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第一杯奶茶”的傷害性,愈演愈烈。
過去幾年,每到立秋,朋友圈里總會有人曬出手里那杯熱氣騰騰的奶茶,配文不乏浪漫、溫情:有人說這是“被愛的人寵著”,有人說是“給自己加點糖”,看起來像是秋天里最柔軟的小確幸。
說起“秋天第一杯奶茶”,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浪漫心思。2020年,一張備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52元轉(zhuǎn)賬截圖在社交平臺走紅,迅速被營銷裹挾。
短短幾年,這個梗被不斷放大,從朋友圈的儀式感,演變?yōu)槟滩栊袠I(yè)的流量盛宴。立秋之際,各大品牌打折、聯(lián)名、滿減齊上陣,外賣平臺更是把“第一杯”炒成年度大促。
結(jié)果,本該是溫情的日常小事,變成了全民狂歡式的搶單大戰(zhàn)。
但熱度越高,場面就越失控。
凌晨下單、爆單排隊、騎手爭搶訂單、店員和顧客互相拉扯……
甜蜜的奶茶,瞬間成了引爆矛盾的導(dǎo)火索。
當理智被營銷和算法徹底淹沒,“第一杯奶茶”就不再是情感寄托,而是“事故現(xiàn)場”——頻頻爆單之下,人們的情緒走向失控,奶茶店員之間打架,店員和外賣員打架,外賣員之間打架,外賣員和店員打架,買家和奶茶店員打架……
然后,有人報警、有人進醫(yī)院......
秋天第一杯奶茶盛宴,最終留下的,是苦澀的余味,以及,滿地狼藉。
一杯奶茶,喝出火藥味兒
在很多年輕人眼里,奶茶象征著甜蜜和治愈,可“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熱度卻一次次把甜味熬成了火藥味。
你很難想象,一杯不過十幾二十塊的飲品,竟能讓人吵到報警、打到頭破血流。店員、騎手、顧客輪番登場:有人在吧臺后互毆,有人在外賣柜前撕扯,有人排隊不耐煩直接翻桌。
最先崩潰的往往是店員自己。
立秋當日,不少奶茶品牌單店訂單量是平日的數(shù)倍以上。柜臺里,奶茶小票像雪片一樣刷出來,吧臺工位擠滿人,做珍珠的、煮茶的、打奶蓋的,手就沒停過。可人手再多,也跟不上那種堆積如山的速度。于是矛盾先從內(nèi)部激化。
有媒體報道,某地一家連鎖奶茶門店,因為訂單積壓嚴重,員工之間互相指責“誰動作太慢”“誰沒提前準備”,結(jié)果在顧客面前大打出手。最后報警。
如果說內(nèi)部矛盾還能勉強自我消化,那么外賣員的到來,往往會讓火藥桶徹底引爆。
因為立秋當天,大多數(shù)“第一杯”都通過外賣平臺完成。外賣員被系統(tǒng)催單,晚一單就得扣錢;店員則被顧客催單,拖太久就會投訴。雙方都處在被算法壓迫的最前線,彼此天然對立。
今年8月,有網(wǎng)友在社交平臺上傳一段視頻:在上海,一名外賣員因催單被店員懟了幾句,憤怒之下直接把剛做好的奶茶潑向店員,兩人扭打在一起,直到警察到場才分開。最終結(jié)果是雙方都受了傷,還被派出所訓(xùn)誡。
類似的沖突在各地頻發(fā)。
長沙某門店,短短兩個小時就有幾十個騎手堵在店門口,取餐排隊延誤,騎手焦急大喊,店員回一句“催什么催”,立刻升級成扯衣服、推搡。有人報警,警察來維持秩序。
原本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消費日,就這樣被硬生生搞成了“暴力事件”。
當然,矛盾也不只是出現(xiàn)在供給端。
消費者在面對漫長等待時,同樣容易情緒失控。有人排了半小時隊,結(jié)果到手時奶茶缺貨;有人提前下單,卻被告知“原料用完”;還有人為了插隊,直接和店員吵起來。
“秋天第一杯奶茶問世”之后,近幾年,類似的見聞頻頻登上熱搜:在江蘇,一位顧客因為嫌排隊時間太長,怒罵店員效率低,雙方發(fā)生推搡,店員被對方用奶茶杯砸傷,不得不報警。
