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是國務院確定的治淮19項骨干工程之一,是國家“十五”計劃重點項目,對流域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起著關鍵作用。8月28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隨同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瀾”采訪團,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對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區(qū)居民遷入安置點進行探訪,感受淮河安瀾下居民生活的嶄新面貌。
據(jù)介紹,在古代,淮河流域水災頻發(fā),其中霍邱縣淮河行蓄洪區(qū)面積占全省沿淮行蓄洪區(qū)的三分之一,總蓄洪量占全省沿淮蓄洪區(qū)的三分之二。新中國成立以來,蓄洪區(qū)奉命共行蓄洪26次,為保障淮河下游堤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巨大奉獻。行蓄洪區(qū)群眾長期過著“水來搬家、水退修房”顛沛流離的生活。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于2001年12月動工,歷時五年多,于2007年6月主體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投入運行。
圖為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
圖為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涉及河南固始和安徽霍邱、潁上、阜南四縣,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壩8.54千米、南副壩8.41千米、北副壩60.56千米,主壩由南向北布置有2000噸級復線船閘、500噸級一線船閘、12孔深孔閘、49孔淺孔閘、14孔姜唐湖進洪閘等五座大型建筑物。
據(jù)了解,作為淮河中游最大的防洪控制性工程,其防洪戰(zhàn)略意義,相當于長江三峽和黃河小浪底,不僅是守護淮河安瀾的“防洪屏障”,更集供水、航運、生態(tài)保護等多重效益于一體,發(fā)揮著綜合性的關鍵作用。
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為徹底解決行蓄洪區(qū)群眾住房安全,霍邱縣委縣政府不等不靠,主動作為,決定采用直接建房外遷、新建保莊圩就地保護、新建保莊圩遷入安置三種方式,讓住在低洼地勢的群眾,再也不用受水患之苦。
圖為霍邱縣淮河行蓄洪區(qū)居民安置點
圖為安置點旁的霍邱縣城西湖鄉(xiāng)中心學校
8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大皖新聞記者來到位于霍邱縣淮河行蓄洪區(qū)居民安置點,現(xiàn)場呈現(xiàn)一派整潔有序的新貌。安置點柏油路平整寬闊,路兩邊整齊地矗立著路燈,居民新家傳來裝修的轟鳴聲,一旁的霍邱縣城西湖鄉(xiāng)中心學校教學樓寬敞明亮,處處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從巍然屹立在淮河岸畔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到井然有序的淮河行蓄洪區(qū)安置點,從昔日“水來即遷”的顛沛流離,到如今安居樂業(yè)。這一切,正是“淮河安瀾”最生動的寫照,見證了淮河治理為百姓帶來的美好生活。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實習生 馮新竹
(安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