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全網(wǎng)喊冤,為一個男生鳴不平;一邊是百年名校沉默如鐵,連通報都拖了二十多天。
真相到底被誰捂住了?胡錫進一語點破,關鍵竟在那個“道歉”的大一新生。
這年頭,高校出事不稀奇,稀奇的是——事過了快一年,學校還在裝睡。
2023年10月,武漢大學圖書館里,一名女生拍下對面男生的舉動,隨即報警,指控其“性騷擾”。
視頻一出,全網(wǎng)炸鍋。
那男生很快就被扒個底朝天,名字、學院、照片滿天飛。
“人渣”“變態(tài)”“滾出武大”——鍵盤如刀,把他釘在了恥辱柱上。
可你猜怎么著?法院判了:性騷擾,不成立。
不是“證據(jù)不足”,不是“存疑”,是直接駁回全部指控。
從法律上講,這事兒,沒發(fā)生。
可學校呢?8月1日說“正在調查”,到現(xiàn)在,整整22天,沒一句實話。
官網(wǎng)那兩條通報,悄悄藏進了內(nèi)網(wǎng),外人看不見,像在說:“你們忘了就好?!?/p>
更諷刺的是——當初處分他,只用了48小時。
快得像演戲,慢得像逃避。
網(wǎng)友怒了:錯判一個人只要兩天,還他清白卻要等一個月?
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胡錫進發(fā)話了。
一句話,炸翻全網(wǎng):“武大遲遲不通報,是因為內(nèi)部談不攏?!?/p>
不是“等流程”,不是“上級沒批”,而是——自己人吵翻了,鍋沒人背。
這話聽著刺耳,但細想,太真實了。
胡錫進說了兩個“卡點”:一個在人和人之間,一個在權和責之間。
先說第一個:那個大一男生,為啥不站出來?
他姓肖,我們叫他肖同學,剛上大一,人生地不熟。
那天在圖書館,女生突然拍他,報警,輔導員也來了。
一個18歲的孩子,面對“性騷擾”這種大帽子,腦子一片空白。
在老師、學工部、女生三方壓力下,他寫了道歉信,字字都是“姐姐對不起”“我錯了”“求你放過我”。
這不是認罪,是求生,可這封信,成了學校處分的“鐵證”。
你看,他自己都認錯了,那還等什么?直接處分,直是快呀!
現(xiàn)在法院判了:沒這事兒。
那問題來了——當初的處分,是不是錯了?
錯了就得道歉,就得撤銷,就得賠償,可誰來擔這個錯?
如果肖同學不起訴楊某媛,法院不會主動判她“誣告”。
誣告是刑事罪,必須有人告,才能追。
可肖同學至今沒發(fā)聲。
家人說他在休養(yǎng),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已經(jīng)無法正常學習。
他不是不想告,是不敢告。
一旦站出來,等于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他已經(jīng)被毀過一次,誰敢保證不會第二次?
而楊某媛那邊呢?
她可能覺得:法院沒說我誣告,我只是“指控不成立”,這不等于我造謠。我也有“合理懷疑”的權利。
你看,一個想息事寧人,一個不愿認錯,兩邊僵住了。
這就是胡錫進說的“第一個卡點”:受害者不想打官司,加害者不認賬,法律程序卡住了。
但更難的,是第二個“卡點”——學校和學生之間的責任拉鋸。
武大當初處分肖同學,依據(jù)是什么?是那封道歉信,是“輿情壓力”,是“快速Wei穩(wěn)”。
現(xiàn)在判決出來了,等于打了學校的臉。
那問題又來了:處分錯了,誰負責?
是輔導員施壓讓學生認錯?是學工部沒調查就上報?
還是校領導為了平息輿論,草率決策?
如果要給肖同學正名,那就等于承認:學校錯了。
錯了就得追責,追責就得有人丟帽子,誰愿意背這個鍋?
所以校方拖著,說“等上級安排”,一句話,把皮球踢得遠遠的。
可“上級”是誰?教育部?還是社會輿論?
