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一枚型號為“巴勒斯坦-2”的高超音速導彈精準命中目標,引發(fā)劇烈爆炸,機場一度全面停擺。與此同時,紐約聯合國總部,安理會正在就加沙人道危機表決議案,14票贊成,唯獨美國一票反對。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場景,卻在同一時間段內串聯起了全球輿論的聚焦點。
導彈落下的一刻,本-古里安機場瞬間陷入混亂,航班緊急停飛,旅客四散奔逃。這不僅是一次突如其來的襲擊,更是胡塞武裝對以色列長久以來軍事挑釁的一次“反擊式宣言”。
這場襲擊的背景并不復雜。就在幾天前,以色列對也門首都薩那進行了密集空襲,目標直指胡塞武裝的軍事設施,造成包括平民在內近百人傷亡。
胡塞武裝并未沉默。他們公開表示,以色列的行為“已經突破底線”,誓言將以“攜帶多彈頭的高超音速導彈”對以色列進行回擊。言出必行,導彈便從也門劃破千里長空,直撲以色列核心樞紐。
這枚“巴勒斯坦-2”導彈被認為擁有超過音速16倍的飛行速度,射程最遠可達2150公里,具備極強的突防能力。以色列的“鐵穹”防空系統(tǒng)雖迅速啟動,卻未能成功攔截。最終,導彈精準擊中機場附近區(qū)域,造成至少8人受傷,機場設施嚴重受損,國際航班被迫中斷。
這場襲擊不僅震驚以色列,更震撼了國際社會。就在襲擊發(fā)生的幾個小時內,聯合國安理會正在進行一場關鍵投票。這份由14個成員國共同支持的聯合聲明,要求以色列立即解除對加沙的人道封鎖,呼吁永久?;?,并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
令人震驚的是,美國是15個安理會成員國中唯一沒有簽字的國家。它不僅沒有參與聯署,甚至投下了否決票,使得這份原本具備壓倒性支持的聲明在最后一刻功虧一簣。國際社會的失望情緒迅速爆發(fā)。
中國代表在會后明確表示“深感遺憾”,并指出這是一份應對人道危機的基本共識,而不是復雜的政治問題。聲明措辭直白,將加沙的饑荒形容為“人為制造”,并認定“將饑餓作為戰(zhàn)爭手段”已觸碰國際人道法紅線。
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常任理事國紛紛簽署聲明,而美國的孤立立場則引起了廣泛質疑。德國國內更是掀起了暫停對以軍售的呼聲,左翼黨派表示將推進全面武器禁運。許多國家的態(tài)度已經從“譴責”走向實際行動。
以色列的回應則更為強硬。在胡塞導彈襲擊發(fā)生后的第二天,8月28日,以色列無人機再次出現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上空,并對南部基斯沃鎮(zhèn)發(fā)動空襲,造成至少6名敘軍人員死亡。敘利亞方面憤怒回應,指責以色列“赤裸裸的侵略行為”,并呼吁聯合國采取強制手段遏制以方行動。
敘利亞局勢持續(xù)緊張。在這次空襲之前的兩天,即8月26日,以色列軍隊就已越境推進至大馬士革農村省拜特金地區(qū),出動11輛軍車、約60名士兵,并控制了赫爾蒙山的一個據點。行動之突然、規(guī)模之大,讓外界難以想象這僅僅是一次“例行打擊”。
更令人意外的是,8月27日晚,以色列更進一步,派出特種部隊進行空降突襲,目標是一個廢棄的防空基地。這支部隊在基地內搜查長達兩個小時后安全撤離。這是自去年敘利亞政局突變以來,以色列首次實施記錄在案的地面空降行動。
