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即將去美國和日本訪問,和特朗普和石破茂分別會面。但與此同時,韓國又派出一個重量級特使團來中國,還帶了一封他親手寫的信,要轉交給中方高層。雖然李在明本人沒來中國,但這封信和特使團,也算是給中國一個交代了。
我們先把時間線捋清楚。李在明會在8月23日到26日之間出訪日本和美國,重點當然是韓美首腦會談。消息已經確認,25日他會和特朗普見面,討論同盟關系、貿易問題,還有朝鮮半島的局勢。這些議題幾乎全是敏感話題,特朗普怎么談,韓國要怎么回應,都會直接影響未來幾年韓美關系的走向。
而就在同一時間,大約在8月24日到25日,一個韓國特使團也會到中國來。特使團的規(guī)格不低。前國會議長樸炳錫、被稱為“中國通”的幾位民主黨議員,還有前總統(tǒng)盧泰愚的兒子盧在憲都在名單里。更關鍵的是,他們會帶著李在明的親筆信,打算直接交到中方高層手里。
這就耐人尋味了。李在明不來北京,卻送來一封信。這封信里寫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外交慣例來看,信的內容大概率會有兩點。第一,是表達對中韓關系的重視,希望未來能修復、能穩(wěn)定。第二,可能會邀請中方出席11月在韓國舉行的APEC峰會。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整個操作。為什么李在明不親自來,而是派特使呢?原因其實不復雜。作為韓國總統(tǒng),他必須首先維護韓美同盟,這是幾乎所有韓國總統(tǒng)都無法繞過的硬約束。尤其現(xiàn)在,韓國在安全上嚴重依賴美國,半島局勢又時常被朝鮮的導彈試射挑動。美國只要稍微加一點壓力,韓國就不得不緊緊抱住同盟。
所以李在明上任后,第一時間去美國,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問題是,李在明上臺之初,已經向中國釋放了友善信號。之后中國還特意發(fā)出邀請,希望李在明出席9月的閱兵儀式。結果李在明委婉拒絕了中方邀請,現(xiàn)在又要訪問美國,這一前一后的差距對比相當明顯。要知道,在尹錫悅執(zhí)政的幾年,中韓關系已經降到了冰點。李在明如果還不能力挽狂瀾,讓中韓關系繼續(xù)惡化,這對韓國的未來絕對不是什么好消息。
于是李在明想了個辦法,自己先去美國,但同時派一個特使團來中國,帶上一封親筆信。這就是所謂的“補償”了。雖然人沒來,但態(tài)度要表明。這種操作,可以說是一種平衡術。一方面,他向美國表忠心,鞏固韓美同盟。另一方面,他又讓中國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不至于讓剛剛回暖的中韓關系再次冷卻。
接下來,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這封親筆信能解決多少問題?答案可能是有限的。信本身更多的是一個姿態(tài),告訴中國,李在明不會像尹錫悅那樣徹底站在美國一邊,他至少還想留一點余地。但姿態(tài)是一回事,真正的政策又是另一回事。比如,薩德反導系統(tǒng)要不要擴充?韓國會不會參與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在芯片供應鏈問題上,韓國會不會和美國站在一起?這些才是中國最關心的點。
如果李在明在這些關鍵問題上,依舊選擇追隨美國,那么一封親筆信就算寫得再動人,也不可能真正修復中韓關系。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個現(xiàn)實。李在明和尹錫悅不同。他所在的共同民主黨,整體對華態(tài)度要比保守派溫和一些。從李在明上臺后的一系列動作也能看出,他本人非常清楚,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企的出口,尤其是半導體、汽車,很大一部分都依賴中國市場。韓國經濟今年的壓力很大,如果不設法改善和中國的關系,自己未來在國內的支持率也會受到影響。
總之,未來怎么走,還要看3個層面。一方面,中韓之間能否在經貿上重啟合作,尤其是供應鏈問題。如果中國愿意給一些便利,比如放寬韓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那對李在明來說就是政治上的一大成績。另一方面,半島局勢。如果朝鮮繼續(xù)挑釁,美國就會加大在韓國的軍事存在,那中韓關系就會再次受到擠壓。
當然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李在明這一招,算不上高明,但也算是現(xiàn)實。他既不可能對美國說“不”,也不想徹底得罪中國。于是,他找了個折中的方式。可以說,這是韓國長期外交困境的一個縮影。接下來,就看李在明能不能在美國壓力和中國期待之間,找到一條真正的出路了。說到底,韓國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美國的控制,才是真正符合中國的利益。
來源:《李在明計劃于25日前后派特使團訪華》 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