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21日,由清末維新派唐才常發(fā)起的自立軍起義失敗。
唐才常(1867年—1900年8月22日)
自立軍起義是1900年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在長江流域發(fā)動的反清武裝起義,因此又稱唐才常起義。唐才常原為戊戌維新派成員,政變后流亡日本,獲康有為資助并與孫中山革命勢力聯絡。1900年他在上海成立自立會,發(fā)行“富有票”吸納會黨及新軍,組建兵力約兩萬人(發(fā)展會眾達十萬),分七路部署于武漢、大通等地。
起義原定8月9日發(fā)動,因康有為匯款延期導致安徽大通前軍提前起義失敗。后改期8月22日總攻武漢三鎮(zhèn),計劃擁立光緒復位。8月21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在英國支持下突襲漢口總部,逮捕并處決唐才常等骨干,各地起義隨之被鎮(zhèn)壓。起義主張“不認滿清政權”與“保全中國自立”的內在矛盾,終因政治綱領混亂及組織失誤失敗。
目標是推翻慈禧,建立光緒君主立憲政府,建立滿人天子、漢族執(zhí)政的君主立憲國家,普選國會議員;結果事敗。此事件激發(fā)了維新黨人同情革命,是革命歷史轉捩點之一。
自立軍起義
起義背景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開打不久即決勝負。中國與日本同在幾十年當中努力于西化,且同樣是想“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小日本卻輕易地打敗華夏帝國,中國知識分子皆認定日本之能夠戰(zhàn)勝滿清因能在政治上先全盤西化,而清廷始終被跟不上時代的封建官僚制度掣肘??涤袨樵诒本┙M織舉人,因公車上書事件一炮而紅后,與梁啟超在京都組織強學會。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
1897年,德國強占中國膠州灣,接下來一個月,俄軍進駐了旅順,英國占領了山東威海,再要求進一步地拓展九龍新界,法國也趁機占領了廣州灣,日本更是大打廈門一帶主意,清廷面臨了被西方各國瓜分的危機。當時光緒皇帝欣賞康有為的維新主張,讓他在1898年4月于北京成立了保國會。
甲午戰(zhàn)爭后容閎認識了同樣口操廣東方言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因他曾長期居住于美國,對西方民主政治與國際情勢見識極深,維新黨人因此對容閎十分倚重?!氨鴷背闪斎眨蓍b親自到場,當時他已經快滿七十歲了,比康有為還年長三十歲,比梁啟超則整整大了四十五歲,而他也老驥伏櫪,竭盡心力,連下榻之處都成了黨人聚集商議之地,儼然是維新派幕后的總參謀長。
容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戊戌維新于焉開鑼。但9月19日傍晚,慈禧突然一聲不響地從頤和園搬回大內,并囚光緒于瀛臺,自己重掌大權。是為戊戌政變,維新運動開鑼一百日便被強制下檔。
梁啟超與光緒帝論《變法通議》
一開始維新黨人在清朝體制內尋求政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變后他們卻成了被官府緝捕的罪犯,只能拿起槍桿子來暴力革新了。其實在“戊戌政變”之前,維新派與革命派就多有聯系。戊戌政變使得這批人又同成天涯淪落人,宮崎滔天、犬養(yǎng)毅(日本當時之極右派政客)、以及其他熱心中國問題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興中會”(孫文)與“維新派”(康有為),希望兩黨能攜手一同造反。
1900年夏,義和團十萬之眾進入北京,大肆屠殺洋人與信洋教的中國信徒,引發(fā)庚子事變,最后導致八國聯軍進據北京,逼得慈禧與光緒逃離京都,避難于西安。雖然東南各省依東南互保來避免被戰(zhàn)事波及,但全中國在一段日子里還是處于無中央政府的危險狀態(tài),兩派人士都覺得這是天賜良機,此時發(fā)難最有成功幾率。孫中山啟超對中國之改革很早就有共識,認為要成功必定要雙方同志攜手并進。梁啟超還寫信勸他的老師康有為早早退休,以便由梁來主導兩派的合作。當時人在加拿大的康有為收信后大發(fā)雷霆,派人至日本強押梁啟超離開是非之地的東京,讓他到夏威夷開拓 保皇會(中國維新會)。雖說如此,梁啟超在夏威夷還是致力聯合,他甚至說要“舉皇上為民主總統(tǒng)”,始能結合兩派原本水火不相容的目標,藉以聯合革命與維新力量。
光緒
