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家住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她記得8月16日這天的雨很“狂”,一直下到夜里。
這場雨,在次日成了一條新聞。8月17日一早,張黎在新聞上看到,昨晚烏拉特后旗東烏蓋溝出事了。根據(jù)央視新聞報道,8月16日22時左右,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烏蓋蘇木東烏蓋溝突發(fā)山洪,造成野外露營的12人遇難。
救援現(xiàn)場。@內(nèi)蒙古藍天救援協(xié)會會長李海峰
去年夏天,張黎還曾和家人到過那里,人們叫它“棺材山”,這是當?shù)厝讼奶焱嫠{涼的地方。如今,旅游的地方成了事故現(xiàn)場。
田風是烏拉特后旗一個戶外探險公司的領隊。在他印象中,從前年起,青睞“微度假”和戶外活動的人明顯增多。同年,棺材山成了當?shù)厝艘安偷臒衢T選項之一。這個地方在G242國道旁邊,“非常好找”,許多從后旗前往巴彥淖爾城區(qū)的人,都會經(jīng)過此地。
據(jù)央視新聞報道,8月22日上午8時左右,最后1名人員的遺體已被找到。至此,遭遇這場山洪災害的13人中,只有1人獲救。
@央視新聞
這場歷時數(shù)天的搜救極其艱難。王振光是巴彥淖爾市藍天救援隊隊長,他向我回憶道,8月20日,救援人員在沙坑里找到了一名20歲出頭的男性遺體,淤在了泥沙之中,8個消防戰(zhàn)士花了3個小時才將其抬出。
據(jù)中央電視臺、《新京報》等媒體報道,他們來自5個家庭,在巴彥淖爾臨河區(qū)一家醫(yī)院工作。唯一幸存的女孩19歲,她被發(fā)現(xiàn)時,拿著手機,左膝蓋有明顯傷口,出現(xiàn)脫水、失溫癥狀。今年,她剛剛參加了高考。
@央視新聞
01
山洪到來前,
一次平常的夏日野炊
張黎是從朋友口中得知棺材山的,路過此地時特意留意過。她對河槽印象深刻,100多米寬“像平灘一樣”。她看見很多人在那里玩水,小孩穿著雨靴,在溪水里撈魚。
“棺材山”又名“石棺材”,是當?shù)匾粋€野景點。水,是驅使大部分居民前往這里“微度假”的理由。陰山山地基本上為干草原、荒漠草原景觀。山上植被并不茂密,附近都是戈壁灘,但這里可以玩水。
2020年后,野外露營熱度持續(xù)上升,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微度假”,成為很多年輕家庭的出游方式。在“露營熱”帶動下,一些“野景點”、未開發(fā)的“景區(qū)”成為熱門“打卡地”。但由于出行者安全意識不夠,意外也不時發(fā)生。
據(jù)《人民日報》報道,2022年8月,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鎮(zhèn)龍漕溝突發(fā)山洪,致多人死傷。龍漕溝本屬于地質(zhì)災害點位,易發(fā)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卻在一些平臺被標注為“景點”,成為不少人眼中的“網(wǎng)紅露營打卡地”。
@《人民日報》
這一次,在巴彥淖爾,人們露營時喜歡靠近的水,再一次成了災難的直接原因。內(nèi)蒙古藍天救援協(xié)會會長李海峰告訴我,棺材山旁的水道位于出山口,正好處在本次洪水下游。
另一位當?shù)鼐用窭钏家蔡岬剑呐率欠綀A幾十公里的局部降雨,因為植被和土壤不存水,水很容易順著溝渠匯聚到河槽里?!霸谏角澳憧粗€是繁星漫天,可能50公里以外的一場雨,已經(jīng)引發(fā)山洪,朝著這邊過來了?!?/p>
@央視新聞
城市生態(tài)學者、北京環(huán)境科學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成員馬慶宇認為,巴彥淖爾市境內(nèi)的陰山山脈,其草原為荒漠化草原,植被稀疏,土壤以棕鈣土為主?!耙坏┯写?strong>水來,地表的沙土會被全部卷起,和泥石流非常類似。
但張黎不解,為何他們要在山中露營過夜?正逢雨季,“當?shù)厝硕贾郎胶轱L險,不會在陰雨天氣去那里?!?/p>
