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天津,天空湛藍,海河兩岸燈火輝煌。來自上合組織的各國領導人會在此齊聚一堂,會場內外警衛(wèi)森嚴,氣氛莊重。這場峰會不僅是一次合作的契機,更被外界視為中國在亞歐大陸發(fā)力的重要信號。
就在這場峰會閉幕后短短兩天,93閱兵將在北京隆重舉行,26位國家元首應邀觀禮,其中包括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奇怪的是,原本就在天津參會的印度總理莫迪和土耳其總統(tǒng)埃爾多安卻悄然離開,沒有出現(xiàn)在長安街的觀禮臺上。
他們明明已經踏入中國,距離北京不過一小時車程,卻臨門一腳選擇離開,難道真的是臨時有事?還是說背后另有隱情?印度和土耳其到底在擔心什么?他們的缺席是不是在傳遞什么信號?
埃爾多安 莫迪
中國人講究來都來了,哪怕只是湊個熱鬧,也得把全場看完。尤其像這次93閱兵,是全面展示中國國力與民族精神的大場面,很多國家領導人巴不得多停幾天。
可莫迪和埃爾多安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在上合峰會結束后的第一時間就離開了,仿佛北京是個不可觸碰的禁區(qū)。
這一幕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他們在二戰(zhàn)中的歷史角色。印度當時還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之下,獨立運動領袖錢德拉·鮑斯甚至與日本合作,試圖借助軸心國推翻殖民者。
錢德拉·鮑斯
而土耳其雖在戰(zhàn)爭后期加入了同盟國,但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與納粹德國關系密切。這段歷史至今仍是兩國外交中的敏感地帶。出現(xiàn)在一個紀念反法西斯勝利的場合,對他們而言或許不僅僅是出席,更是一種尷尬的“站隊”。
問題還不止于此。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國,埃爾多安這幾年雖然頻繁與西方摩擦不斷,但并沒有徹底決裂的打算。在西方國家領導人集體缺席的背景下,他若獨自到北京觀禮,勢必會被西方輿論解讀為“倒向中國”,這不是他目前所能承受的外交壓力。
印度的情況又不一樣。莫迪正在玩一場高難度的平衡術,一邊加深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的“四方安全對話”,一邊又不想與中國徹底鬧翻。
就在不久前,美國剛剛把對印度的關稅提到了50%,還在白宮會議上公開羞辱印度經濟是“死亡經濟”??杉幢闳绱耍线€是寧愿忍氣吞聲,也不敢公開挑戰(zhàn)美國的態(tài)度。從天津到北京不過幾十分鐘高鐵,為什么他們就是不愿意踏出這一步?
其實早在莫迪赴華之前,他特意先繞道訪問了日本。這不是簡單的行程安排,而是向日本釋放信號,表明印度不會在中日之間偏向中國。而93閱兵中反映的歷史敘事,恰恰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強烈批判,莫迪若出席,無疑是對日本的“打臉”,這會影響印度在日本的投資與合作。
土耳其方面,情況也差不多。近年來,日本對土耳其的投資逐年上升,在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都有大量合作項目。
據(jù)不少外媒報道,日本甚至為此次游說土耳其與印度不參加閱兵,專門撥款560多億日元作為“公關經費”。這種“背后使力”的操作,在國際外交場上并不少見,也正說明了93閱兵在國際上的分量。
除了外部壓力,兩國領導人還要考慮國內政治的反應。莫迪若出現(xiàn)在北京的觀禮臺上,勢必會被印度反對派抓住不放,指責他對中國“低頭”。印度內部對中國的警惕從來沒有降低,尤其在邊境問題上,輿論一直都不友好。
而埃爾多安在國內也面臨著民族主義高漲的局勢,與中國過于親近可能會引發(fā)右翼力量的不滿。這就是國際政治的微妙之處——有時候你在國際舞臺上的每一次亮相,都是對本國人民的一次“匯報表演”。你不是在對外講話,而是在向國內傳遞立場。
更讓人玩味的是,印度和土耳其并沒有徹底拒絕中國的邀請。他們參加了上合峰會,這說明在安全合作和地區(qū)發(fā)展方面,他們并不排斥與中國合作。但對于帶有鮮明歷史與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93閱兵,他們就顯得格外謹慎。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反映出當前國際格局中,各國“選邊站隊”的壓力正在加劇。西方陣營以G7為代表,強調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統(tǒng)一,而中國主張的多邊主義、文明共存、發(fā)展優(yōu)先,正在逐步打破這種傳統(tǒng)界限。
93閱兵的嘉賓陣容也很說明問題,大多數(shù)出席領導人都來自“一帶一路”國家、上合組織成員以及具有戰(zhàn)略自主意愿的國家。
而印度與土耳其,恰恰是處于“中間地帶”的國家。他們既不想得罪美國,也不愿放棄在東方世界的存在感。于是就采用一種“選擇性參與”的方式——上合峰會我參加,閱兵我就不來了。
這并不是簡單的回避,而是一種策略。他們在不同議題上采取不同立場,在不同場合選擇不同動作,就是為了能最大限度地爭取自身利益。不完全靠攏哪一方,但也不徹底放棄任何機會。
而中國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上合峰會著重安全與經濟,是印度和土耳其愿意參與的;而93閱兵則更具象征意義,是對抗法西斯勝利80周年的紀念,自然會引發(fā)更多政治解讀。他們不來,不等于不合作,只是想把分寸拿捏得更準一點。
不過從中國角度看,誰來不來,并不會改變中國紀念歷史、堅定立場的決心。93閱兵照樣隆重舉行,展示的不是軍力,而是國家意志;表達的也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對和平未來的堅定承諾。
這場外交博弈中,日本的“背后操作”也很值得關注。從出資游說,到提供“公關費用”,再到在國際場合暗中施壓,日本不遺余力地阻止各國加入中國主導的紀念活動。這不僅僅是為了面子,更是擔心中國主導的歷史敘事成為國際共識,從而削弱日本在二戰(zhàn)歷史問題上的話語權。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在這場風波中雖然沒有正面參與,但態(tài)度卻十分明顯。特朗普一邊羞辱印度經濟,一邊又對中國的閱兵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還通過財政部長等人不斷向印度施壓。印度如果敢公開與中國靠近,美國絕不會坐視不管。
在多方壓力下,莫迪和埃爾多安的“閃離”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們不是不想來,而是不敢來;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立場。這既是對國內輿論的妥協(xié),也是對國際格局的權衡??蓡栴}是,左右逢源真的能長期奏效嗎?
在國際政治的風云變幻中,誰都想做那個“不選邊”的聰明人,但現(xiàn)實往往不會給你太多時間去猶豫。一旦錯過關鍵時刻,可能就永遠失去了話語權。
簡而言之,莫迪和埃爾多安這次沒來,雖然理由充分,考量復雜,但也暴露了他們在大國博弈中的尷尬處境。他們既想要中國的市場與合作,也想維持與西方的關系。可現(xiàn)實是,兩邊都不可能對他們永遠寬容。
中國不會因為他們的缺席而失望,也不會因此放棄合作的可能。真正的伙伴關系,是在關鍵時刻能站出來,而不是在重要時刻選擇退場。你可以選擇不來,但歷史在前行,隊伍不會等你。
信息來源:
【1】姚遠梅:訪華前先訪日,莫迪的“小心思”需要注意一下 2025-08-29 08:33·觀察者網
【2】“史上最大”上合組織峰會有何看點? 2025-08-28 21:26·長江新聞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