1900年的前半年間,因為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造成的中國動亂個人至大小團體,上至清廷大員、下至會黨會眾,都在私下與其他團體連絡互動,卻又同時互探底細。當時維新黨人除了領頭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外,絕大部分都是從湖南與上海來的知識分子,因湖南維新黨人與張之洞有極深的淵源,便分別游說兩湖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想贏得他們支持維新派的武裝起事。興中會方面則是由孫文的老師何啟擬定了一份兩廣獨立計劃,再由港督卜力負責接洽兩廣總督李鴻章,欲舉李鴻章為獨立后的大總統(tǒng)。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而自立軍起義的發(fā)起者唐才常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維新期間,本身是一個維新派,他在湖南參加變法運動,廣泛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及君主立憲制度,并于當年八月應譚嗣同之邀赴京,準備參與新政,結果就在行至漢口時候就得到慈禧發(fā)動政變、光緒帝被囚、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的噩耗。他悲憤至極,決心推翻以慈禧為首的清朝封建頑固派政權,擁立光緒帝復辟,恢復變法新政。為此趕赴上海,后輾轉至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在日本謁晤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廣泛聯絡流亡海外的志士,以圖匡救祖國。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唐才常光緒二十五(1899年)初回國,在上海主編《亞東時報》,以開拓民智、激發(fā)忠君愛國之志為己任。夏天再赴日本,與康有為、孫中山取得聯系。當時康有為正大力提倡?;剩膭悠鸨谕?。孫中山也密謀發(fā)動反清武裝起義。保皇黨和革命派都把唐才??醋髟趪鴥冉M織武裝起義的倚重人物。康有為給他3萬元活動經費,并表示愿以募集到的30萬元繼續(xù)支持。同年四月(5月),康有為、梁啟超、唐才常等人在日本橫濱成立自立會,康有為任會長,梁啟超為副會長,并在《清議報》上發(fā)表《自立會序》,宣布維新?;实恼巫谥?。孫中山也主動與康、梁聯絡,倡議合作,在長江地區(qū)發(fā)動起義,派吳祿貞(1880―1911)、傅慈祥、畢永年、戢元丞等興中會員直接參與其事。康有為一心?;?,拒絕與革命派合作,唐才常因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欣然表示愿與革命派聯合起事,決心回國發(fā)難,并與梁啟超、吳祿貞、林圭、秦力山等商討起義的具體部署。
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
唐才?;貒螅С侄』菘?、汪康年等人在上海英租界新馬路梅福里東文譯社創(chuàng)辦正氣會。由于唐才常與?;逝珊透锩啥急3置芮新撓?,受到雙方的影響,思想上經常呈現自相矛盾的狀態(tài)。他所領導的正氣會既有反滿傾向,卻又主張保皇;既對義和團運動持否定態(tài)度,又認為機不可失,試圖利用義和團造成的動蕩局面發(fā)動武裝起義。
唐才常依靠的武裝力量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會黨組織和新軍中下級軍官及士兵。為便于聯絡各地會黨和新軍官兵,唐才常采取了秘密結社中傳統(tǒng)的建山堂、發(fā)票布的辦法。自立會會員稱“會友”,每人發(fā)“富有票”一張,上書救國保民的政治宗旨,作為會員憑證。自立會建立富有山堂,設有正龍頭、副龍頭、內八堂、外八堂等名目,體系龐大。許多省份會黨頭目均名列其中,唐才常也被列為副龍頭。自立會的口號是:“萬象陰霾打不開,紅羊劫日運相催,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痹诨I建勤王軍隊過程中,唐才常一方面接受康、梁等人的指導,另一方面又遙戴孫中山為“極峰”,在兩派中左右逢源,“各方咸為之用”。
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七月間,人數已達10萬多人,遍布鄂、皖、贛、湘各省的會黨組織及新軍中。六月初五(7月1日),唐才常以保國保種為號召,邀集容閎、嚴復、章太炎、文廷式等社會名流與正氣會員在上海張園召開會議,號稱“國會”,后改為“中國議會”,容閎被推為議長,嚴復為副議長,唐才常任總干事,總會設在上海。國會宣布三項宗旨:
一、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chuàng)造新自立國;
二、不認滿清政府有統(tǒng)治中國之權;
三、請光緒皇帝復辟。
容閎以英文草成對外國宣言,曰:“決定不承認滿洲政府有統(tǒng)治清國之權”。唐才常召開國會,旨在借重社會名流的聲望以資號召,并使武裝勤王取得合法地位。
