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這個"八十萬禁軍教頭",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個武術(shù)教練。
宋徽宗的一道詔書,徹底顛覆了這個認知,這個職位的含金量,比你想象的要高。
八十萬禁軍:宋朝最大的軍事秘密
公元1041年,宋仁宗慶歷年間。
一份軍籍統(tǒng)計擺在皇帝案頭:全國軍隊總數(shù)125萬9千人,其中禁軍馬步軍82萬6千人。
禁軍占了全國軍力的三分之二。
趙匡胤當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quán)。他心里明白,要想江山穩(wěn)固,中央軍必須壓倒地方軍。
宋朝的軍制設(shè)計,用四個字概括——強干弱枝。
皇帝直接管轄的禁軍,數(shù)量遠超廂兵,廂兵是地方部隊,說白了就是二線部隊,土兵更不用提,那是民兵性質(zhì)。
這種設(shè)計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連蔣介石都沒做到這一點。蔣介石時期,桂系、川軍、滇軍、晉綏軍、馬家軍,表面上"聽調(diào)不聽宣",實際上各自為政。
宋朝不一樣,禁軍就是禁軍,直接聽皇帝的。
到了宋徽宗崇寧元年,也就是公元1102年。樞密院的軍費申請報告顯示:京東西、河?xùn)|北、開封府駐扎的禁軍馬步軍5萬人,軍費開支280萬緡錢。
就是平均每個禁軍士兵的年度軍費是56緡。在宋朝,一緡錢能買一石米,也就是125斤。一個禁軍士兵的年度軍費,相當于7000斤大米。
這個標準,比廂兵高出一倍多。
開封府內(nèi)的禁軍更是精銳中的精銳。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合稱"殿前三司"。
僅僅殿前司,就有60個指揮,每個指揮500人,總計3萬人。
這個"指揮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加強營營長,高俅就是殿前司都指揮使。
宋徽宗還專門下詔:"四輔屏翰京師,兵力不可偏重,可各以二萬人為額。"京畿地區(qū)要駐扎8萬禁軍,趙佶覺得這已經(jīng)夠少了。
此前開封府禁軍6萬2千人,京東5萬1千2百人?;实凵磉叺能婈牐群芏鄧业娜寇娏€要多。
教頭選拔:千里挑一的高手
想當禁軍教頭?
先看看選拔標準。
弓箭手分三等:八斗、九斗、一石。弩手也分三等:二石四斗、二石七斗、三石。馬射分兩等:九斗、八斗。
材力超拔者,稱為"出等"。
這些標準,放在現(xiàn)代也是專業(yè)運動員水平,一石相當于現(xiàn)在的120斤拉力。能拉一石弓的人,在古代已經(jīng)是頂尖高手。
選拔過程更嚴格,每個營(指揮)選出武功最高的一個,然后這些高手再比試,才能成為教頭。
宋神宗和宋哲宗都專門下詔:"殿前、步軍司兵各置都教頭掌隸教習(xí)之事,弩手五營、弓箭手十營、槍刀標排手五營各選一人武藝優(yōu)者奏補。"
注意這個"奏補",教頭的任命,要上報皇帝批準。
教頭不是鐵飯碗,兩年一考核,不過關(guān)直接回原部隊。
全國禁軍教頭總共多少人?
270個;都教頭30個,使臣10個;總共才310人。
按照80萬禁軍計算,平均2580個士兵才有一個教頭,這個比例,比現(xiàn)在的特種兵還稀少。
教頭還有專業(yè)分工。林沖是槍棒教頭,專門教槍法和棍法。丘岳是刀劍教頭,周昂是斧頭教頭。
每個人都是自己領(lǐng)域的頂尖高手。
史書還記載了一個細節(jié):對開封府界的保長進行集中軍訓(xùn)時,從禁軍中抽調(diào)"禁軍教頭二百七十,都教頭三十,使臣十"。
僅僅是給民兵訓(xùn)練,就要動用全國所有的教頭,可見教頭資源的珍貴。
這些教頭訓(xùn)練出來的保長,回到鄉(xiāng)里還能稱為"教頭"。地方上的"教頭"和禁軍教頭,完全是兩個概念。
宋徽宗詔書:一個昏君的清醒認識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四月。
宋徽宗趙佶下了一道詔書,這個癡迷花石綱和書畫的皇帝,在軍事訓(xùn)練上卻異常清醒。
詔書原文:"諸軍事藝生疏精熟不同,非獨見將官訓(xùn)練優(yōu)劣,實亦系教頭能否。"
翻譯過來就是:軍隊訓(xùn)練水平高低,不僅看將官,更要看教頭的能力。
樞密院收到詔書后,立即回復(fù):"請委逐路提舉訓(xùn)練官妙選精熟教頭,二年一替,若能訓(xùn)練精熟,然后推賞。"
這道詔書透露了三個信息:
第一,教頭地位重要,直接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
第二,教頭選拔要求極高,必須是"精熟"之人。
第三,教頭有升遷機會,訓(xùn)練出色可以獲得獎賞。
趙佶這個昏君,在很多事情上糊涂,在教頭問題上卻很明白,他知道軍隊戰(zhàn)斗力的根本,在于日常訓(xùn)練,訓(xùn)練的關(guān)鍵,在于教頭。
宋朝軍隊外戰(zhàn)不行,內(nèi)戰(zhàn)還湊合,這個矛盾現(xiàn)象,和教頭制度有直接關(guān)系。禁軍天天訓(xùn)練,對付內(nèi)部叛亂還行,面對遼金的騎兵沖擊,就暴露了問題。
教頭的待遇也相當不錯,史書記載:"當教時,月給錢三千,日給食,官予戎械、戰(zhàn)袍,又具銀楪、酒醪以為賞犒。"
月薪3000文,在宋朝算是高收入。一貫錢能買一石大米,也就是125斤,教頭月薪能買375斤大米。
普通禁軍士兵月薪多少?大約1000文左右,教頭的收入是普通士兵的3倍。
更重要的是,教頭有專門的戰(zhàn)袍和裝備,這些東西都是國家配發(fā),質(zhì)量上乘。
還有酒肉獎勵,在宋朝,能經(jīng)常吃肉喝酒,已經(jīng)是相當不錯的生活水平。
更重要的是,教頭名單要經(jīng)過皇帝審閱存檔,這意味著什么?皇帝認識每一個教頭。
高俅想要對付林沖,必須找到有力借口,他沒有權(quán)力直接免職或者殺掉教頭。
所以高俅設(shè)計讓林沖帶刀進入白虎堂,這才有了充分的理由。
林沖官品:從服裝看身份
林沖到底是幾品官?
