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慘敗,徐向前幾乎全軍覆沒,回到延安,毛主席沒批評他,卻讓他去讀《論持久戰(zhàn)》。是什么讓這位打了敗仗的將軍,在窯洞里把這本書翻爛了,最終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我們才真正明白為什么要跟著毛主席走”?答案就在那場血的教訓和書中的智慧里。
1935南下的代價
1937年,徐向前從河西走廊突圍出來的時候,身邊只剩下不到一千人,西路軍這一路打下來,三戰(zhàn)三敗,連政委陳海松也犧牲了,他帶著殘兵往東邊撤,完全沒想到這仗會敗得這么慘。
這慘敗的根,其實早在兩年前就埋下了,1935年長征路上,紅四方面軍走到岔路口,張國燾說要南下,能快速打回老家,當時徐向前沒攔著,結(jié)果南下一路硬仗,部隊越打越少,后來西路軍還是沒繞過去。
到了倪家營子,西路軍遇上了最后一仗,徐向前腿被子彈打穿,還是老鄉(xiāng)用馬車把他拖回陣地的,而政委陳海松帶著警衛(wèi)連沖上去,胸口挨了三槍,倒在雪地里了。
等連夜往祁連山撤時,只剩八百多個能走路的,這一仗,算是輸?shù)猛竿傅模氐窖影矔r,見到毛澤東,他低著頭等批評,主席卻沒提西路軍一個字,只拍著他肩膀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之后他就把自己關(guān)在窯洞里,把《實踐論》《矛盾論》翻得卷了邊,后來又找來油印的《論持久戰(zhàn)》,白天讀,晚上在燈下寫筆記。
1938年9月,延安的窯洞里徐向前把油印本《論持久戰(zhàn)》攤在炕桌上,盯著“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四句話。這陣子他總想起河西的雪,戰(zhàn)士們凍僵在陣地上,槍栓都拉不開,那會滿腦子想的是“速戰(zhàn)速決”,總想硬碰硬打出個結(jié)果,卻忘了看看對面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槍。
“敵強我弱”四個字被他圈了又圈,之前在倪家營子,明知道馬家軍騎兵厲害,還是硬頂著打,結(jié)果呢?政委陳海松倒在雪地里,此時突然想起毛澤東說的那句“留得青山在”,那會不懂,現(xiàn)在才算領(lǐng)悟出來,戰(zhàn)爭不是賭一把就完,得看誰熬得住,誰能把“弱”慢慢變成“強”。
他又翻到“敵退步我進步”,想起在上海打工的老鄉(xiāng)說,日本人占了城就搶糧食,老百姓恨得牙根癢。咱們隊伍走到哪,老鄉(xiāng)都送水送糧,之前總想著靠部隊硬拼,原來這“進步”里藏著的是老百姓的人心,于是他好像慢慢領(lǐng)悟了,硬碰硬不行,得學會“拖”,學會“熬”,學會把老百姓攏到身邊來。
響堂鋪伏擊戰(zhàn)和晉東南戰(zhàn)
1938年冬,徐向前帶著部隊蹲在響堂鋪附近的山坳里,他沒像以前那樣喊“正面突擊”,反倒蹲在地圖前琢磨了三天,然后手指地圖說就在這等他們進來。參謀反問覺得兵力不夠,如果不沖沒有贏的概率,而此時的徐向前成長了許多,還是堅守自己的想法,就在這等。
峽谷兩側(cè)的土坡陡得能藏住人,老鄉(xiāng)說日本人常從這兒過運輸隊,汽車一進溝就像進了口袋。他讓炊事員帶著老鄉(xiāng)在附近搭了草棚,裝作逃難的,見日軍先頭部隊過了就搖草帽。
戰(zhàn)士們趴在凍土里,一趴就是兩天兩夜,第三天晌午,70多輛汽車果然進了溝,等最后一輛汽車進了溝,他才猛一揮手,埋在土里的炸藥“轟”地炸響,石頭滾下山把汽車撞成一團。戰(zhàn)士們從坡上往下沖,老鄉(xiāng)也扛著鋤頭出來堵后路,有的撿起日軍扔的槍就打,70多輛汽車被燒,日軍被堵在里頭全殲了。
