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華榮
飛機落地,已近正午。來蘭州,怎能不品嘗一碗正宗的蘭州拉面呢?我們挑了一家門臉闊綽的牛肉面館:一碗面、一碟肉、兩樣小菜,再加一小杯加了酒釀的青稞粥,吃得額頭冒汗。抬頭向窗外望去,黃河正翻騰著浪花,像把整座城市的呼吸都推到眼前——黃河!原來它在這里等我。
出了面館,沿著黃河岸步行十來分鐘,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便橫亙眼前。
午后的陽光穿過鋼桁架,傾瀉在河面。鋼梁閃著冷冽的銀光,河水翻著渾濁的浪頭,一亮一暗,一靜一動,把人的目光牢牢吸引。站在中山橋上,我就這樣靜靜欣賞、聆聽,讓眼前的畫面一下一下撞在胸口。低了頭,洶涌的河水在我腳下奔騰,一撥撥行人走過,橋身便微微一顫,仿佛一位耄耋老人抬了抬眉:知道了,你來了。
一陣風忽地掠過,帶起細碎的水霧,也捎來摩托艇上歡快的笑聲與羊皮筏子悠長的吆喝。我閉上眼,一百多年前的纖夫號子在我耳邊回響,七十多年前解放蘭州的沖鋒號亦在鋼梁間回蕩……
1907年,中山橋的鋼桁架構件漂洋過海到天津,再經(jīng)火車、騾馬、人背,耗銀三十萬兩,耗時近兩年,才在蘭州的河風里站穩(wěn)腳跟。如今,被稱作“天下黃河第一橋”的中山橋,被霓虹、自拍桿和無人機環(huán)繞,卻像一枚銹色的紐扣,把一百多年的厚重歷史牢牢扣在今天。我舉起手機,拍下黃河第一橋的雄姿。此刻,1907年的鉚釘與2025年的自拍桿同框,大橋在夜晚霓虹燈光的映照下,更顯厚重與滄桑。
陽光下的中山橋,像極了一位歲月的“說書人”。我聽見它用沙啞的嗓音喃喃自語:我看過當年左宗棠栽下的左公柳,也見識過今天無人機在頭頂?shù)谋P旋;我聽過絲路上的駝鈴聲聲,還聽過導航各種腔調的提示音……此刻,我站在一枚鉚釘?shù)耐桌铮匆婞S河把一百年的光陰卷走。
過了中山橋便是白塔山。這個季節(jié)的白塔山,像一塊被黃河水洗過的翡翠,靜靜臥在蘭州城北。順著石階走入山門,濃蔭匝地,古槐與鉆天楊交錯成蔭,陽光被切成碎金灑在苔痕上,愛美的伙伴們不時留下回眸一笑的身影。風從林間穿過,帶著草木蒸騰的氣息。抬頭望,白塔在綠意簇擁中露出雪白的塔尖,似一支蘸滿陽光的筆,正要把蘭州的夏天寫進藍天。游人們賞景、游玩自得其樂,隱約聽見遠處傳來的秦腔吊嗓……站在山頂居高臨下,黃河像一條被陽光打磨過的銅鏈,從鋼筋水泥的峽谷里蜿蜒而出。而橫跨兩岸的中山橋,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上,不僅見證著蘭州的歷史變遷與城市發(fā)展,更成為蘭州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地標之一和“黃河風情線”上的重要景點,吸引著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打卡。此時陽光正好,藍天白云下,新城的高樓、老城的屋脊、遠山的輪廓,一并倒映在濁浪里,構成一幅大氣磅礴的油畫,抒寫著西北大地滄桑巨變的壯麗詩篇。
從白塔山下來,就走在了黃河岸邊。遠看渾黃的河水走近了看卻是濁而不污,我蹲下來,捧起一掌河水細細端詳,不一會便有泥沙在指縫間滲出,我凝視那泥沙——細小而倔強的土粒,那是西北高原的膚色,慢慢合攏掌心,像捧住一把滾燙的脈搏。
起身,側耳聆聽黃河的水聲——不是咆哮,倒像猛烈的鼓點,一下一下擂在胸口,讓人驀然想起秦腔里的那一通急鼓。一陣風吹來,帶著一點鐵銹、一點濕羊毛的氣息和牛肉面湯頭中那抹花椒的麻香,這是黃河水的味道,也是這片土地的味道。不遠處,一位大爺面容平和地一揚手,鴿群撲棱棱騰空,翅膀拍打的聲音像給河流鼓掌,是的,這是我們永遠深愛著的母親河……
又回到中山橋。橋頭上,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趴在欄桿上,一邊看著洶涌的黃河水一邊問:“媽媽,黃河的水為什么這么黃?”母親摸摸他的頭:“孩子,那是土地的奶色。”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也跟著在心里應了一聲。
下了中山橋,我快走幾步,彎腰拾起一粒黃沙,悄悄裝進口袋。等回到酒店,我要把這粒沙子放進保溫杯,聽它繼續(xù)漲潮,也讓黃河,一路伴我前行。
離中山橋越來越遠,驀然回頭,中山橋上依然人頭攢動,黃河依然以所向無敵的節(jié)奏與氣概奔涌向前。一陣風把水面推得很高,感覺要把整座城市遞給我?guī)ё摺N颐嗣诖?,那粒沙子還在——那么堅實,那么滾燙,像極了一條大河在體內(nèi)繼續(xù)奔涌。
(作者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寫作學會散文寫作與評論委員會委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