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的老板唉聲嘆氣:生意難做,用戶都不花錢了。
可是,是所有人都不花錢了嗎?
不是的。麥肯錫的《新常態(tài)下的中國消費》報告說,對未來最有信心的一批人,不是手握大量資產(chǎn)的中年人,也不是事業(yè)有成的高管,而是:
城鎮(zhèn)里的Z世代(18-25歲)。
(圖片來自:麥肯錫官網(wǎng))
“有信心”的另一面,就是“敢花錢”。
根據(jù)尼爾森的數(shù)據(jù),全球來看,未來十年,Z世代人均消費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4.02%。這一速度,是前幾代人的兩倍。未來的經(jīng)濟增長,很大一部分要看Z世代。
所以,如果你要找機會,搞清楚這屆年輕人怎么花錢,很重要。
那么,怎么搞清楚?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份由soul和復旦大學聯(lián)合出品的《2025社交趨勢報告》,系統(tǒng)盤點了這屆年輕人的社交現(xiàn)狀。我反復讀了幾遍,感覺很有收獲。
于是,根據(jù)報告,我也總結(jié)了3個中國年輕人的消費趨勢。希望對你發(fā)現(xiàn)新機會,找到未來生意方向,有所啟發(fā)。
我們一個個說。
01
為心情買單
從賣功能,到賣解藥
如果你也在關(guān)注年輕人消費,你大概能發(fā)現(xiàn),一個有點“擰巴”的現(xiàn)象。
一方面,他們花錢,前所未有地“精明”。
根據(jù)新京報報道,超過40%的受訪者,經(jīng)常在購物時比價。38.48%,會經(jīng)常參考其他人的評價推薦。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慷慨解囊。
比如,“好運噴霧”。買這玩意,你什么實體都得不到,但會收到一段祝福和鼓勵的“小作文” 。但無論是買的、賣的,都欣然接受。
(圖片來自:閑魚)
還有,給Labubu買衣服。周一戴上綴著珍珠的小帽子;周三換上牛仔背帶褲……為此,甚至還催生了“Labubu娃衣”產(chǎn)業(yè)鏈。
(圖片來自:小紅書)
一方面,是精明理性。另一方面,卻是花錢買空氣、給娃娃換衣服。
為什么會這樣?我在報告里看到一個詞,覺得很有啟發(fā):
情價比消費。意思就是,年輕人花錢,不再只看“性能/價格”,而是看“情緒價值/價格” 。
可是,為什么?
理由有點無奈:治愈,正在成為剛需。
過去,治愈是一種改善型需求,是“詩和遠方”。但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內(nèi)耗面前,治愈成了維持狀態(tài)的必需品。當治愈成了剛需,能提供療效的東西,就成了硬通貨。
這就是報告里提到的:電子布洛芬。
它可以是一部怎么看都不膩的老劇,比如《甄嬛傳》。也可以是一次沉浸式的手工,也可以是一只丑萌的Labubu。
(圖片來自:《2025社交趨勢報告》)
所以,邏輯清晰了。
因為治愈成了剛需,所以需要電子布洛芬。而情價比,就是選“布洛芬”時,最重要的標尺。
那么,機會在哪里?
說一個思路,供你參考:從賣功能,到賣解藥。
比如,重新設(shè)計你的產(chǎn)品說明。
你賣的不是一盞“顯色指數(shù)95”的臺燈,是能讓用戶在深夜讀書時,把世界隔開的瞬間。你賣的,不是簡單的一束花,是一份“快樂很難,但我只祝你今晚睡個好覺”的暖心話。
比如,創(chuàng)造一個情緒出口。
傳統(tǒng)的陶藝課,是教你怎么做一個杯子。但你可以試著,推出了一門“丑東西制造”課。你可以捏一個長了腳的茶壺,做一個漏水的花瓶。唯一的要求,是不許有用。
讓不完美,光明正大。讓偷懶,理直氣壯。
02
為體驗買單
從賣“名詞”,到賣“動詞”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長大的這一代人,反而更喜歡真實的生活。
比如,年輕人的周末,越來越多地被音樂節(jié)、脫口秀、漫展填滿。在Soul App上,“演唱會”、“菜市場”、“小店”這些和線下活動相關(guān)的瞬間,有超17億的閱讀量。在給自己的生活幸福感打分時,參加線下活動的年輕人,分數(shù)最高(3.65分)。
(圖片來自:《2025社交趨勢報告》)
這種有空就參加線下活動的趨勢,就是:重返三次元。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很多事情,努力了也未必有結(jié)果。但你多走1公里,App就會記錄下來。多舉5公斤,肌肉就會給你反饋。完成一次訓練,登頂一座高山,看到一次日出,你獲得的,都是100%不打折的掌控感。
這種微小,但能滿足掌控感的活動,就叫:最小單位確定性。
渴望“真實”,追求“掌控”。這屆年輕人的人生簡歷上,寫的不是“我擁有什么”,而是“我見過什么”、“我做到過什么”。
所以,機會在哪里?
