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時期,日軍在中國陣亡多少人?
這個數字歷來有爭議,日本人說一共40多萬,顯然是太少了。實際上,日軍在華陣亡人數在70萬以上,總傷亡150萬左右。
在所有日軍的傷亡中,拋開30萬左右的病死,120萬傷亡中,居然有40萬是手榴彈造成的。
這種在二戰(zhàn)其他戰(zhàn)場處于次要級的武器,在中國戰(zhàn)場卻是我軍的主要殺傷力量。尤其是敵后戰(zhàn)場,八路軍的手榴彈是日軍最頭疼的存在。
八路軍的手榴彈,形狀和日軍不同。
日軍是“香瓜雷”,八路軍是“木柄手榴彈”,但這種手榴彈的外形極其粗糙,它們都是八路軍敵后軍工廠自造的。
在歷史上,這種武器統(tǒng)稱“邊區(qū)造”。
“邊區(qū)造”是抗戰(zhàn)坎坷進程的象征,電視劇《亮劍》里的李云龍曾吐槽,“邊區(qū)造”手榴彈不頂用,只能裂成兩半。
其實“邊區(qū)造”不僅有手榴彈,也有子彈、擲彈筒、槍支、地雷,但最出名、產量最大的,還是手榴彈和子彈。
這些武器產量達到千萬級別,其威力雖不如正經兵工廠的產品,但卻在游擊戰(zhàn)里有獨特的作用——手榴彈能當催淚彈,子彈頭自帶破傷風。
那么紅軍、八路軍的兵工廠都有什么歷史?“邊區(qū)造”武器彈藥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反而讓日軍很害怕?
【一】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
人民軍隊自產軍火的傳統(tǒng),是從紅軍時代一直堅持下來的。
第一次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紅軍就在蘇區(qū)建立“官田兵工廠”,也叫作“中央兵工廠”。這里有進口的機械,專業(yè)的化學廠,用來打造武器,配置火藥、炸藥。
紅軍在1934年長征后,兵工廠也跟著搬遷,可惜幾乎全部工人、機器,都在長征路上損失。
1935年到達陜北時,中央兵工廠只剩下十幾個人,沒有任何機器,只有改錐和鉗子。
幾把
靠著和陜北紅軍的兵工廠合并,“吳起鎮(zhèn)兵工廠”在1936年誕生,開始給紅軍服務。
兵工廠的工人有老戰(zhàn)士、礦工、鐵匠、炮仗匠等,廠房就是窯洞,機器只有簡單的手搖鉆機,人力沖床,小高爐和風箱,其余的精密車床一概沒有。
至于鐵、銅、鉛,還有火藥、硫酸這些東西,極少數向外采購,主要是自己生產。
到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短暫吃上了“公糧”。
八路軍共三個師:115師、120師、129師,一共不到5萬人。
蔣氏曾答應,給八路軍的軍餉和補給向中央軍看齊,這一階段前后有兩年,八路軍不缺軍火。
按照軍史記載,抗戰(zhàn)首年,南京方面向八路軍提供步槍彈、手槍彈共計350萬發(fā),木柄手榴彈8萬顆左右,迫擊炮彈萬顆,軍服10000多件,防毒面具5000多個,軍餉折合法幣120萬元。
靠這些武器彈藥,1937年到1938年的八路軍兵強馬壯,有力支援了山西和華北的正面抗戰(zhàn)。
抗戰(zhàn)第二年,八路軍獲得了550萬發(fā)子彈,15萬顆手榴彈,15000多顆炮彈。軍餉給了100多萬,服裝等消耗品數萬件。
當年12月,蔣氏下令,不再給八路軍提供武器彈藥。
除了衛(wèi)立煌這種一心抗戰(zhàn)的將領,給八路送來百萬發(fā)子彈,25萬顆手榴彈以外,1939年起八路軍的消耗全靠黑市購買、繳獲,以及自產。
八路軍幾萬人在晉察冀地區(qū)抗日,每年消耗子彈上千萬發(fā),手榴彈上百萬顆。
巨大的軍火缺口,已經影響了八路軍的戰(zhàn)斗力,所以中央下令在陜北、山西、河北等地建立兵工廠,盡量補充彈藥短板。
于是乎,“八路軍軍工部”成立,而“邊區(qū)造”也走上了舞臺。
【二】子彈自帶破傷風,日本鬼子很害怕
八路軍、新四軍都成立了軍工部,開始組織兵工廠。
陜甘寧、晉察冀邊區(qū)相繼建立黃崖洞兵工廠、西安里兵工廠、高峪兵工廠、關帝廟子彈廠、紫芳溝化學廠、柳溝鐵廠等設施。
各個軍分區(qū)還有自己的小型修械所,維修槍支,灌裝子彈。
八路軍的主要武器是“老套筒”,搭配少量的繳獲三八大蓋,以及中央軍調撥的中正式。
“老套筒”是絕對主力,該槍即漢陽兵工廠生產的“1888委員會步槍”,俗稱漢陽造。
它的口徑7.92毫米,是國共兩黨軍隊的主要武器,也叫“七九桿子”。
在1937年,八路軍戰(zhàn)士每次戰(zhàn)斗能分到上百發(fā)子彈,但到了1939年,每個戰(zhàn)士只能分到20多發(fā)子彈,至于民兵和游擊小隊,每人只有四五發(fā)子彈。
