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基斯坦外長伊沙克·達爾踏進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那一刻,印總理莫迪的南亞霸主夢碎了一地。
13年來首次巴外長訪孟,六項合作協(xié)議火速簽署,從官員互免簽證到聯(lián)合軍演,這對曾因1971年分裂戰(zhàn)爭結下血仇的鄰國,竟在短短一年內完成從民間貿易到國家戰(zhàn)略合作的“世紀握手”。
而就在幾天前,中印剛在邊境管控和經(jīng)貿合作上達成“歷史性共識”——莫迪的笑容還掛在臉上,后院卻已燃起大火。不過好在我國留了準備,到底是什么讓印度措手不及呢?
去年11月,孟加拉國與巴基斯坦商人悄悄繞過官方渠道,首次實現(xiàn)直接進出口貿易;2025年1月,兩國開通商業(yè)直航;8月,巴外長訪孟簽下涵蓋能源、交通、簽證便利化的六項協(xié)議。表面看是“宿敵和解”,實則是中國長期促和的必然結果。
去年中孟巴三方副外長會晤低調敲定合作框架,今年6月昆明三方會議正式成立20余個工作組,覆蓋產業(yè)對接、氣候合作等領域。中國始終扮演“搭臺者”而非“主導者”,支持對話但不干涉主權,提供基建卻不附加條件。
例如援建孟加拉國的帕德瑪大橋鐵路,雇傭當?shù)毓と诉_98%,甚至為工建清真食堂和祈禱室;在巴基斯坦建設的尼魯姆-杰盧姆水電站,直接破解了印度對巴“斷水威脅”。這種民生攻略讓兩國對華信任遠超印度。
莫迪政府長期將南亞視為“后院”,卻因霸道付出慘痛代價......
孟加拉國三面被印度國土包圍,卻因印度控制跨境河流水源、包庇反孟勢力而公開嗆聲“停止干涉”,加速推進“去印度化”;斯里蘭卡頂著壓力將漢班托塔港交給中國運營99年;尼泊爾簽下中尼跨境鐵路協(xié)議,打破印度能源壟斷;馬爾代夫新總統(tǒng)上臺首站訪華,直言“印度士兵必須離開”。
更諷刺的是,印度試圖借中印緩和謀利,王毅外長訪印后,中方放寬尿素出口限制,印媒歡呼“龍象和解”。但轉頭中國就對巴移交殲-35戰(zhàn)機生產線、續(xù)約瓜達爾港99年運營權,并推動沙特等16國加入金磚擴容,稀釋印度話語權。
印度想左右逢源,卻被中美同時“抽鞭子”,特朗普加征50%關稅,中國對印稀土出口標明“禁用于布拉莫斯導彈”。
就在中印緩和之際,王毅外長同步訪問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強調“南亞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向”。這揭示了中國核心策略,絕不全信印度,更不依賴單一關系。
經(jīng)濟杠桿,上半年中印貿易額1200億美元,但印度對華出口62%是鐵礦石等初級產品,中國輸印85%為高附加值機電設備。云南冶煉廠提高鉻礦報價30%,直接推高印度不銹鋼成本。
軍事支點,孟加拉國軍隊70%裝備來自中國,近期更洽談采購紅旗-17防空系統(tǒng),覆蓋印度西里古里走廊——這條連接本土與東北部的“生命線”。
機制創(chuàng)新,中巴經(jīng)濟走廊向孟加拉國開放,形成“西(瓜達爾港)—東(吉大港)聯(lián)動”,而中孟巴三方機制無排他條款,印度若加入需放棄“主導者”姿態(tài)。
印度一家獨大的時代正走向終結。馬爾代夫要求印度撤出軍事人員,尼泊爾將印度投資的電站項目轉給中企,斯里蘭卡頂著壓力允許中國科考船???,南亞小國集體覺醒,用多元外交對沖印度霸權。這些曾被印度視為“后院藩籬”的國家,正在中巴孟合作的示范效應下重塑區(qū)域力量平衡。
軍事平衡迎來歷史轉折。孟加拉國陸軍考察VT-4坦克、海軍參與三國聯(lián)合航運保護、空軍引進梟龍戰(zhàn)機的系列動作,使其國防現(xiàn)代化進程提速十年。
而巴基斯坦通過充當中國裝備“區(qū)域展示平臺”,既提升自身軍工能力,又獲得戰(zhàn)略縱深。中巴孟形成的非正式防務網(wǎng)絡,使印度東西兩線首次面臨同等水平的軍事壓力。
中國的戰(zhàn)略定力贏得主動。當莫迪政府忙于軍事炫技時,中國默默推進著三件要事:西部戰(zhàn)區(qū)開展高原多兵種演習,向孟加拉國追加50億美元基建貸款,推動上合組織接納孟加拉國為觀察員國。這種組合策略,使我們在南亞獲得更多對外合作的空間。
印度并非沒有機會。中印在邊境建立軍事熱線、重啟邊貿市場,本可成為緩和契機。但莫迪的致命傷在于,既要中國市場救命,又放不下霸權執(zhí)念。
印度經(jīng)濟深陷稀土與產業(yè)鏈危機,美國關稅大棒下不得不對華低頭,卻仍幻想借中美博弈抬價。而中國看透這一點,王毅外長前腳離開新德里,后腳就升級中巴走廊,同時促成孟巴合作,用時間差戰(zhàn)術告訴印度,“緩和可以,但別想牽制我”。
如今的印度青年失業(yè)率高達23.4%,盧比匯率跌至歷史新低,2024年大選后執(zhí)政聯(lián)盟脆弱性上升。當5月印巴爆發(fā)空戰(zhàn)時,印度媒體大肆渲染“22分鐘摧毀9個巴軍事基地”的戲劇性情節(jié),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宣傳恰是為轉移民眾對經(jīng)濟困境的注意力。
印度陣風戰(zhàn)機與巴方殲-10C的空中對決,表面是反恐行動,實則驗證三大命題:法國戰(zhàn)機能否壓制中國裝備;新建戰(zhàn)區(qū)司令部是否有效;“海洋威懾”能否封鎖巴基斯坦。可惜實戰(zhàn)結果令人尷尬,耗資78億美元采購的陣風戰(zhàn)機首戰(zhàn)即遭擊落,暴露印度“萬國牌”裝備的協(xié)同短板。
莫迪的“天塌了”,塌在誤判時代邏輯,當南亞小國渴望的是發(fā)展而非依附,中國的平等合作自然比印度的強權更得人心。中國的后手并非突然出招,而是多年堅持“不選邊、只謀利”的累積回報。
中孟巴三方機制、瓜達爾港的沙特注資、孟加拉國的中國電站……這些項目沒有軍事同盟的硝煙味,只有民生發(fā)展的煙火氣。而印度若想破局,或許該聽聽自家戰(zhàn)略人士的反思,“我們總盯著中巴,卻低估了中國在整個南亞落子的格局”。大國博弈的真理,從來不在口號聲量,而在誰能讓鄰居們真實地挺直腰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