總部設在英國的“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指出,這一系列行動標志著以色列在敘利亞的介入力度顯著升級。從空襲到地面突襲,以軍的軍事行為呈現出“由遠及近、由打擊到占領”的趨勢,其背后顯然不僅僅是戰(zhàn)術選擇,更是戰(zhàn)略格局的調整。
這一切的轉折點,正是敘利亞政局在去年12月出現重大變動。以色列以“防止前政權軍備流入敵對勢力手中”為由,先后對敘境內目標發(fā)動了數百次空襲,并試圖通過軍事占領,在敘南部劃出一片“非軍事區(qū)”。
以色列的算盤不難理解——在鄰國境內制造緩沖地帶,借此確保自身安全。但這一行動卻激起了胡塞武裝的極端反彈,令中東局勢更加復雜化,三條戰(zhàn)線——加沙、敘利亞、也門——同時燃起戰(zhàn)火。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政治支持但軍事沉默”的姿態(tài)。當胡塞導彈飛向以色列,美國并未第一時間介入。當以色列對敘利亞發(fā)起突襲,美國也未出面制止。但在安理會上,美國卻又堅定地站在以色列一邊,哪怕全世界都指責以色列“制造饑荒”,美國也不愿松口。
這種“只支持不介入”的策略,或許是美國自身戰(zhàn)略收縮的體現。畢竟此前美軍在與胡塞武裝的多次交火中已嘗過苦頭,最終不得不選擇?;稹6F在,再次面對胡塞發(fā)射高超音速導彈,美國寧可閉口不言,也不愿再次涉入泥潭。
德、法、英等傳統(tǒng)盟友的態(tài)度則開始出現松動。過去堅定支持以色列的德國,如今也暫停了部分對以軍售。英國和法國在安理會聯署聲明,直接將加沙饑荒指為“人為制造”,毫不留情。美國此番“獨自唱反調”,在西方陣營中顯得格外孤立。
國際社會的憤怒情緒正在累積。從非洲的塞拉利昂到亞洲的巴基斯坦,從歐洲的斯洛文尼亞到拉丁美洲的圭亞那,14個國家在安理會的態(tài)度空前一致。聲明不僅呼吁?;穑笠陨小傲⒓唇獬说牢镔Y限制”,這一措辭已經從政治對話走向法律指控的邊緣。
面對這一切,以色列依舊態(tài)度強硬,不僅無視聯合國的警告,還擴大了在敘的軍事行動范圍。更有甚者,媒體披露,以色列已對敘南部的庫奈特拉省、德拉省和蘇韋達省實施“實質性軍事控制”,試圖將這些區(qū)域“永久非軍事化”。
敘利亞新政權面對這一局面幾乎束手無策。政局動蕩、軍力不足、國際支持有限,使得他們難以對以色列的頻繁打擊作出有效反擊。俄羅斯在敘的影響力也因戰(zhàn)事拖累而逐漸減弱,無法提供實質性支援。
可以說,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動作,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邊界,正在試圖以武力重塑地緣格局。加沙的民眾依舊處于饑荒與轟炸的雙重威脅中,敘利亞的領土正被逐步蠶食,也門的導彈則在不斷提醒以色列:你并非絕對安全。
這場多線沖突的背后,隱藏的是更深層次的國際秩序博弈。美國的“選邊站”,中國、俄羅斯等國的調解努力,歐洲國家的政策轉向,都指向一個正在劇烈變動的中東格局。過去的“鐵三角”聯盟正在瓦解,而新的平衡點尚未形成。
一個世紀前的劇本似乎再次上演,只是這一次,角色變了,道具升級了,代價也更高了。當導彈劃破夜空、聲明在聯合國大廳回響,每一次爆炸、每一條投票,都是歷史在向未來發(fā)出警告。中東的火藥味,已不再是局部問題,而是全球穩(wěn)定的風向標。未來如何演變,仍未可知。
信息來源:
[1]也門胡塞武裝:使用高超音速導彈襲擊以色列機場 中國新聞網
[2]胡塞武裝:將用多彈頭導彈打擊以色列,以回應薩那遭到轟炸 環(huán)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