所以“復裝子彈”成為八路軍的重要政策,戰(zhàn)士們和群眾都會主動撿走子彈殼,交給軍工隊伍去復裝。
當時各地軍工廠復裝彈藥,連彈頭和底火都采用戰(zhàn)場回收。
八路軍撬下日軍彈殼上的“底火”,其中三分之一都能繼續(xù)使用,給底火內裝上自制黑火藥,用機器壓入新彈殼。
發(fā)射后的彈殼外形往往沒有大的變化,裝入黑火藥顆粒,再裝上彈頭就能發(fā)射。
而問題最大的是彈頭,因為發(fā)射后擊中物體,彈頭會有不同程度的形變,工人要重新敲打,銼削,給彈頭整形。
哪怕是整形后,這些彈頭也是“歪瓜裂棗”,且有的彈頭早已生銹,表面斑駁。
因為發(fā)射藥的威力小,子彈形狀不均,“邊區(qū)造”子彈射擊距離很近,有的可能只有50米左右,最遠也不過100多米。
且黑火藥射擊煙霧很大,白天容易暴露目標。
所以八路軍的很多伏擊戰(zhàn),發(fā)生在傍晚或者凌晨,而且戰(zhàn)場多在山谷,都是為了武器性能做出的妥協(xié)。
老八路戰(zhàn)士一般裝兩個口袋的子彈:遠距離用原裝彈,打得準,近距離用“邊區(qū)造”,物盡其用。
在晉察冀根據地壯大后,八路軍有更多途徑獲得金屬,如走私鐵礦或熔煉銅錢,批量制造子彈成為可能。
但因技術問題,彈頭和彈殼之間還是難以嚴絲合縫,經常出現子彈受潮打不響,或者發(fā)射藥在槍膛漏氣的情況。
就算是最良好的復裝子彈,其射速、射程也絕對不如正規(guī)軍工廠的子彈。
但這種子彈卻歪打正著,有了特殊的殺傷力。
抗戰(zhàn)時期,日軍的6.5毫米子彈因為口徑小,彈速快,經常打出貫穿傷,而不會致人死命。
但八路軍的“邊區(qū)造”子彈,口徑大,飛行速度慢,打中人體后往往留在體內,甚至發(fā)生彈射,傷害力更大。
這些子彈還有不同的凹槽、銹跡,在擊中人體后導致傷口不規(guī)則,內部還會有感染,尤其是微微發(fā)紅的生銹子彈,讓日軍產生“破傷風恐慌”。
【三】手雷地雷威力大,連炸帶熏
除了子彈,手榴彈是“邊區(qū)造”的王牌產品。
別看手榴彈的體積更大,其實生產手榴彈,比生產子彈更簡單。
八路軍從1937年開始自造手榴彈,其模板是中國鞏縣兵工廠生產的德式木柄手榴彈。這種手榴彈方便投擲,威力適中,結構也比較簡單。
柳溝炸彈廠在1938年投產“邊區(qū)造”鞏式手榴彈,木材就地取材,金屬外殼用小高爐熔煉廢鐵鑄造。
八路軍用砂范澆筑的方式制造彈體,里面填充黑火藥,用手搖鉆床鉆出木柄的窟窿,用炮仗的捻子當引信。
這種手榴彈早期質量非常差,黑火藥質量不一,鐵殼彈體鑄造厚度不一,引信速度不一。
有的手榴彈只冒煙,有的只炸成兩半,只有少數能殺傷敵人。還有的手榴彈一分鐘才炸,有的一兩秒就炸,士兵們難以控制。
但就如《亮劍》中李云龍說的,“邊區(qū)造”雖然質量差,總比沒有強。
在百團大戰(zhàn)中,八路軍和民兵圍攻華北的鐵路線,拔碉堡的時候,八路軍缺乏火炮,手榴彈是唯一的突防力量。
這些手榴彈投入碉堡,有時候爆炸力一般,但黑火藥燃燒的濃煙卻成為武器,像催淚彈一樣把日軍和偽軍從碉堡里熏出來,也達到戰(zhàn)術目的。
1940年后,晉察冀軍區(qū)工業(yè)部研究出“缸塔法”制硫酸,后來靠著招募的西南聯大學生,相繼攻克乙醚、硝化棉等技術,“邊區(qū)造”也脫胎換骨了。
八路軍在1940年被蔣氏徹底“斷糧”,次年皖南事變爆發(fā),國共合作基本宣布結束。
中央下令軍工部全力搞生產,打破圍困和壟斷。
八路軍一方面積極以游擊戰(zhàn)繳獲日軍武器,一方面擴大兵工廠產能,1942年后年產手榴彈百萬顆以上,產子彈150萬發(fā)。
這么巨大的子彈產量,靠復裝是達不到的。所以“邊區(qū)造”開始收集銅礦和銅料,扒日軍的鋼軌,并從敵占區(qū)購買化學原料,自產原裝子彈。
雖然年產百萬發(fā),但對于八路軍巨大的前線消耗來說,這個數目還是太小。
抗戰(zhàn)八年,八路軍消耗子彈在3000萬發(fā)以上,“邊區(qū)造”的幾百萬發(fā)只能滿足三分之一的消耗。
抗戰(zhàn)末期,因為日軍敵后統(tǒng)治的松動,八路軍從偽軍手里繳獲的武器彈藥越來越多,幾乎占到整個八路軍消耗的一半。
這種缺乏軍火的情況,一直持續(xù)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軍控制的東北地區(qū)工業(yè)較為發(fā)達,自產軍火總量大增。
加上從蘇聯進口的武器彈藥,解放軍的火力后來甚至強于蔣軍,這是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一大基礎。
參考資料:
1.《抗戰(zhàn)時期的八路軍軍工部》楊尚軍
2.《左權與黃崖洞兵工廠》郭勝偉
3.《小工廠為八路軍造手榴彈》張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