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腫瘤標志物篩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近日,一女士連續(xù)體檢10年無異常,卻突然被確診癌癥晚期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fā)大量討論。
該女士在新聞中特意提到,她一直很關注體檢中對“癌胚抗原定量”的驗血篩查,但這10年的體檢報告中,她的“癌胚抗原定量”檢測結果一直都在正常范圍內。
癌胚抗原 CEA,是一種存在于粘膜細胞中的糖蛋白,常常與其他項目(如甲胎蛋白 AFP、糖類抗原125 CA125、糖類抗原153 CA153、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PSA等)捆綁,組成一項宣稱“能篩查出癌癥的”體檢項目:癌癥/腫瘤標志物篩查。
“腫瘤標志物”篩查真的有用嗎?到底要怎么查才靠譜?
關于腫瘤標志物
什么是腫瘤標志物?
根據(jù)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行業(yè)標準《常用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的臨床應用和質量管理》,腫瘤標志物(tumor marker, TM)被定義為:在惡性腫瘤的發(fā)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本身所產生的或是由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異常產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
具體而言,腫瘤標志物包括蛋白質、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產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體液、細胞或組織中,可用生物化學、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法進行測定,對腫瘤的輔助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復發(fā)監(jiān)測以及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價值。
腫瘤標志物正常能排除癌癥嗎?
從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腫瘤標志物的臨床作用一般不包含“腫瘤篩查”。
事實上,每種腫瘤標志物能對應一種或幾種腫瘤,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所以當體內存在腫瘤時,所對應的腫瘤標志物就可能出現(xiàn)異常的升高,并在報告單上用↑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腫瘤標志物只是一項臨床參考指標,很多腫瘤標志物在癌癥早期的陽性率并不高,并不能全靠腫標來發(fā)現(xiàn)早期癌癥。而且臨床中很多確診的癌癥患者,腫瘤標志物可能仍然處于正常范圍。
即使是腫瘤標志物輕度升高也不能說明患癌,只能用于癌癥的輔助診斷。一些良性疾病和狀態(tài)也有可能造成腫瘤標志物升高。比如:
月經期、盆腔炎癥、妊娠可能造成CA125增高
膽道梗阻、胃炎、炎性腸病、吸煙可能造成CEA增高
胰腺炎、膽道疾病、肝硬化患者CA19-9可以升高
脂肪肝可能會導致鐵蛋白升高
血液標本如果抽取后未及時送檢,出現(xiàn)標本溶血,還會引起NSE的異常升高
所以很難單憑某項腫標升高就診斷是否患有癌癥,更不能確定是哪一種癌癥,還需要進一步檢查。
國家衛(wèi)健委明確不推薦
2024年6月21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發(fā)布《食管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兩套方案,目前全國正深入推進癌癥早篩工作。文件明確:不推薦將生物標志物檢測用于食管癌、胃癌、肺癌等癌癥的篩查。
從方案具體內容來看,不僅公布了最新流行病學研究數(shù)據(jù),還明確規(guī)定了針對食管癌、胃癌早篩對象、篩查項目及篩查周期等。其中,明確列出了兩個癌種的不推薦篩查方法:
對于食管癌早篩,不推薦使用傳統(tǒng)球囊拉網細胞學檢查、生物標志物檢測、上消化道鋇餐造影、PET等檢查項目;
對于胃癌,則不建議將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 )檢測、血清胃泌素 -17( gastrin-17,G-17)檢測或血清胃癌相關抗原MG7等檢測單獨用于胃癌篩查。
此外,治療方案也不推薦使用以下方法進行胃癌篩查:其他生物標志物檢測、上消化道鋇餐造影、 PET檢查等。
今年4月,中國抗癌協(xié)會(CACA)根據(jù)《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編寫的《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中也同樣強調:健康人沒有癌癥家族史、吸煙等危險因素,不需要頻繁查腫瘤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篩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yī)院任勝祥教授介紹,之所以有這樣的爭議,是因為目前的標志物,基本都容易出現(xiàn)假陽性、假陰性的情況。這些假陽性、假陰性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由于腫瘤本身的特點,一方面也與當前的檢測手段有關。
很多腫瘤在早期階段,不會分泌或極少分泌相應的標志物分子,而目前的檢測方法都有一個“檢測閾值”,含量太微小,便無法檢出。且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檢測設備,閾值也不同?!斑@就是會出現(xiàn)‘體檢好好的,一查是癌癥晚期’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腫瘤醫(yī)院院長,宋啟斌教授表示“對于腫瘤標志物檢查,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不能“神化”某一個單獨的指標。單一指標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限,但不代表這個指標就完全沒有意義。目前,不少研究表明,聯(lián)用多個腫瘤標志物,可以顯著提高檢查的有效性。
除了與其他生物標志物聯(lián)用,與其他檢查方式聯(lián)合,也是提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重要方法。包括AFP、CA125在內的不少標志物,當它們與超聲聯(lián)合分析時,才具有篩查或診斷價值。
回看開頭提到的衛(wèi)健委文件中的表述,任勝祥教授分析道,衛(wèi)健委不推薦的,是在無明確腫瘤相關癥狀、體征以及已知高危因素的群體中,無差別地將腫瘤標志物列入年度體檢套餐,而并非全盤否定腫瘤標志物。
換句話說,并非全盤否定腫瘤標志物,而是強調“目標人群”和“臨床場景”。
“對于高危人群,定期的腫瘤標志物檢查是有益的,這時候的健康體檢其實就等于初步篩查?!比蝿傧楸硎荆暗珜τ谄胀ㄈ?,體檢時查腫瘤標志物,實在沒有必要?!?/p>
此外,宋啟斌還強調,無論是什么人群,對于腫瘤標志物檢查結果的解讀,也需要謹慎客觀。
“不少人看到檢查結果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過分焦慮、甚至去做一些有創(chuàng)傷性的補充檢查,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看待這些檢查結果。作為醫(yī)生,我們的建議是,任何檢查結果都不要自行猜測其意義,還是要交由專業(yè)的醫(yī)生來解讀。”
來 源 / 華醫(yī)網綜合整理自檢驗醫(yī)學網、國家衛(wèi)健委、丁香園、丁香醫(yī)生、中國醫(yī)學論壇報、梅斯腫瘤新前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