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軍閥馬步芳將一顆用酒精浸泡的頭顱送往國民政府邀功。此后近八十年,這顆頭顱不知所蹤,直到2015年,才終于被親人找到。
頭顱的主人叫董振堂。1895年,董振堂出生于河北省新河縣一個貧苦農家。22歲那年,他考入保定軍官學校。天資聰穎的他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常人需五年修完的課程。
畢業(yè)后,他加入馮玉祥部隊。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董振堂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北伐戰(zhàn)爭中屢建戰(zhàn)功,迅速升為師長。
可惜好景不長。
1927年,國民D發(fā)動“四一二”事變,大肆殘害我黨人士,隨后又將矛頭指向各路軍閥。
馮玉祥兵敗后,其部隊被蔣介石收編,董振堂所在的第二十六路軍也在其中。
之后,二十六路軍被迫參與對紅軍的第三次“圍剿”,結果失敗。蔣介石撤走其他部隊,卻唯獨將他們留在寧都這座孤城駐守。
這支部隊多數(shù)是北方人,不適應南方氣候,許多士兵染上重病。而蔣介石卻因先前“圍剿”不力,對二十六路軍懷恨在心,故意拖延藥物補給,導致數(shù)千士兵病逝。軍隊內部對蔣介石的不滿日益加劇。
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二十六路軍主動請纓抗日,卻遭蔣介石強行壓制,甚至還派兵監(jiān)視阻撓。
終于,全軍1.7萬名官兵憤而起義,撕毀國民D黨旗、摘掉帽徽,毅然加入紅軍,整編為紅五軍團。
蔣介石對此勃然大怒,尤其對董振堂恨之入骨。
1937年初,中央為打通寧夏—甘肅通道,爭取與蘇聯(lián)聯(lián)絡,決定攻占甘肅省高臺縣。董振堂率3000余人,在平均每槍僅13發(fā)
子’彈的極端劣勢下,仍頑強擊潰馬步芳守軍,成功拿下高臺。
他還收編了300多名民團士兵,壯大“抗日義勇軍”。
但馬步芳不肯罷休,勾結國民政府,調動2.5萬兵力瘋狂反撲,將高臺縣重重包圍。
董振堂一面部署關口防御,重點把守東、西兩處制高點;一面動員全城鐵匠晝夜趕制大刀長矛,以彌補武器短缺。
1月5日起,馬家軍發(fā)起強攻,尤其猛轟兩個高地,卻屢遭擊退,傷亡慘重。
久攻不下,馬步芳部隊使出毒計:他們在高地下方堆滿干草木柴,點火焚燒,再以重炮猛轟。最終,我軍兩處制高點相繼失守。
形勢危急,董振堂決定突圍,并已選定路線。然而就在這時,他收到軍政委黃超的急信,嚴令“堅守高臺”。
董振堂選擇服從命令,動員將士浴血奮戰(zhàn),誓與高臺共存亡。
1月20日,馬家軍發(fā)起總攻。董振堂率部死戰(zhàn)到底。不料先前收編的民團中有人叛變,偷偷打開城門,敵軍一擁而入。
紅五軍團彈盡糧絕,寡不敵眾,最終全軍覆沒。
生命最后一刻,董振堂仍虛弱地催促戰(zhàn)友:“你們快走!別管我!我不行了,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那年,他年僅42歲。
殘忍的馬步芳部下割下他的頭顱,懸掛于城頭示眾。更令人發(fā)指的是,馬步芳將頭顱用酒精浸泡后,送至南京向蔣介石請功。此后,董振堂的頭顱下落不明。
家人苦苦尋找近八十年未果。
1983年,董振堂的妻子去世。兒子只能赴高臺縣捧回一抔黃土,與母親合葬,象征父子團聚。
直到2015年,董振堂的次子董用威已是91歲高齡,才得知父親頭顱埋于西寧市中山醫(yī)院附近。老人拄拐趕至現(xiàn)場,淚流滿面:“父親,我終于找到您了……”
英雄終得歸處,可慰英靈。
葉劍英元帥曾為董振堂賦詩:
“英雄戰(zhàn)死錯路上,令我深懷董振堂。
袁鶴沙曾經世換,高臺為你著榮光!”
歷史,終究沒有忘記英雄。
78年的尋找,78年的守望。從高臺城頭那縷不屈的英魂,到兒子手中那抔沉重的黃土,再到最終跨越世紀的魂歸之處——這是一場關于忠誠、犧牲與銘記的漫長旅程。
董振堂將軍和紅五軍團的血沒有白流。他們用生命守護的理想,在今天照耀著中國的每一寸土地。
正如那句話:“高臺巍巍,見證男兒錚錚鐵骨;歲月流轉,不滅英雄赫赫功勛。”
他們?yōu)槲覀兤幢M了最后一顆子’彈,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
致敬董振堂!致敬所有為新中國的黎明而永遠長眠的英雄!
幸得文史相依伴,從此阡陌多豁達
愿同頻的人,都能在這里相聚,感謝您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