在會上維新黨人章太炎(章炳麟)大鬧會場,主張驅除會議中的滿人代表與蒙古人代表,并且發(fā)誓不與滿人光緒同存。鬧完后又戲劇性地找來一把剪刀,當場剪斷了自己的辮子,以示他不再當滿奴的決心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但會上爭吵激烈,在依靠哪一派政治力量保全中國的策略問題上分歧很大。有人主張借重張之洞、李鴻章等地方督撫;有人主張依恃日本和英、美等列強。汪康年等人旨在發(fā)揚清議,依靠張之洞等地方實力派保護中國東南,徐圖振興之策,沒有與清廷決裂的勇氣和決心;唐才常等人則十分痛恨后黨頑固派,堅決主張勤王起事。幾派意見始終無法統(tǒng)一,矛盾日益尖銳。
起義準備
在此情況下,唐才常等人毅然決定在正氣會內恢復自立會名目,不顧汪康年等人的反對,于七月初六以“總會理事員”名義宣布篆刻關防,組成自立軍,任命自立軍統(tǒng)帶,并挾國會以自重,作為起事以后立國建制的雛形和統(tǒng)率自立軍的最高機構。
國會名義上是自立軍的領導機關,但實際上自立軍領導權仍掌握在唐才常手中。就在唐才常等人在上?;顒又H,林圭、傅慈祥等人也在武漢加緊武裝起事的準備,于漢口英租界李慎德堂設立自立軍機關總部,將各地自立軍勤王武裝分為中、前、后、左、右各軍及總會親軍、先鋒營,共7軍,兵力約2萬人。
孫中山與自立軍骨干
中軍為自立軍本部,設在武漢,由林圭、傅慈祥統(tǒng)領;前軍在安徽大通,由秦力山、吳祿貞指揮;后軍在安徽安慶,由田邦璇負責;左軍在湖南常德,陳猶龍統(tǒng)之;右軍在湖北新堤(洪湖縣城關),由沈藎統(tǒng)率;總會親軍和先鋒營在武漢,由唐才常親自指揮,唐并負責節(jié)制諸軍。起義原定于七月十五日(8月9日) 在漢口發(fā)動,湘、鄂、皖各地五路兵馬同時響應,但因康、梁等人允諾的匯款遲遲未到,自立軍糧餉無著,起義日期只得后延。
相繼受挫
然而安徽大通自立軍前軍未得通知,秦力山、吳祿貞等人于十五日準時起義,一舉轟毀大通鹽局,占領大通縣城。
江總督劉坤一、安徽巡撫王之春急調湖北、安徽兩省清軍全力進剿,另派3艘兵輪駛入大通江面進行堵截。秦力山、吳祿貞兵少不敵,率眾退往九華山。
劉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
十五日當天,唐才常從上海溯江西上,抵漢口指揮起義,但因餉械延誤,起義時間一拖再拖。這時大通起義失利的消息傳來,湖北清軍又蠢蠢欲動。
唐才常、林圭等人默察形勢,決定破釜沉舟,于二十八日在漢口起義,湘、鄂各地同時并舉,計劃漢口自立軍先奪取漢陽兵工廠,解決武器裝備后一舉占領武漢三鎮(zhèn),然后揮師西安,救回光緒帝(此時由于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光緒隨慈禧逃往西安)。但卻因對湖廣總督張之洞與英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而最終失敗。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
起義失敗
張之洞對自立軍的活動早有了解。義和團興起后,英國一面極力拉攏張之洞結成“東南互保”,一面策動康有為指使自立軍擁立張之洞在長江流域宣布獨立,建立“東南自立之國”。唐才常、林圭等奉康有為旨意,也曾勸說張之洞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在清廷、英國和自立軍三者之間,張之洞反復權衡,態(tài)度曖昧。但到自立軍起事前,慈禧與光緒已從北京安全逃往西安,清政府得以茍延殘喘,于是張之洞決計回到清廷懷抱,剿滅自立軍,并將這一決定通告英國駐漢口領事傅磊斯(1859―1922)。
英國此前也暗中支持唐才常,有意把自立軍作為可資利用的肢解中國的途徑之一。但此刻八國聯軍正與清政府洽談媾和條件,對慈禧采取“保全主義”;同時英國也懼怕自立軍起義動搖它在長江流域的統(tǒng)治秩序,故轉變態(tài)度,支持張之洞撲滅自立軍。二十七日晚,張之洞下令清軍包圍唐才常、林圭在前花樓街寶順里4號的住所和設在漢口英租界內李慎德堂的自立軍總部,并于次日清晨逮捕了唐才常、林圭、蔡仲浩、汪夢珍、傅慈祥等30多人,查獲自立軍大批軍械、印章、書札及“富有票”等。二十九日清晨,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20余人在武昌紫陽湖畔被殘酷殺害。
退往九華山的秦力山、吳祿貞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解散部隊,分別潛伏。新堤自立軍右軍一部及湖北蒲圻、麻城、沙市、巴東和湖南常德、岳州等地的自立軍及會黨組織也曾舉行起義或開展零星、分散的斗爭,但在張之洞嚴厲鎮(zhèn)壓下相繼失利。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起義最終失敗。
編輯 | 臥闌聽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