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北京大學醫(yī)學博士薄世寧的視頻,看完直接破防。
他說在ICU接診過一個23歲的男孩,名校畢業(yè),剛拿到北京大廠的offer,人生眼看就要開掛似的奔向光明。結(jié)果某天晚上腦血管突然爆裂,手術(shù)后陷入深昏迷,還頻繁抽搐癲癇。
父母砸鍋賣鐵湊醫(yī)藥費,最后實在扛不住,決定接回老家。臨走時薄醫(yī)生塞了一堆止抽的藥,當晚男孩父親就打來電話,語氣里帶著劫后余生的慶幸:“孩子一路都沒抽,真懂事啊?!?/p>
看到這我鼻子一酸,這孩子可能永遠醒不過來了,永遠沒法喊“爸媽”了,但只要他能平安到家,不抽搐,就是父母眼里“最大的優(yōu)秀”。
薄世寧在ICU待了24年,他說見多了這種事,現(xiàn)在徹底放棄雞娃了——世俗的光環(huán)、名校文憑、過人天賦,在呼吸機的嘶鳴聲里,輕得像羽毛。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事。
去年有個朋友的孩子小升初,為了進重點班,夫妻倆帶著孩子連續(xù)半年周末泡補習班。孩子半夜哭著說“不想學了”,朋友罵他“沒出息”,結(jié)果某天孩子突然暈倒,查出心肌炎。
我去看望時,他拉著我到樓下抽煙,突然就崩潰了,他說:“看著孩子插著氧氣管的樣子,實在太心疼了,你千萬別像我這樣逼孩子,哪怕他們將來掃大街,只要健健康康的就行?!?/p>
前陣子有機構(gòu)做過調(diào)研,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小學生,平均每周課外班超過5個,60%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
某重點小學的家長群里,有人曬出孩子的日程表:早上6點起床背單詞,晚上11點還在刷奧數(shù)題。底下一堆人點贊“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沒人關(guān)心“孩子眼睛還好嗎”“孩子的童年快樂嗎”?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去過凌晨3點的兒童醫(yī)院?
去年孩子半夜急性腸胃炎我去過一次,至今忘不了那場景。急診大廳燈火通明,到處是抱著孩子的家長,消毒水味混著孩子的哭聲,空氣里全是緊張和焦慮。
這種場景在兒童醫(yī)院天天上演。護士石悅講過一個案例:有個媽媽從懷孕就開始雞娃,胎教、早教、幼小銜接班一個不落。孩子6歲時被查出高鉀血癥,醫(yī)生說可能和長期壓力過大有關(guān)。
那段時間媽媽天天在病房哭,說早知道這樣,寧愿孩子當個“笨蛋”。后來孩子病好了,媽媽把所有補習班全停了,每天帶孩子去公園瘋跑。
大家可能不知道,醫(yī)生這個群里普遍是不雞娃的,因為他們見過太多“優(yōu)秀”的代價。
某三甲醫(yī)院兒科主任說,最近五年兒童抑郁癥發(fā)病率翻了三倍,最小的患者才8歲。這些孩子里,超過七成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拔尖,鋼琴過十級,奧數(shù)拿過獎,但就是不快樂。
有個14歲的女孩跳樓前留了張紙條:“媽媽,我太累了,做不了你的驕傲了?!?/p>
這讓我想起蘇軾的《洗兒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币郧坝X得這是酸葡萄心理,現(xiàn)在才懂,這是過來人的血淚經(jīng)驗。
健康這東西,平時像空氣一樣不值錢,一旦失去,拿什么都換不回來。
前陣子《人物》雜志報道過一個悲劇。女孩小玖從小被媽媽逼著上各種補習班,4歲學繪畫,6歲練芭蕾,小學就開始上奧數(shù)和英語。媽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苯Y(jié)果小玖六年級時查出重度抑郁,初中時發(fā)展成雙向情感障礙。
媽媽不信,覺得是“孩子裝病不想學習”,直到某天小玖留下份遺書,離開了世界媽媽才信。葬禮上,媽媽哭到昏厥:“我以為逼她優(yōu)秀是為她好,沒想到把她逼死了?!?/p>
這種事現(xiàn)在越來越多。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胡鄧做過調(diào)研,名校學生的抑郁癥發(fā)病率是普通學校的3倍。某985高校心理咨詢室老師說,每學期接待的學生里,有三分之一因為學業(yè)壓力出現(xiàn)心理問題。
有個學生考了專業(yè)第二,家長打電話罵他“沒出息”,第二天這孩子就從教學樓跳了下去。為什么會這樣?