這一仗打完,他終于理解了,原來不硬碰硬,靠著熬和拖,把敵人引進來再打,也能贏,響堂鋪的勝仗讓徐向前更篤定“不硬碰”的道理。到了晉東南,他把部隊拆成幾十人的小隊,像耗子一樣鉆山溝、繞村子,白天躲在老鄉(xiāng)家的地窖里,聽著外面日軍的馬蹄聲,晚上就摸黑行動。
有次在沁縣,他帶著戰(zhàn)士趴在玉米地里,等日軍巡邏隊走過,從背后摸上去,用麻繩捆了三個哨兵,槍都沒響就端了敵人的炮樓。但參謀卻說這不像正規(guī)軍,跟土匪似的,徐向前回他:“土匪能打贏就是好隊伍!正面突擊是傻小子干的,現(xiàn)在咱們就靠熬,熬到他們疲了、亂了,再一口一口啃。”
他不再提“速戰(zhàn)速決”,反倒天天跟老鄉(xiāng)打聽地形:哪條溝能藏人,哪片林子能埋伏,哪家的地窖能囤糧。有次日軍掃蕩,他讓戰(zhàn)士們分散進村子,穿上老鄉(xiāng)的破棉襖,跟老百姓一起下地干活,日軍搜了三天都沒發(fā)現(xiàn)。
等敵人走了,他又帶著人繞到后面,把他們的糧車截了,糧食分給老鄉(xiāng),自己只留夠吃的,戰(zhàn)士們不解為什么不存糧,不存糧的話怎么打仗?但他只是回復道:老鄉(xiāng)就是咱的糧庫,把他們攏住了,比存多少糧食都管用”,那會兒隊伍里常傳他的話,不要怕退,退是為了更好地熬、不要求快,快了容易栽跟頭。
有次夜襲據(jù)點,他讓兩個班從左右包抄,自己帶一個班正面佯攻,打了沒十分鐘就撤,敵人追出來,正好掉進左邊班挖的陷阱里。等敵人往外爬時,右邊班的手榴彈就扔過來了,這樣的仗打了幾十次,隊伍越打越活,戰(zhàn)士們都說:“徐總指揮打仗,跟貓捉老鼠似的,總能把敵人耍得團團轉(zhuǎn)?!?/p>
晉中戰(zhàn)爭和晚年的徐向前
1948年5月,徐向前站在晉中平原土坡上,身邊只有6萬人,對面閻錫山有10萬兵力,還有飛機大炮。此戰(zhàn)兵力差一半,硬拼肯定不行于是他還是打算慢慢熬,先派小股部隊襲擾糧道,閻軍出來追,就往山溝里引,讓他們來回跑。
戰(zhàn)士們白天躲進老鄉(xiāng)挖的地窖,晚上出來打冷槍,閻軍被拖得人困馬乏,接著讓部隊分散成十幾股,像針一樣插進敵軍防線,把10萬人切成幾塊。
他又讓地方干部動員老鄉(xiāng),8000多農(nóng)民帶著镢頭鐵鍬來了,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偷偷挖,坑道從村子通到敵軍炮樓下,挖了半個月,挖出幾十里長的地道,戰(zhàn)士們從地道摸過去,炸掉炮樓,閻軍還沒反應過來,陣地就丟了。
閻軍被拖得沒糧沒彈,被削得兵力大減,被合起來圍在幾個村子里,徐向前下令總攻,戰(zhàn)士們從地道里沖出來,老鄉(xiāng)們推著獨輪車送彈藥,喊著“把閻錫山趕出去”。三天后,10萬閻軍垮了,俘虜?shù)能姽俦硎緩臎]見過這么能熬的隊伍。
晚年的徐向前常坐于輪椅,翻閱延安窯洞時期的舊筆記,泛黃的紙頁上,“急功近利要不得”幾字被紅筆反復圈畫,“張國燾想走捷徑”的批注旁,是他對西路軍慘痛教訓的深刻反思。在回憶錄中,他總結(jié)道:戰(zhàn)爭的真諦在于“熬”,能熬,弱可變強、熬不住,強亦會垮。
1990年秋,病榻上的徐向前囑咐兒子,將骨灰撒向大別山與大巴山,面對兒子的疑惑,他解釋那里是“開始熬的地方”,昔年游擊戰(zhàn)的艱辛,鉆山溝、啃樹皮,正是那段苦熬的歲月奠定了未來。
啟示
倪家營子的慘痛教訓和窯洞里的徹夜苦讀,讓徐向前徹底醒悟?!墩摮志脩?zhàn)》的精髓,讓他看清了硬碰硬的代價,也找到了以弱勝強的真諦,不是靠一腔孤勇,而是靠持久作戰(zhàn)、依靠人民、積蓄力量。
響堂鋪的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巧妙伏擊,不費大力氣就全殲了敵人。這血的教訓和成功的實踐讓他深深明白:跟著毛主席的戰(zhàn)略思想走,才能在敵強我弱的困境中找到希望,走向最終的勝利。這就是為什么讀完這本書,他才真正懂得“跟著毛主席走”的深刻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