警察到場調(diào)解,顧客卻振振有詞:“我花錢買的是服務(wù),你們不給我,就該挨罵。”
這句話刺痛了無數(shù)人。消費主義的邏輯,在這一刻赤裸裸地顯露出來:顧客以為花錢買的是特權(quán),店員則被逼到只能用報警來維護最基本的尊嚴。
類似場景幾乎每年都能看到。
北京某商場,一位女士為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眼看前面的人加單,自己要再等十分鐘,氣急之下直接翻臺掀桌,現(xiàn)場飲品灑了一地。警方到場后,不得不勸說她冷靜。人們追逐的那杯甜飲,最后卻只剩下滿地狼藉。
最魔幻的一幕,則發(fā)生在騎手之間。因為訂單量過大,不僅店里亂,路上也成了修羅場。
為了搶單、趕時效,騎手之間彼此競爭,一言不合就會演變成沖突。
杭州某騎手在門店門口與同行爭搶一杯奶茶的訂單,結(jié)果從口角升級到互毆,拳腳相加,直到圍觀群眾報了警。最后兩人都因擾亂公共秩序被拘留。
這樣的荒誕新聞,本該屬于黑色幽默,卻在“第一杯奶茶”的語境下年年重演。
更危險的是,矛盾不僅發(fā)生在店門口,還蔓延到馬路上。為了搶時間,有騎手在紅綠燈前互相別車,甚至推搡對方摔倒。
這背后映照的,是平臺壓榨下的殘酷競爭:騎手的每一分鐘都被數(shù)字化衡量,而一旦時間變成了罰款和獎懲,人與人之間便只剩下赤裸的敵意。
“秋天第一杯奶茶”本該是情侶間、朋友間的一點小心意,如今卻變成了公共安全事件的高發(fā)地帶。
一個梗,被無限放大,被商家和平臺包裝成全民狂歡的節(jié)日,最終卻讓店員、騎手、消費者都付出了代價。
有人流血,有人進局子,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失望:為什么一杯奶茶最終會演變成社會問題?
我們明明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為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讓人們卷得硝煙四起、風(fēng)聲鶴唳、尊嚴掃地?
秋天第一杯奶茶的“受害者們”
如果說報警只是表面上的社會沖突,那么進醫(yī)院,則是“秋天第一杯奶茶”帶來的沉重代價。
每年立秋之后,急診科醫(yī)生們都能明顯感受到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因為一杯奶茶,進醫(yī)院的人比想象得多。
從吧臺打起來的店員,到在路口摔倒的騎手,再到喝出毛病的消費者,所有人都可能在這場消費狂歡里成為病床上的“受害者”。
在很多警方通報里,結(jié)尾都帶著同一句話——“受傷人員已送醫(yī)治療”。這意味著,所謂的“奶茶糾紛”并不只是吵架那么簡單,而是真刀真槍的身體沖突。
此前,江蘇某商場一名顧客因為排隊過久與店員爭吵,情緒徹底失控,動手將奶茶杯砸向店員頭部,導(dǎo)致對方頭皮破裂、鮮血直流,最后不得不送往醫(yī)院縫針。
還有外賣員與店員沖突的案例里,常常伴隨著推搡、摔倒,輕則軟組織挫傷,重則骨折。
一個網(wǎng)友曾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帖稱,自己弟弟兼職外賣員,因為取單時與店員拉扯,被推倒在地,手臂骨裂,休養(yǎng)了一個月。
如果說店里打架是明面上的沖突,那么外賣員在馬路上的奔波,更是風(fēng)險陡增。
立秋當天,訂單量暴漲,騎手接到的系統(tǒng)提示幾乎都是“請盡快取餐”“請加快速度”。在這種壓力下,闖紅燈、逆行、超速成了常態(tài)。
這個時候,每個人都知道時間都是金錢,很多人卻忘了,時間也是生命。
在成都,曾發(fā)生過一例外賣員為趕“秋天第一杯奶茶”高峰時段,電動車與私家車相撞,騎手當場腿部骨折,被緊急送醫(yī)。評論區(qū)里,不少人憤怒地質(zhì)問:“這杯奶茶,值不值一條腿?”