答案藏在他的服裝里。
《水滸傳》對林沖的服飾有詳細描寫:"身穿一領(lǐng)單綠羅團花戰(zhàn)袍,腰系一條雙搭尾龜背銀帶,穿一對磕瓜頭朝樣皂靴。"
綠袍,在宋朝代表六品武官。
銀帶更有講究。宋朝服制規(guī)定:"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普通綠袍武官不能系銀帶。
具體條文是:"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以下升朝官、雖未升朝已賜紫緋、內(nèi)職諸軍將校,并服紅鞓金涂銀排方。雖升朝著綠者,公服上不得系銀帶。"
林沖沒有賜紫緋,卻能系銀帶,這說明什么?
皇帝特許。
教頭有特殊的著裝標志,區(qū)別于普通武官。
這個龜背銀帶,很可能就是教頭的專用標識,就像現(xiàn)在的警察有警徽,軍人有軍銜一樣。
林沖穿著這身行頭上街,開封府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禁軍教頭。
朝樣皂靴也有講究。"朝樣"意思是朝廷樣式,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穿的。
林沖在高俅面前的表現(xiàn),也證明了他的身份不簡單。他對高俅說:"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寶刀,胡亂不肯教人看。我?guī)追杩?,也不肯將出來。今日我也買了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試。"
這話說得很隨便,沒有下級對上級的拘束。
如果林沖只是個小軍官,敢在太尉面前這么說話?
高俅為什么能容忍林沖的"放肆"?因為林沖確實有這個資格。
操刀鬼曹正介紹自己師傅時說:"小人原是開封府人氏,乃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林沖的徒弟。"
注意這個"都教頭"。
都教頭和教頭的區(qū)別很大,全國只有30個都教頭,270個普通教頭。
如果林沖真是都教頭,那他就是全國前30的武術(shù)高手。按照宋朝武官品級,都教頭應(yīng)該是正六品。
《水滸傳》第八十回,高俅征討梁山時,帶了兩個副將:"一個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官帶左義衛(wèi)親軍指揮使,護駕將軍丘岳;一個是八十萬禁軍副教頭,官帶右義衛(wèi)親軍指揮使,車騎將軍周昂。"
這兩個人都有實際的軍職,丘岳是都教頭兼指揮使,周昂是副教頭兼指揮使。
林沖很可能也有類似的兼職,單純的教頭沒有實權(quán),加上其他職務(wù)就不一樣了。
這個身份,放在現(xiàn)在相當于什么?
大概是軍區(qū)級別的武術(shù)總教官,同時兼任某個特種部隊的指揮官。
難怪柴進聽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立即奉為上賓,這個招牌,在江湖上就是金字招牌。
史進到渭州經(jīng)略府打聽王進的消息,茶博士說:"這府里教頭極多,有三四個姓王的。"
地方上的教頭和禁軍教頭,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梁山好漢中,很多人稱呼林沖為"林教頭",而不是"林頭領(lǐng)"或者"林兄弟"。這個稱呼,本身就代表了尊重。
連宋江這樣的頭領(lǐng),也經(jīng)常稱林沖為"教頭"。
一個教頭的身份,能讓宋徽宗專門下詔書強調(diào)其重要性。
一個教頭的地位,能讓高俅這樣的太尉都要設(shè)計陷害,而不敢直接動手。
所謂"八十萬禁軍教頭",絕不是什么小官小職。
這是宋朝軍事體系中的關(guān)鍵崗位,是皇帝親自關(guān)注的重要職務(wù)。
林沖的月薪20貫,在宋朝屬于中等收入水平,一個縣令的年薪也就是200貫左右。林沖的年收入240貫,相當于縣令的年薪。
這個收入水平,足夠在開封買房買地,過上體面的生活。
林沖的悲劇,不在于他官小位卑,而在于他生錯了時代,遇錯了人。
如果沒有高俅陷害,林沖完全可以在開封安穩(wěn)度過一生,甚至還有機會升職,成為都教頭,進入全國前30的武術(shù)精英圈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