從賣“名詞”,轉(zhuǎn)向賣“動詞”。
比如,賣帳篷。隨著帳篷寄出的,是本市3個最好的看星星地點路線圖,和一個線上的星空攝影分享群。比如,賣咖啡豆。包裹里,還有你精挑細選過,可以在周末手沖咖啡時聽的推薦歌單。
賣動詞,就是賣體驗。
商品到手的那一刻,價值就開始衰減了。但體驗在結(jié)束之后,價值才剛剛開始。因為它會變成故事,被用戶記很久很久。
03
為陪伴買單
從賣貨的,變成組局的
今天的年輕人,會花錢和一群陌生人交朋友。
比如,加入付費社群,和一群陌生人,磕磕絆絆地讀完一本書、徒一次步。他們還會花大價錢買偶像的周邊,為了在線下聚會時,能和“同擔”(喜歡同一個偶像的粉絲)確認身份。
報告對這種趨勢,有一個很形象的描述:
溏心蛋社交。意思是,不要那么熟,也不要全熟。既親密,又有邊界。
為什么要這樣?
個體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連接,成了最稀缺的資源。但傳統(tǒng)的家庭、親密關(guān)系,又要花時間、花精力、花心思花錢去維系……
年輕人渴望連接,但又害怕被“過度連接”所消耗。
報告里提到,有將47.9%的年輕人,最愿意傾訴的對象,既不是父母,也不是戀人,而是一個“半熟網(wǎng)友” 。
(圖片來自:《2025社交趨勢報告》)
低消耗、但高質(zhì)量的陪伴,成為了年輕人的迫切需求。
所以,機會在哪里?
你可能需要學著,從賣貨的,變成組局的。
怎么組局?分享我了解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方法。
比如,把社群變成廣場,而不是舞臺。
寵物社群,怎么運營?過去,是每天發(fā)3次優(yōu)惠券,再請專家來上課?,F(xiàn)在,你可以請大家曬貓咪的最丑睡姿照,獲贊最多的,獎勵丑玩具。
當社群是舞臺,主角就只有品牌一個。但在廣場上,人人都是主角。
比如,把用戶變成伙伴,而不是粉絲。
小酒吧,怎么研發(fā)新品?過去,是閉門研發(fā),邀請免費試喝。但現(xiàn)在,你可以邀請10個最活躍的熟客,在歇業(yè)的晚上,開放吧臺和原料,讓他們自己調(diào)。最終勝出的那款,不僅會成為主打,還讓用戶來命名。
讓用戶,成為品牌的共建者。這種被需要、被認可的感覺,任何優(yōu)惠券都無法替代。
畢竟,最高級的陪伴,是“我們一起”。
最后的話
好了。這份《2025社交趨勢報告》,我們就聊到這里。
現(xiàn)在,再回過頭來,看那句“用戶都不花錢了”,顯然是不準確的。用戶,不是不花錢了,而是花錢的邏輯變了。
今天我們就分享了,在年輕人群體中,正在出現(xiàn)的3個消費需求。
1)為心情買單。2)為體驗買單。3)為陪伴買單。
過去,生意做在外部需求上。但現(xiàn)在,生意要做在內(nèi)心的缺失上了。
那么,這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很難再靠大規(guī)模的營銷,靠堆砌功能參數(shù),獲得成功了。
或許,你需要放下身段,問問自己:有沒有試著,從賣功能,到賣解藥?有沒有想想,怎么從賣“名詞”,到賣“動詞”?或者,怎么轉(zhuǎn)變一下身份,從賣貨的,變成組局的?
因為說到底,未來的很多好生意,就是:
把情緒價值,私有化。
參考資料:
1、麥肯錫:新常態(tài)下的中國消費
2、
觀點/ 劉潤主筆/ 景九/ 歌平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698篇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任何機構(gòu)或個人抓取本文內(nèi)容,用于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PS:親愛的朋友,距離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還有59天。
為了這場演講,我一刻不敢停歇。我會把這一年咨詢、參訪、請教、游學的精華,濃縮成一場4小時的演講,向你匯報。我為你準備了歷年演講的PPT、回放以及全文稿。歡迎你
線下門票也已同步開售,現(xiàn)在購買,還可以享受早鳥優(yōu)惠價。
點擊下圖可以了解詳情。10月25日,上海。我們不見不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