同樣的困惑,李思也有,在他看來,雨季不進山已成為常識。每年七八月份,正是當?shù)赜炅孔畛渑娴臅r期。此前,這里曾發(fā)生過山洪。一名農(nóng)民告訴前來搜救的王振光,幾十年前的一場山洪中,昔日高地被沖刷成洼地,從前的低洼處則淤積成了高坡。
救援現(xiàn)場。@李海峰供圖
巴彥淖爾市水利局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中,對這場山洪的記載是,東烏蓋溝于1975年8月6日發(fā)生大洪水,在烏拉特后旗的巴音寶力格鎮(zhèn)阿拉騰哈拉嘎查,調(diào)查洪峰流量1350立方米/秒。
作為戶外領隊,田風已經(jīng)對山洪見怪不怪了。他回憶道,今年上個月、去年和前些年,中旗和后旗都發(fā)生過山洪,還沖走了越野車。張黎也印證了這個說法。因此當?shù)厝送ǔ_x擇晴天前往棺材山。
張黎告訴我,這次事故后,當?shù)鼐用瘛安辉趺慈チ?,開始警惕了”。
@央視新聞
02
“山洪就像粉碎機”
8月18日至8月19日,王振光曾沿著事發(fā)后遇難者可能的逃生路線仔細地走了一遍,尋找可能的幸存者。他眼前皆是山洪肆虐之后的景象,淤泥里,散落著汽車零部件、帳篷架、燒烤炊具、衣服鞋子,還有幾只山羊的尸體。一趟走下來,王振光身上滿是泥和羊糞。
許多人認為山洪只是將人沖走,但實際上“山洪就像一個大的粉碎機”,王振光敬畏地說道,山洪往往卷著泥沙和石頭,破壞力很強,即便是鐵皮卡車,被迅猛的山洪沖過之后,也可能只剩一堆零配件?!霸谏胶槊媲败嚩几埰频?,更別說人了”。
洪災過后的現(xiàn)場。@李海峰供圖
8月17日凌晨3點5分,王振光接到救援電話后,迅速帶著隊員趕往棺材山。他們抵達時,主河道里還有1米左右的積水,沿途的沙坑積水則約有6米深。
王振光說,因為事發(fā)深夜,沒有目擊者,山洪流向不能確定,只能先“廣撒網(wǎng)”式大面積排查,而后再對重點區(qū)域進行搜救。事發(fā)后24小時是黃金救援時間,救援人員連夜展開搜救。
8月17日清晨,更多搜救力量抵達現(xiàn)場。據(jù)新華社報道,災害發(fā)生后,當?shù)亟M織應急管理、公安、消防、自然資源、水利、衛(wèi)生健康等部門700余人,各搜救隊伍攜帶機械設備沿著事發(fā)山洪溝道及下游周邊展開地毯式搜救。
李海峰表示,山洪過水面積大、距離長、水質(zhì)渾濁、沙坑遭到淤泥掩埋構成此次搜救行動的難點。他向我解釋道,搜救時,排查沙坑非常困難,因為其中好幾米被泥沙填埋,聲吶很難檢測。
大部分遇難者是在主河道及棺材山南面的玉米地邊緣被發(fā)現(xiàn)的。最后兩名遇難者,在主河道西側的沙坑里被找到。唯一幸存的女孩,在8月17日凌晨獲救。
@央視新聞
03
濕熱共振,不只內(nèi)蒙古
李海峰明顯感到,今年雨水又增多了。據(jù)他觀察,往年陰山上光禿禿的,今年開始長草了,肉眼可見的綠了起來。王振光也有同樣的感受,原來2年至3年才碰到一次山洪引發(fā)的小事故,但這已經(jīng)是他今年第二次因山洪事故外出救援了。
@央視新聞
近年來,這樣的災害正在增多。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2022年青海大通8·17強降雨引發(fā)山洪;2023年北京房山爆發(fā)特大山洪;2024年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遭遇罕見強降雨;2025年6月貴州黔東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洪水淹沒村莊……
@新華社
這與氣候變化有關。隨著氣候變暖,地表和海洋蒸發(fā)加劇,更多水汽被“泵”入大氣中,極端強降雨也因此變得愈加頻繁。
原本屬于溫帶干旱和半干旱氣候的內(nèi)蒙古,也身處極端氣候的影響范圍之中。據(jù)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網(wǎng)站刊登的信息,2024年全區(qū)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1℃,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一高;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冬、秋季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第一多。
