是說:“我覺得都挺好的?!?/p>
在我的心里,小陳就是個“靠譜”的好員工。我甚至不止一次在團隊大會上表揚他,鼓勵大家向他學習。
但直到一次年終總結,我才被現(xiàn)實狠狠扇了一耳光。
我們團隊負責的兩個核心項目,一個由小陳主導,一個由小李主導。小李是個“刺頭”,想法多,話也多,經(jīng)常在會議上跟人爭得面紅耳赤。但我發(fā)現(xiàn),他主導的項目,最終的業(yè)績增長了20%;而小陳主導的項目,業(yè)績只增長了不到5%。
那一刻我才發(fā)現(xiàn),我一直引以為傲的“靠譜”,似乎沒那么"靠譜"。這種用“人品”和“老實”來定義的靠譜,正在悄悄地毀掉我的團隊。
一、當“人品式靠譜”綁架了團隊,危機就悄然降臨
為什么我們對“人品式靠譜”的追捧,會成為公司的管理陷阱?因為它讓我們的團隊陷入了以下幾種危機:
平庸的溫床:一個團隊的活力,來源于對現(xiàn)狀的挑戰(zhàn)和對新事物的探索。而“人品式靠譜”的人,往往是“維持現(xiàn)狀”的執(zhí)行者。他們害怕犯錯,害怕冒險,所以他們只會重復過去的成功,而不敢去開拓新的可能。當你的團隊里充滿了這樣的人,你的團隊就成了平庸的溫床。
責任的轉移:當一個項目失敗時,“人品式靠譜”的人會第一時間找到各種理由來解釋。他們會說:“我當時也是按照流程走的”、“我以為這個方案是最好的”。他們習慣于將責任轉移到制度或他人的身上,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的決策。這讓團隊無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終陷入重復失敗的怪圈。
溝通的黑洞:“人品式靠譜”的人,往往是溝通的黑洞。他們害怕沖突,害怕得罪人,所以他們會選擇模棱兩可的說法,或者干脆保持沉默。當你的團隊里充滿了這樣的人,信息的傳遞就會失真,決策就會變得低效。
二、重新定義“靠譜”:
從品行到產(chǎn)出
要打破這個陷阱,作為管理者,我們必須立刻停止以“人品好、老實”作為靠譜的標準。我們需要將“靠譜”重新定義為一種可量化的、結果導向的商業(yè)特質。
我開始做出改變。
我把我的“靠譜”標準,從“是否聽話”轉變?yōu)椤笆欠衲軇?chuàng)造價值”。
明確“產(chǎn)出”的定義:我開始在每一次項目啟動前,都和團隊成員明確“靠譜”的定義。這個“靠譜”不再是“按時交差”,而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達到什么樣的結果”。我要求我的員工,不僅要告訴我他們會怎么做,更要告訴我他們?yōu)槭裁磿@么做。
建立“結果”的有意義反饋:我建立了一個以“結果”為核心的反饋機制。無論員工的人緣有多好,無論他有多努力,只要他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我就要毫不留情地指出。我要求我的團隊,將失敗當作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逃避責任的借口。
擁抱“不靠譜”的創(chuàng)新:我開始鼓勵我的團隊,去擁抱那些“不靠譜”的想法。我告訴他們,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創(chuàng)新,往往是從一個“不靠譜”的想法開始的。我要求他們,不僅要遵守規(guī)則,更要敢于打破規(guī)則。
“靠譜”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動詞。
一個真正的“靠譜”員工,不是那個總是點頭稱是、從不反駁的人。而是在你沒有想到的地方,主動承擔責任,為你創(chuàng)造驚喜的人。
所以,請勇敢地放下你對“人品式靠譜”的執(zhí)念吧。
去尋找那些敢于挑戰(zhàn)你、敢于承擔責任、敢于創(chuàng)造結果的人。
因為,一個團隊最大的財富,不是那些“好人”,而是那些真正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