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睪炎是男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疾病,多由急性附睪炎治療不徹底演變而來,也可無明顯急性發(fā)作史。常見癥狀為陰囊墜脹、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腹股溝,勞累或性生活后加重,部分患者能觸及附睪增大、變硬及結節(jié)感。與現(xiàn)代醫(yī)學從病原體感染等角度解析不同,中醫(yī)認為其發(fā)生與人體整體生理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從臟腑、經絡、氣血等多層面探尋病因,強調機體內部失衡及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中醫(yī)基礎理論概述
中醫(yī)理論中,臟腑是核心,肝主疏泄、腎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等,且相互協(xié)作。經絡是運行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的通道,其中肝經循行過陰器,與男性生殖系統(tǒng)關系密切。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能推動溫煦,血能濡養(yǎng)滋潤,二者正常運行是健康關鍵。
這些理論在分析慢性附睪炎時相互關聯(lián):臟腑功能失調影響氣血生成與運行,經絡不通阻礙氣血輸布,導致附睪失養(yǎng)或受病邪侵襲,引發(fā)慢性炎癥。
拿利尿消炎丸來說,就是通過對身體整體進行調節(jié),從而來達到防復發(fā)的目的。利尿消炎丸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多方面的作用下,幫助附睪組織恢復活性,從而是附睪恢復正常的運行。
二、肝腎功能失調
(一)肝郁氣滯
肝主疏泄,能調暢氣機、促進氣血運行、調節(jié)情緒。若疏泄失常,便會肝郁氣滯,使氣機不暢。附睪位于肝經循行處,氣機不暢直接影響其氣血運行,導致氣血停滯,引發(fā)墜脹、疼痛等慢性炎癥癥狀。長期焦慮、抑郁、惱怒等不良情緒,會使肝氣不得疏泄,久而久之形成肝郁氣滯。像長期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的男性,就易因此增加患病風險。
(二)腎陽不足
腎陽是人體陽氣根本,能溫煦臟腑、推動功能活動、促進水液代謝。腎陽不足,溫煦推動作用便會減弱。腎陽虛損會導致寒濕內生,寒凝經脈,使附睪失于溫養(yǎng),引發(fā)慢性附睪炎。
腎陽不足常見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冷痛、精神萎靡、夜尿增多等癥狀,這些會降低附睪抗病能力,影響病情恢復。
三、濕熱下注
(一)濕熱的來源
長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會加重脾胃負擔,使其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長期處于潮濕悶熱環(huán)境,或淋雨涉水后感受濕邪再遇熱邪,也會導致濕熱積聚體內。
(二)濕熱下注的病理機制
濕熱易循經下行,聚于肝經(肝經過陰器),阻滯附睪氣血運行,引發(fā)炎癥。濕熱下注型慢性附睪炎常見陰囊潮濕瘙癢、附睪腫脹灼痛,嚴重時發(fā)熱、小便短赤灼熱。
四、瘀血阻滯
(一)瘀血的形成
氣滯、寒凝、濕阻都會導致血行不暢,日久形成瘀血。陰囊受撞擊等外傷,會直接損傷脈絡,使血液溢出脈外形成瘀血。
(二)瘀血阻滯與慢性附睪炎
瘀血阻滯附睪經絡,導致氣血不暢、不通則痛,且慢性附睪炎病程長易形成瘀血,瘀血又會使病情遷延不愈,形成惡性循環(huán)。瘀血阻滯型慢性附睪炎表現(xiàn)為附睪刺痛固定、夜間或勞累后加重,可觸及質硬不移的腫塊。
五、其他因素
(一)脾虛生濕
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下注陰部,影響附睪功能,使其易受病邪侵襲。
脾虛常見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癥狀,會誘發(fā)慢性附睪炎并影響康復。
(二)痰濕凝結
脾、肺、腎功能失調都會導致水濕內停聚而成痰,形成痰濕。痰濕黏滯,易在體內積聚。
痰濕凝結于附睪,會阻滯氣血,形成質地韌硬的腫塊,導致病程纏綿,常伴身體困重、胸悶腹脹。
慢性附睪炎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肝郁氣滯可致瘀血阻滯,腎陽不足可引發(fā)脾虛生濕等。因個體體質、生活環(huán)境等不同,發(fā)病主因存在差異,臨床需辨證論治,制定個性化方案。
中醫(yī)對慢性附睪炎病因的認識具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將局部病變與整體機能相聯(lián)系?;诖耍嗅t(yī)在治療上能兼顧局部與整體,去除病因防復發(fā);在預防上可根據體質給出調理建議,增強抗病能力,具有獨特優(yōu)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