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當上韓國總統(tǒng)的那天,不少韓國人真心覺得,國家也許能迎來一股新風。草根出身的背景、競選中那些堅定的承諾,讓他在2025年6月走進青瓦臺時,支持率沖到65%。
那時的他站在聚光燈下,意氣風發(fā)。然而現在,一年過去還不到,局勢迅速逆轉。
他面對的,不僅是來自國內猛烈的政治攻勢,還有朝鮮傳來的公開警告。更糟的是,這兩股壓力幾乎同時爆發(fā),而造成今天局面的許多關鍵步驟,都是他自己走出來的。
真正讓局勢惡化的一擊,發(fā)生在近日的美國訪問,在與特朗普會談時,他當著媒體的面把朝鮮稱為“又窮又橫的鄰居”,并且強調要推動“徹底的朝鮮無核化”。
韓國高官在公開場合這樣說話,不是第一次了,這樣的話注定會點燃情緒。果然,沒過一天,朝鮮的態(tài)度來了個急轉直下。
8月27日,朝中社直接發(fā)出一篇措辭極為尖銳的評論,不僅罵他患上了“無核化妄想癥”,還強調朝鮮不會在任何情況下放棄核武器。
如今的半島局勢本就處在敏感點,任何一方的過激言語都可能迅速放大成安全危機。李在明此舉,等于是在一塊已經干裂的木板上又錘了一下,裂縫自然沿著原有的紋路迅速加深。
有人會說,這只是嘴上沖了一句,不能說明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這場訪問并不僅僅是一次失誤,更關鍵的是他在外交談判中的全盤退讓。
據韓國媒體披露,特朗普在與李在明的閉門會談中,提出了幾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條件。第一,把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的適用范圍從朝鮮半島擴大到整個印太地區(qū),這其實是在為韓國卷入臺海局勢埋伏筆。
第二,把軍費開支的占GDP比例從2.3%提升到5%,按韓國的經濟規(guī)模算,每年要多出大約400億美元的開支。
第三,簽署高達3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協(xié)議,這個金額幾乎相當于韓國80%的年度預算。
最后,還要追加采購103架波音客機的訂單,這意味著要給美國送錢。
按常理,這樣的要求會讓任何一位韓國總統(tǒng)寸步難行,但李在明全部同意了。
韓國不少媒體諷刺道,這趟訪問是美國寫劇本、韓國掏錢演戲。
如果說李在明對美國的退讓讓人失望,那么對日本態(tài)度的逆轉,更是讓不少支持者感到背叛。當年競選時,李在明對樸槿惠簽署的《慰安婦協(xié)議》怒斥為國恥,并承諾上臺后要追責日本政府。
然而執(zhí)政一年后,他卻開始說歷史問題需要“包容”,不僅承諾維持這份協(xié)議,還對日本釋放出友好信號。
要知道,這份協(xié)議的核心,就是用10億日元的所謂“治愈金”代替法律賠償,而日本至今沒有就慰安婦歷史正式道歉。這樣轉變,讓那些曾支持他的市民集體憤怒,指責他在歷史問題上開了倒車。
更嚴重的威脅來自國內,就在他結束美國訪問的前一天,韓國前執(zhí)政黨國民力量黨新選出黨首張東赫。
這個名字過去在韓國政壇雖然算不上知名,但他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反對現政府、要全面推翻李在明政權。在會議的發(fā)言中,張東赫毫不掩飾自己的目標,稱“我將全力以赴,推翻李在明政權。”
這種直接的宣戰(zhàn)在韓國并不少見,畢竟這里的總統(tǒng)從上任第一天起就要面對政敵的虎視眈眈。但李在明的麻煩在于,反對派的攻勢此時集中在他在外交上表現最糟糕的地方,無疑是火上澆油。
對張東赫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動員時機。
更棘手的是,李在明在執(zhí)政黨的內部也不穩(wěn)固,共同民主黨黨首鄭清來在很多政策上同他分歧明顯,甚至被稱作“影子總統(tǒng)”。李在明自己都承認,總統(tǒng)和執(zhí)政黨領袖在立場上存在差異。
他推出的內政改革計劃,本意是削弱韓國長期存在的“帝王總統(tǒng)”體制,比如將總統(tǒng)任期改為四年可連任,并強化國會和總理對總統(tǒng)的監(jiān)督,這些內容看上去對韓國非常有利。
但在現實中,他既缺乏政治盟友,又被反對派盯著找茬,大膽的改革在這種環(huán)境里沒法落地,反而成了攻擊他的新理由。
并且,李在明還推動了“收回戰(zhàn)時指揮權”的計劃。理論上,這能讓韓國在軍事上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但此次赴美訪問,李在明幾乎對美國全盤退讓,讓外界很容易懷疑這是不是一句空話。
如今距離他上臺僅過了兩個多月,他的支持率雖然暫時還有五成出頭,但已經從巔峰的65%滑到56%。
而真正讓人警覺的是調查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他應該和前總統(tǒng)尹錫悅一起被清算。
回顧過往,不難發(fā)現,李在明的危機并不是突然襲來,而是一個累積過程。上臺之后,他在外交上連續(xù)做出讓步,削弱了國家在關鍵領域的主導權。
對美國,他換來了暫時的笑臉,卻付出了高昂的經濟代價。對日本,他放棄了在爭議問題上堅持立場,讓原本的支持者失望。對朝鮮,他試圖用強硬話語彰顯立場,結果反而招來更直接的威脅。
與此同時,在國內他沒能建立起穩(wěn)固的政治同盟,反對派、甚至執(zhí)政黨內部人士都對他心存不滿。
韓國的總統(tǒng)職位向來是高危職業(yè),過去的例子屢屢證明,當民意和權力的天平一起傾斜時,總統(tǒng)很難有體面的退場方式。
從樸槿惠到李明博,從盧武鉉到文在寅,沒有誰能在離開青瓦臺時完全不受追究。
這是制度的特點,也是一種政治文化。因此,在當前的環(huán)境里,李在明如果不能迅速調整方向、穩(wěn)住局勢,不幸的劇本很可能再次上演。
對于李在明來說,現在最大的挑戰(zhàn)不是如何應對朝鮮的導彈,也不是對付張東赫的政治攻勢,而是如何在民眾支持基礎還沒被徹底摧毀之前重建信任。
如果繼續(xù)在外交上失分,在歷史問題上搖擺,在內政上缺乏行動力,那么無論國際風向如何變化,國內的反對聲都可能最終把他送下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