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恐怕沒想到,自己上任后的首次外交大戲還沒開演,國內就先給他砸了一地臭雞蛋。
8月21日,693個韓國市民團體聯(lián)名發(fā)表聲明,痛批他“背叛民族尊嚴”“向日本屈膝投降”,這可不是什么街頭小報的標題黨,而是實打實的全民怒火。
這場風暴的導火索,是李在明8月23日的訪日行程,按說日韓“穿梭外交”重啟本是好事,可問題在于他的操作太騷:一邊對中方邀約的抗戰(zhàn)勝利紀念活動婉拒,一邊把首訪地定在東京,緊接著還要飛華盛頓見特朗普。
這套“美日連軸轉”的走位,活像在東亞地緣棋盤上跳踢踏舞,每一步都精準踩中韓國民眾的雷區(qū),尤其是那句“歷史問題不能計較”,直接捅了馬蜂窩。
要知道,就在半年前競選時,他還標榜自己是“文在寅政治繼承人”,對著慰安婦銅像鞠躬的照片還在社交媒體置頂呢。
可政治現(xiàn)實比韓劇還狗血,李在明的“變臉”背后,藏著韓國戰(zhàn)略困局的三個死結。
其一,“經(jīng)濟人格分裂”,韓國半導體雖然出口依賴中國,可生產(chǎn)設備還是被捏在美日手里,這就好比一個人靠中餐館養(yǎng)活全家,卻得從仇人開的五金店買鍋碗瓢盆。
李在明嘴上說著“平衡外交”,身體卻很誠實,訪日議程里塞滿了半導體合作,可日本首相石破茂手里還攥著《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xié)定》續(xù)約的筆,簽不簽字全看韓國愿不愿意在臺海問題上遞投名狀。
難怪韓媒自嘲:“青瓦臺的外交劇本,寫稿的是華盛頓,審片的是東京,買單的卻是首爾?!?br/>其次是“安全焦慮癥”,朝鮮最近三次導彈試射,一次比一次射程遠,可駐韓美軍的注意力早就飄到了臺海。
特朗普政府一邊催韓國多交“保護費”,一邊盤算著把2.85萬駐韓美軍調去“更有用的地方”。
李在明訪美要談的3500億美元投資基金,表面是防朝鮮,實則是給美國軍工復合體交“過路費”。
但最魔幻的是韓國議員們現(xiàn)在最怕的不是朝鮮導彈,而是特朗普突然要求韓國“承諾介入臺海沖突”,畢竟三星的芯片倉庫可都建在中國沿海省份呢。
但最致命的還是“歷史失憶癥”,李在明敢說“不計較歷史”,是因為算準了國內反日情緒的工具屬性。
當年文在寅用強征勞工索賠案點燃民族主義,現(xiàn)在李在明用“務實外交”澆滅它,本質上都是把歷史當橡皮泥捏,可他忘了,韓國民眾可以容忍總統(tǒng)親美,但絕不能接受對日綏靖。
693個團體聯(lián)名抗議中,連保守派“愛國者協(xié)會”都站出來罵街,可見這次真是觸了逆鱗。
而這場外交危機暴露出韓國精英層的集體短視,他們總幻想能在中美博弈間當“騎墻派”,卻忘了地緣政治早不是選擇題而是判斷題。
當特朗普逼韓國在臺海站隊,當中國把半導體原料出口管制和半島無核化掛鉤,李在明那套“我全都要”的算盤注定崩盤。
歷史給韓國總統(tǒng)的教訓從來殘酷:從樸槿惠的“閨蜜門”到文在寅的“獄中門”,青瓦臺的主人們總在權力末期才懂,忽視民意的外交,再精致的算計都是沙上雕花。
現(xiàn)在,李在明的支持率已暴跌到56.5%,這場“恥辱外交”的代價,恐怕不止693份抗議書那么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