李海峰說,當?shù)厮{天救援隊今年的第一次內(nèi)澇救援,從7月10日就開始了,比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而后就“源源不斷”。
洪災過后,被沖刷的汽車。@李海峰供圖
“工作量很大,救援人員幾乎沒歇過”,李海峰說,以前北方地區(qū)很少見如此大的降雨,應對強降雨的承載能力和基礎設施相對較弱。他預判,往后強降雨會成為常態(tài),明年他們預計要從6月份就開始進行防洪準備。
變得濕潤的北方地區(qū)不只內(nèi)蒙古。今年北方地區(qū)進入汛期后,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高頻次降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增強與西移,是驅動這些地區(qū)降水與濕度增強的關鍵氣候因子之一。
它改變了北方的降水格局與水汽輸送路徑,令原本干燥的夏季出現(xiàn)更多高濕度疊加高溫的極端天氣。副熱帶高壓的西伸,就像一道巨大的氣候閘門被推開,暖濕氣流順勢北上,與滯留的高溫熱量疊加,使北方夏季的空氣逐漸轉向一種“濕熱共振”的狀態(tài)。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要學著與極端天氣相處。而且,不只是要面對降雨問題。要知道,短時強降雨下到山區(qū)會引發(fā)山洪,下到城市就可能引發(fā)內(nèi)澇。
救援現(xiàn)場圖。@李海峰供圖
04
壞天氣,怎么扛?
“不硬扛壞天氣,撤退才是真勇士。”這是一則網(wǎng)上流傳的戶外保命口訣。
它的前提是,要識別山洪前兆。田風遇到過山洪,他認為,山洪是有跡可循的。如果水流開始變急,顏色開始變渾,就要提高警覺,留意山谷里是否有樹枝折斷、石頭摩擦的聲音。“在山谷窄的地方,山洪會發(fā)出‘轟隆隆’的聲音?!?/p>
山洪一浪疊著一浪,最終匯聚成兇猛的力量。田風回憶,山洪在開始時水勢并不算大,但后浪推著前浪,水流就越發(fā)洶涌起來。在他看來,8月16日那個夜晚,天色漆黑,人們漸漸入睡,在棺材山露營的人很難察覺到洪水的先兆。再加上河道寬闊,緊鄰公路,經(jīng)過的車輛聲,也許掩蓋了洪水起勢時的響動。等到人們真正意識到危險時,洪水已經(jīng)“長大”了。
@央視新聞
識別山洪,要往“遠”看。馬慶宇指出,當人們進入山谷時,除了留意當?shù)禺敃r的天氣,還應密切關注上游地區(qū)的天氣狀況?!安簧偕胶楹蛢?nèi)澇災害是由上游天氣異常引發(fā)的;然而下游地區(qū)的人們往往因缺乏對上游天氣的關注,而錯過了寶貴的防范時機。”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原《災害學》雜志常務副主編袁志祥告訴我,以前處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區(qū)等地,現(xiàn)在應著重提升對洪水的防范意識與應變能力,進而完善社會的應急響應機制。另外,家庭作為社會最小單元,也可建立系統(tǒng)且有針對性的“家庭應急預案”?;蚩珊w地震、暴雨、洪水、火災、爆炸等多種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流程。袁志祥的家里提前三個月儲備好了糧油,這是他們家“不成文的預案”。
“很多人總覺得這些事離自己非常遙遠?!痹鞠楸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頻繁,甚至將成為一種常態(tài)。人們必須學會如何適應極端天氣,并做好與之長期共處的準備。
(文中張黎、李思、田風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