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刮過的“Tiffany克領導”風今年又刮起來了,主推單品是這個愛心小牌牌:
品牌方甚至出了一款有24個愛心小牌牌的手鏈,咱也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方便大家團購,24個人一人一個:
在小紅書上,就有用戶發(fā)起“拼團”邀請
去年刮這股風時,據(jù)說緣由是“Tiffany”發(fā)音與“踢翻你”相似,因此能克走討厭的領導,讓自己的工作輕松一些。
打開小紅書隨手一翻,就能翻到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說“克走了三個領導”,或是“雖然沒克走,但領導倒霉了”,令被領導折騰得不行的上班族們心旌搖曳,恨不得立刻下單擁有這玄學神器。
甚至還有用戶分享了“克”走領導的完整時間線
更有甚者表示領導根本配不上Tiffany,于是用回形針制作了造型相似的手鏈,效果也是杠杠的:
右圖:Tiffany Hardwear手鏈
現(xiàn)在,在各位發(fā)出“消費主義陷阱”的聲音之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行為其實有其合理甚至可取之處。
當領導成為行走的“失控感制造機”
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需要控制感(need for control)。
相信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周邊環(huán)境,并且自己的行為能產(chǎn)生預期的結果,這對我們個人的幸福感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今天你想吃西瓜,于是來到水果攤前挑挑揀揀,拍拍瓜聽聽聲音,還要跟老板討價還價。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行使你的“控制權”。當你切開西瓜,發(fā)現(xiàn)果然又甜又沙,那種“我就知道這瓜不錯”的滿足感,遠超過別人隨手遞給你一塊西瓜的快樂。
而對于上班占了大部分清醒時間的人來說,領導的靠譜程度,是ta對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控制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一個人可以能力很強、行事很穩(wěn)當,但就因為擁有一個不靠譜的領導而干活干到崩潰。
在一條標題為《大家有對自己的領導產(chǎn)生生理性厭惡的嗎》的帖子中,大家紛紛吐露真言。
這樣的領導時常幫助我們溫習一些成語:
朝令夕改:昨天要這樣的版本,今天又要那樣的版本,還說是你昨天聽錯了;
為所欲為:決策全憑個人心情,工作沒有一套流程和審核標準,什么時候想找下屬就什么時候找;
陰晴不定:把個人情緒帶到工作場合,你不知道ta什么時候高興,什么時候生氣……
當我們必須向這樣的領導匯報時,工作就處處充滿失控感:我們很難預測對方的行為,進而很難預料自己所做的工作能產(chǎn)生的結果。
這時候我們可能就會生出一些追求穩(wěn)定、可控的生活方式的心情,比如回家種地——地里的土豆可不會半夜突然打電話過來喊人加班。
生活需要一個“敵人”
其實,如果生活其他方面都一帆風順,領導再不靠譜也罪不至“被克”。但問題就在于,事實上,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隨機分布的、不可預測的危機,時刻暗示著失控的風險。
面對這種普遍的失控感,人們找到了一個應對策略——把領導標注為一個具體的“敵人”。這是因為除了親密、信任的關系,我們還需要一些敵對關系(enemyship)。
敵對關系指的是一種充滿敵意的、一方積極尋求另一方的失敗的關系。雖然這種關系令人不快,但是它卻有著重要的心理功能。
工作太苦,需要給自己樹立一個“針對”的對象 | pixabay
當生活中充斥著模糊無形的威脅時,我們會感到深深的無力。但如果能找到一個“具體的敵人”,將對未知因素的恐懼都傾注在ta身上,焦慮反而會減輕——與虛無縹緲的風險不同,具體的敵人是可以對抗的。
因此,擁有一個需要對抗的“敵人”, 能讓我們更少地感知風險威脅,在失控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一絲掌控感。
花錢買個錯覺,不虧
除了將領導視為生活中的敵人,想要重拾控制感,行動也很重要。
“購買一個銀質(zhì)的愛心小牌牌”這一具體的行動,就是一種為了重獲控制感而做的努力。即便這個小牌牌客觀上根本改變不了什么,但至少他們有所行動了——光是這種行動,就能帶來一種“事情還在掌控中”的錯覺。
耶魯大學的埃倫·J·蘭格(Ellen J. Langer)在1975年提出了“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這一概念,指的是人們對成功的期望過度高于客觀概率的現(xiàn)象。尤其當我們付出了努力、做出了選擇(比如花錢購買愛心小牌牌)時,這種錯覺會更加強烈。
雖說是“錯覺”,但是它確實能提升人們面對客觀事物時的自信。對于陷入無助的人來說,哪怕是虛幻的控制感,也比完全的失控好得多。通過了這種儀式化的行為,人們找到了一個出口,安置那些無處可放的焦慮和憤怒,重拾對生活的掌控。
畢竟,如果長期處在對生活失控、對結果缺乏信心的狀態(tài)中,人是有可能因為長期的無助感而患上抑郁的。
如此看來,購買“克領導”手鏈的朋友們,不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內(nèi)心的安寧罷了。希望這個小小的儀式,真的能給他們帶來一絲慰藉。
當然,以上這些相對積極的心理過程,都只會發(fā)生在真正理解這件事是為了重拾控制感和安置情緒的人身上。
銀質(zhì)小牌牌并不能真的“克領導”,但它或許能幫助我們釋放情緒,重拾自信,進而獲得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包括職場上的困境。
最重要的不是對抗誰,而是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錨點??赡苁且粋€小牌牌,可能是一個習慣,也可能是一種信念——這些看似微小的支撐,恰恰是我們在風浪中穩(wěn)住自己的方式。
真正能“克”一切困難的,是強大的你。
參考文獻
[1] Leotti, L. A., Iyengar, S. S., & Ochsner, K. N. (2010). Born to choose: The origins and value of the need
for control.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4(10), 457-463.
[2] Adams, G. (2005). The cultural grounding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Enemyship in North American and West African worl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 948 –968.
[3] Sullivan, D., Landau, M. J., & Rothschild, Z. K. (2010). An existential function of enemyship: evidence that people attribute influence to personal and political enemies to compensate for threats to contro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8(3), 43
[4] Langer, E. J. (1975). The illusion of contro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2(2), 311.
[5] Mineka, S., & Hendersen, R. W. (1985). Controll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in acquired motiva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作者:阿藍
編輯:八云
題圖來源:小紅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