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周說
我小時候生活在爸爸的單位大院,整個小區(qū)里,大人們都是同事、熟人,孩子們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伙伴。
這給了我很多和同齡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間。
每到傍晚,剛吃過晚飯,小伙伴們就到樓下喊我的名字,我一邊答應著,一邊飛快地跑下樓去?,F(xiàn)在想來,那真的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沒有大人在旁邊守著,我們每次都能玩得特別痛快,而且游戲的點子也從來沒有枯竭過,有跳皮筋、抓石子、“打死救活”這樣的傳統(tǒng)游戲,還有很多自編劇本的玩法,比如,仙女大戰(zhàn)老妖,等等。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還把過家家玩出了新高度,不僅創(chuàng)造出流通貨幣,還有各種職業(yè)身份,雖然沒有明確地約定規(guī)則,但這個想象出來的世界運行得井井有條。那時候,我和我的伙伴們不過7、8歲。
相比之下,現(xiàn)在的孩子們確實少了很多這樣自由玩耍的樂趣。
一方面是環(huán)境不允許,車多人雜的,誰也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在外面瞎跑,另一方面,在多數(shù)成年人眼里,小孩子愛玩的這些游戲都是“不務正業(yè)”。
也不是不能玩,但要玩得有價值,比如,通過玩游戲能比別的小孩多學了幾道數(shù)學題,或是多會了幾個英語表達,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傻玩傻樂。
還有些父母是壓根就不讓孩子玩的。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還沒上幼兒園,她就開始為他安排各種各樣的班了。
當其他同齡的小孩還在公園草地上打滾時,她家孩子已經(jīng)開始在教室里學習ABC和各種數(shù)字概念了。
她的想法其實很多父母也都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孩子不是天才,那就笨鳥先飛,別人玩的時候,我們在學,等別人開始學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領先了?!?/p>
事實果真如此嗎?
動物行為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越是聰明的物種,其幼崽越會頻繁地相互打鬧、玩追逐游戲。
因為玩游戲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的東西,促進大腦皮質(zhì)和海馬體神經(jīng)元的生長。
這是大腦中負責高級學習能力、記憶力和語言邏輯等復雜功能的區(qū)域。
在孩子玩游戲時,這些部分的腦區(qū)也會被激活。再直白點說就是,玩真的會讓大腦變聰明。
說到這里,我很慶幸自己有一個能充分自由玩耍的童年,可以為我多儲蓄一點智商。
兒童心理學家、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另一位巨人的皮亞杰也曾說,“兒童的工作就是玩?!?/p>
這里說的玩,是孩子本能和自發(fā)的活動。既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大人引導和安排的玩,也不是提前設定好一個目標,然后只是把游戲當作誘餌吸引孩子興趣的玩法。
孩子天生就會玩。即便是只能躺在嬰兒床上的小嬰兒,也會本能地把自己的小手小腳當作玩具來啃咬著玩。
再長大一些的孩子會熱衷于過家家,把他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或是觀察到的生活經(jīng)驗呈現(xiàn)在游戲里。
只有經(jīng)歷過重大創(chuàng)傷、情況很嚴重的孩子,才會失去玩的本能。
當然,游戲的好處遠遠不止刺激大腦神經(jīng)元發(fā)育、提高智商那么簡單。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安東尼·佩列格里尼教授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自由玩耍特別是孩子之間自由打鬧的游戲,會從整體上提高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表現(xiàn),包括考試分數(shù)和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
在幼年時期缺乏和同齡人玩耍經(jīng)驗的孩子,在進入學校后也很容易出現(xiàn)社交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沒有在游戲中試錯和演練的機會,也不懂得在人際交往中把握進退的分寸。
所以,讓孩子自由地游戲,遠比我們想象中重要得多。
有一次,我在公園里看見兩個孩子在花壇邊玩,他們的媽媽就在不遠處坐著聊天,只是偶爾瞥一眼這邊,看看孩子是否安全。
他們的游戲看起來很簡單,就是從花壇臺階的這邊跳到另一邊。
