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71歲的成龍在洗衣房揮舞晾衣桿與匪徒纏斗,斑白鬢角與旋轉衣架的交錯間,港式動作片的倔強生命力噴薄而出。
《捕風追影》如同一枚棱鏡,折射出當代警匪片的復雜光譜——它既有致敬黃金時代的鋒芒,亦難掩敘事邏輯的裂痕;既見證了老牌巨星的悲壯傳承,又暴露出新生代塑造的乏力。
推薦指數:★★★★☆
作者:秦戩
排版:李沛蓉
責編:萬年
策劃:拋開書本編輯部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這部豆瓣開分8.1的爭議之作,恰似澳門塔頂的霓虹追逐戲:觀眾在技術漏洞的眩暈與港式美學的震撼之間搖擺,最終被那份不滅的港片精神定住心魄。
本片最耀眼的突破在于武打動作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重生。
成龍在洗衣房的戰(zhàn)斗中,再次化身為“家具廠戰(zhàn)神”,將環(huán)境道具的巧思發(fā)揮到極致:晾衣桿伸縮切換攻防距離,洗衣機變成臨時囚籠,是“成龍式諧趣武打”又一力作;
梁家輝則開辟另一重美學境界:孤兒院血戰(zhàn)中折疊刀劃出的致命弧線,鋼琴線改造的致命武器,慢鏡頭下飄散的樂譜與頻閃燈光,讓血腥與暴力升華為一場證明儀式;
張子楓的柔術鎖技與此沙的凌厲腿法,在成家班設計的差異化體系中各展鋒芒,證明新生代對硬派動作的接棒并非虛言。
最令人揪心的閣樓決戰(zhàn),將空間限制轉化為藝術優(yōu)勢。閣樓的儲物間內,成龍與梁家輝佝僂膝行,餐刀劃腳筋與熱湯潑臉的攻防,將市井之間的智慧融入生死搏殺,汗珠滴落的特寫讓老年人的體力透支化作心理博弈,逼仄空間反而成為兩位高齡演員的尊嚴戰(zhàn)場。
影片的爭議主要集中于敘事與技術層面:AI天眼系統(tǒng)被黑客輕易癱瘓的設定,忽略了現實中獨立存儲攝像頭的存在;而加密貨幣如文件拷貝轉移的情節(jié)設定,暴露對區(qū)塊鏈技術的認知匱乏。
整片141分鐘的片長在中段陷入拖沓,養(yǎng)子團角色面目模糊如復制粘貼,大多形象類似,削弱了“狼群法則”的表演張力。
此外,梁家輝被炸后毫發(fā)無損、頸動脈受傷的成龍持續(xù)作戰(zhàn)等反常識設定,將現實邏輯推向崩潰邊緣。
然而這些硬傷在港片星河中僅是微塵,技術漏洞終將被遺忘,而黃德忠染血的警徽在何秋果胸前折射曙光之時,那份代際托舉的震撼才是鐫刻于影史的永恒。
其實,在我看來,《捕風捉影》的真正動人處,在于對港式美學的當代演繹。無論是電梯中的家常暗戰(zhàn),菜市場的水洼反光追蹤,復刻了《跟蹤》原版的市井偵查,還是梁家輝給養(yǎng)子煮面時慈父般的輕語,與發(fā)現背叛時耳光狠抽的轉變,延續(xù)了杜琪峰式的人性,這些都精準復刻了黃金時代下港片那種“經濟上行的美感”——無所畏懼的冒險精神與飽滿的生命力。
更可貴的是導演的大膽創(chuàng)新:監(jiān)控畫面的“畫中畫”剪輯、AI疊加實景的賽博朋克美學,讓“跟蹤”主題獲得重構。這種新舊交融的勇氣,恰是港片不死的最佳明證。
在霓虹與血光交織的電梯對峙中,在佝僂身軀與青春力量的同框下,構成了香港動作片命運的完美喻體。
正如澳門雨夜?jié)u次熄滅的監(jiān)控紅點,技術終將迭代,而人性博弈的光影永恒。
上海站 | 郭富城的新港片,疏離卻親密的無名指
《聽月》入圍IM兩岸青年影展
母親獨自一人坐公交,只為看兒子的電影首映
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