胡錫進說得直白:武大不是不知道怎么處理,而是不敢處理。
怕?lián)煟掠绊懧曌u,怕開了先例以后“學生都敢告學校”。
于是,他們選擇最“安全”的方式:拖,藏,冷處理。
把通報藏進內(nèi)網(wǎng),對外裝死,以為時間一長,大家就忘了。
可他們忘了,互聯(lián)網(wǎng)有記憶,人心有公道。
這事兒發(fā)酵到現(xiàn)在,早就不只是“一個男生被冤”那么簡單了。
它成了中國高校治理的一面鏡子。
我們不禁要問:當輿情來了,學校是先講程序,還是先講Wei穩(wěn)?
當學生被網(wǎng)暴,學校是保護他,還是犧牲他?
當判決下來,學校是認錯道歉,還是繼續(xù)裝睡?
武大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但它是百年名校,校訓上寫著“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可“求是”在哪?“弘毅”在哪?
你處分一個學生,48小時雷厲風行;還他清白,卻要等“上級安排”?
你怕?lián)?,可那個大一新生,誰給他負責?
更諷刺的是,楊某媛至今沒受到任何懲罰。
法院判她敗訴,但她沒被追究誣告,也沒公開道歉。
而肖同學呢?學業(yè)中斷,心理崩潰,同學疏遠,社交死亡。
他做錯了什么?就錯在——他是那個“被拍的人”。
這起事件,最可怕的不是誤判,而是誤判之后的沉默。
學校沉默,是對程序正義的背叛;社會沉默,是對弱者的二次傷害。
胡錫進之所以發(fā)聲,不是為了“蹭熱度”,而是因為——這件事,已經(jīng)觸碰了社會底線。
我們?nèi)萑桃淮握`判,但我們不能容忍系統(tǒng)性的逃避。
你可以說肖同學當初不該道歉,但你要想想:
一個18歲的孩子,面對老師、警察、全網(wǎng)罵聲,他能怎么辦?
他沒有律師,沒有經(jīng)驗,只有恐懼。
而學校呢?有法務,有輿情團隊,有資源。
可他們選擇了最容易的路:犧牲個體,保全名聲。
可真正的名聲,不是靠捂蓋子保住的,是靠擔當撐起來的。
看看國外名校怎么處理類似事件。
哈佛、耶魯、斯坦福,一旦發(fā)現(xiàn)處分有誤,校長親自道歉,賠償?shù)轿唬熑稳藛栘煛?/p>
不是因為他們不怕丟臉,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丟臉不可怕,失信才致命。
而我們的某些高校,還在玩“藏通報”“踢皮球”“等風頭過去”的老把戲。
可風頭過去了嗎?沒有。
因為每一個關注這件事的人,心里都有一桿秤。
我們不是非要武大開除誰、抓誰,但我們要一個態(tài)度:錯了,就認;傷了,就賠;怕了,就改,就這么簡單。
可武大,連這一點都不敢給。
胡錫進強調:"百年積累的口碑,絕不能敷衍了事。"這話表面是提醒,實則暗藏警示。
你今天不給肖同學一個交代,明天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肖同學”被推出來祭旗。
高校的公信力,不是僅靠排名和大樓堆出來的,同時也是靠一次次對弱者的保護積累起來的。
你現(xiàn)在怕?lián)?,將來會擔更大的責?/p>
寫到這里,我胸口發(fā)悶。
不僅是為肖同學一個人打抱不平,也是為所有在體制面前無力發(fā)聲的普通人說話。
這件事,沒有贏家。一個男生毀了學業(yè),一個女生面臨道德審判,一所名校丟了信譽。
如果當初武大能慢一點,調查清楚再處分;如果輔導員能多一句“先別道歉,我們走程序”;
如果學?,F(xiàn)在能站出來說一句“我們錯了”——結局會不會不一樣?會。
可他們沒做。
所以我說: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人考試,是教人擔當。
武大,是時候醒了。
別讓“百年名校”四個字,最后只剩下一個“名”字。
求是,不該是墻上的字,該是心里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