大一點的那個孩子顯然已經(jīng)掌握了這個技能,熟練地來回跳躍,臉上寫著自信和得意。
看上去小一點的孩子還有些膽怯,他小步挪到邊緣,試探了幾次都沒敢起跳。后來,他干脆退到一邊,專注地觀察他的伙伴是如何做的。
又過了一會兒,他走過來,站在邊緣,學著那個孩子的樣子,試著原地跳了幾跳。再過了一會兒,他突然抬起頭,對著媽媽的方向喊了幾聲。
他媽媽應聲走了過來,他要求媽媽站在旁邊看著他跳,媽媽剛想要牽他的手,就被他迅速掙脫了,于是,媽媽很配合地只是站在旁邊,靜靜看著他跳。
這時,小男孩一只腳往后退了一步,一個助跑,真的跳了過去。他開心地在原地蹦了起來,那種雀躍的神情,是“我做到了”的興奮和自豪,他媽媽也很高興地跟他擊掌慶祝。
這一刻我心里暖暖的,同時也忍不住贊嘆,這真是一位很棒的媽媽。
當孩子在游戲時,她淡定地給予了他自由和空間,孩子需要她時,她又第一時間來到孩子身邊,以孩子想要的方式,給予他陪伴和鼓勵。
她沒有以“危險、不可以”來阻止孩子的探索,她相信自己能夠保護好孩子,也相信孩子有對危險的基本感知。
于是,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游戲里,孩子有機會完成了一個從遇到挑戰(zhàn)、尋找解決方案,到觀察學習、嘗試挑戰(zhàn),再到尋找心理支持、克服恐懼,最后成功達成的過程。
孩子不僅從游戲里收獲了實實在在的自信,他在這一刻面對困難時的處理方法,也是他重要的生活經(jīng)驗,會刻在他大腦的神經(jīng)回路中,成為他今后在應對生活中類似挑戰(zhàn)時的重要心理資源。
這種場景在孩子的游戲中司空見慣,但很少會有大人能沉下心來看看孩子在游戲里都發(fā)生了些什么,所以,常常會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自由游戲,逼著他們?nèi)プ鲆恍坝杏谩钡氖虑椤?/p>
可是,如果孩子在該痛快玩耍的年紀,沒有得到充分的機會,在安全和自由的空間里探索和試錯,那么,當他在真正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境時,也會束手無策。
很多孩子在進入小學后,寫作業(yè)拖延、厭惡甚至逃避學習,本質(zhì)上幾乎都是在逃避學習帶來的困難和挑戰(zhàn),而越是有機會自由玩耍的孩子,越有應對學習挑戰(zhàn)的勇氣和技巧。
“玩物喪志”,古訓說,太貪玩的孩子將來是沒出息的。
但現(xiàn)代心理學家和神經(jīng)生物學家們的研究表明,只有自由玩耍才是兒童唯一重要的工作。如果真的“玩物喪志”,那一定是因為沒有玩到點子上去。
比如,為孩子的游戲添加太多的功利目的,或是想要引導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去玩,而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
不是說絕對不能引導孩子玩一些安排好的游戲,而是同時也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玩??臻g。
游戲,尤其是自由游戲,是兒童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并且游戲是在以具體的形式和表達方式,展示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當孩子把現(xiàn)實中難以處理的情景,轉(zhuǎn)化為游戲時,他就能有更多的機會和更放松自由的空間去探索解決方案、蓄積心理力量。
在心理咨詢和治療領域,游戲治療之所以對孩子極其有效,也是因為游戲本身就是孩子自我表達的象征性語言。
2001年,美國發(fā)生了“911事件”,恐怖分子架著飛機撞向世貿(mào)大樓,親眼目睹和經(jīng)歷這一切的成人和孩子都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
成人都能夠通過語言,不停地訴說自己的震驚和恐懼,但兒童幾乎都不會提起這件事。他們表達的方式是,把積木搭成高樓,然后用飛機把樓撞塌,接著,救護車來了,一個一個的人被送往醫(yī)院……
孩子通過游戲?qū)ν獗磉_自己的內(nèi)心,也通過游戲來完成內(nèi)在的自我整合。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游戲?qū)λ麄兊某砷L如此重要,而且通過跟隨孩子的游戲能夠讀懂孩子、更好地抵達他們的內(nèi)心,那么,還會有多少人在看到孩子玩“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游戲時就感到焦慮心煩呢?
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知識和技能對于孩子來說,當然是重要的,但打造好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吸納知識的內(nèi)在容器,才是更關鍵的所在。
讓孩子自由地玩吧,如果你愿意加入,就把自己定位成“跟班”,而不是“導游”。
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智慧,會帶領你去到他真正需要的地方。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gòu)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