學者孫娟說得透徹:“我們的教育把‘優(yōu)秀’窄化成了分數(shù)和排名,卻忘了教會孩子怎么活著?!爆F(xiàn)在的孩子像被塞進高速列車,只能往前沖,不能停,更不能回頭。
有個初二學生在日記里寫:“我就像個陀螺,爸媽用鞭子抽,老師用棍子趕,停下來就會跌倒,再想站起來旋轉(zhuǎn),得挨更多更重的鞭子。我不想轉(zhuǎn),也不想挨鞭子,可沒人聽?!?/p>
更可怕的是,這種壓力正在向下傳導。某小學老師說,現(xiàn)在的一年級學生就知道“考不好會被媽媽罵”,有孩子考試時緊張到尿褲子。這是教育,還是摧殘?
董宇輝講過個事。他小時候媽媽總說:“我想讓你成為快樂的傻子。”當時他不懂,覺得媽媽看不起他。
后來才明白,媽媽是希望他“不失眠、好好吃飯、頸椎不疼”?,F(xiàn)在他,才懂這句話的分量——成功從來不是人生的第一要務(wù),健康快樂地活著,已經(jīng)贏了大多數(shù)人。
我有個發(fā)小,兒子成績常年倒數(shù),但特別喜歡小動物。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去喂小區(qū)的流浪貓,周末去動物救助站當義工。發(fā)小說:“以前我總罵他沒出息,后來發(fā)現(xiàn)他比誰都善良。這孩子將來就算掃大街,也會把流浪貓照顧好。”
作家劉娜有句話說得好:“孩子的健康是根,成績和未來不過是枝葉。”可惜太多家長本末倒置,為了枝葉好看,把根都刨了。
前陣子有個新聞,某家長為了讓孩子上重點中學,逼孩子一天學18個小時,結(jié)果孩子視網(wǎng)膜脫落。
現(xiàn)在的教育焦慮,本質(zhì)上是家長的“生存恐慌”。有個媽媽在論壇發(fā)帖:“我小時候沒條件讀書,現(xiàn)在只能在工廠打工,我不能讓孩子跟我一樣?!边@種心情能理解,但把自己的焦慮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真的對嗎?
社會就像個金字塔,大部分人注定是塔基。非要把塔基的材料往塔尖堆,肯定不是好事。
現(xiàn)在的情況就是這樣,所有人都想擠塔尖,結(jié)果塔基空了,塔尖也擠爆了。某重點高中老師說,他們班50個學生,有40個戴眼鏡,30個失眠,20個吃過抗抑郁藥。
這哪是培養(yǎng)人才?分明是制造病人。
其實平凡沒什么不好。梁曉聲在《人世間》里寫:“孩子若是平凡之輩,那就承歡膝下;若是出類拔萃,那就讓其展翅高飛?!苯邮芎⒆拥钠椒?,就像孩子從來沒要求父母必須是首富一樣。
ICU醫(yī)生薄世寧說:“我見過太多優(yōu)秀的人,最后都敗給了命運。現(xiàn)在我只想告訴家長:你眼里的平凡,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奢侈?!?/p>
深以為然。健康、快樂、善良,這些被我們忽視的東西,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富。與其逼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韭菜”,不如教他如何做個“健康的普通人”。
畢竟,能笑著活下去,已經(jīng)是最大的成功。
就像那個23歲的男孩,他可能永遠醒不過來了,但至少他沒再抽搐,平安到家了。對父母來說,這就夠了。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