每一張顧客的“優(yōu)惠券截圖”,背后都有可能對應(yīng)一名騎手的醫(yī)療賬單。騎手在風(fēng)雨里拼命,為了讓那杯奶茶能準時送到消費者手里,自己付出著巨大的隱形代價。
最諷刺的是,連消費者自己,也逃不開“秋天第一杯”的醫(yī)療后果。
奶茶高糖高熱量,本就不是什么健康飲品,可在商家刻意營造的“儀式感”氛圍下,在優(yōu)惠券的誘惑下,很多人一口氣買三杯、五杯,甚至當成日常必需。
結(jié)果呢?急診室的“常客”也就多了。
湖南長沙一位22歲女生由于長時間喝大杯奶茶,深夜突發(fā)心慌、胸悶,被家人送到醫(yī)院。醫(yī)生檢查發(fā)現(xiàn),她血糖飆升,心跳紊亂,還伴有糖尿病等癥狀,幸虧送醫(yī)及時,否則可能誘發(fā)更嚴重的心臟問題。
醫(yī)生的評價很直接:“這都不是愛喝奶茶的錯了,而是把營銷當成節(jié)日,把身體當成垃圾桶?!?/p>
另一則案例更具警示性。
四川資陽16歲少年在喝下含有大量珍珠的奶茶后,因窒息加上心臟驟停不幸去世。雖然最終結(jié)論仍有爭議,但這一消息足夠刺痛公眾:一杯奶茶,如果沒有節(jié)制和警惕,可能真的要命。
年輕人因過量奶茶導(dǎo)致急性胃腸炎、胰腺炎的病例并不少見。
看看某些奶茶店柜臺后,那些成桶成桶的原材料,到底是什么成分?多少人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將一杯杯液體喝進自己的身體……
從打架流血到交通事故,從血糖飆升到窒息急救,每一例新聞都在提醒人們:這場消費主義狂歡,成本遠比表面看上去要高得多。店員流血、騎手骨折、顧客進醫(yī)院,真正承擔醫(yī)療賬單的,是普通人自己。
這也是“秋天第一杯奶茶”的最大諷刺之處——原本是為了“取暖”的一杯飲品,卻成了制造傷害的源頭。
有人買單的不是奶茶的錢,而是醫(yī)藥費、誤工費,甚至是健康和生命。
甜梗,爛尾了
追溯這場荒誕鬧劇的源頭,其實并不復(fù)雜。
2020年秋分前后,一張微信聊天截圖在網(wǎng)上走紅:一名女生曬出男友轉(zhuǎn)來的52元紅包,備注寫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簡單的一句話,本來只是情侶間的溫情。
可沒想到,這個截圖迅速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酵。當天話題沖上熱搜第四,閱讀量飆到2.9億,討論超過10萬次。
有人覺得甜,有人跟風(fēng)模仿,一時間朋友圈、各大社交平臺上到處都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截圖和照片。
最初它的含義很單純:送一杯奶茶,表達關(guān)心與愛意。
但很快,這份溫情不再局限于情侶間的浪漫,還擴展到了更廣泛的情感表達:有人請父母喝“第一杯”,有人轉(zhuǎn)賬給朋友,也有人說“給自己買杯奶茶,也算是犒勞”。
從愛情,到友情、親情,再到自我關(guān)懷,這個梗迅速完成了多維度社交場景的拓展。
甚至,它還出現(xiàn)了更溫暖的社會化演繹。
四川達州,一名輕生女孩站在大橋欄桿外,情緒瀕臨崩潰。民警在勸導(dǎo)時,脫口而出一句:“請你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女孩愣了一下,眼淚掉了下來,情緒逐漸緩和,最終放棄輕生念頭。
這一幕讓許多人動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因此被賦予了關(guān)懷與善意的社會意義。它似乎真的成為了一種“情緒安慰劑”。
然而,當一個梗能吸引億級流量時,資本必然不會袖手旁觀。
各大茶飲品牌迅速嗅到商機,把這份浪漫包裝成營銷節(jié)點:滿減、聯(lián)名、限時券、買一送一,立秋一夜之間成了“奶茶雙11”。外賣平臺更是“火上澆油”,放出“百萬杯免單”,靠算法和補貼把大眾推向消費狂歡。
原本屬于個體之間的溫情,被硬生生改造成全民的消費盛宴。
可年年重復(fù)的儀式,甜味很快變膩。朋友圈里一開始是“甜蜜曬圖”,后來變成“矯情”二字。有人抱怨:奶茶梗每年刷屏,比“雙十一預(yù)售”還煩。
更諷刺的是,沒參與的人被嫌棄“不懂浪漫”,參與的人卻被譏諷“跟風(fēng)做作”。從溫情到綁架,再到反感,這個梗完成了一次徹底的蛻變。
于是,一個本該是溫情的符號,被徹底異化。它不再象征浪漫,而是成為現(xiàn)代消費的笑話。回望源頭,本該簡單的甜,最終變成了荒誕的苦。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如今不只是一個笑話,更是現(xiàn)實里的亂象:有人因為它報警,有人因此進醫(yī)院......
甜味沒能留下,留下的卻是沖突、傷害和一地雞毛。
當然,這并不是奶茶獨有的宿命——任何被資本盯上的“儀式感”,只要足夠能制造流量,就會被包裝成全民狂歡,直到徹底變味。
是時候,冷眼看待各種“儀式感”了。
等到下一個“第一杯”出現(xiàn)時,不知道這場狂歡會不會換一種形式繼續(xù)上演?還是悄然褪色。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始終缺乏警惕,那么下一次的受傷、流血和進醫(yī)院,依舊會落在最普通的人身上——
無論是顧客、店員,還是騎手。
夏天正在過去,秋天也終將過去。
秋天第一杯奶茶造成的傷害,何時才能過去?
我們需要的,不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健康的身心,安然的生活,有益的飲食。
三餐、四季;
如此,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