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今天,我要非常開心的宣布一個新項目:劉潤私董會。
我很清楚,這些年,“私董會”這個詞,就和“專家”一樣,有點被玩壞了。如今很多人說的私董會,本質是一個“社群”。以至于很多人以為,私董會不過是“混圈子”。交一筆不低的錢,認識一些朋友,每天互相吹捧,嘻嘻哈哈。
但其實,私董會這種組織,在美國已經有近100年歷史。最近十幾年,私董會被引進中國,也獲得了相當快速的增長。
我從2016年開始,就在中國最大的私董會組織“領教工坊”擔任私董會領教。后來,又和創(chuàng)業(yè)黑馬合作過多期私董會。這近10年時間,我已經在各類私董會中陪伴了近300位企業(yè)家。我斗膽認為,對私董會這個話題,算是有一點點微末的發(fā)言權。
私董會現場
很多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
正統的私董會,究竟有什么作用?
私董會,真的像傳言那樣只是“混圈子”嗎?
劉潤的私董會有什么獨特?
干脆今天趁這個機會,我爭取用一篇文章,幫你徹底說明白。
01
公司的天花板,就是老板的見識
你或許聽說過一句名言:老板就是企業(yè)的天花板。
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多去幾家公司,你就很容易發(fā)現,一家公司的風格,經常就是老板的風格。同樣,一家公司的問題,根源通常也都出在老板本人身上。
老板不思進取,公司就會溫水煮蛙;老板專于權斗,公司就會庸才當道;老板賞罰不明,公司就會烏煙瘴氣。
可問題是,對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他們干的,也都是此生從未做過的新事業(yè)。當遇到前所未有的難題時,該怎么辦?
只有兩個字:學習。優(yōu)秀的創(chuàng)業(yè)者,不是懂得最多,而是成長最快。
因此,潤米咨詢這家小破公司,有非常多的項目,希望幫助創(chuàng)業(yè)者們不斷成長。
比如,我們有問道中國、問道全球。帶創(chuàng)業(yè)者去探訪世界的優(yōu)秀企業(yè)。過去兩年,我們已經去了日本、沙特、阿聯酋、美國、墨西哥...這兩天,我正在非洲肯尼亞帶隊。未來幾個月,我們還會去到摩洛哥、埃及、古巴、哈薩克斯坦...
問道系列,用大白話說,就是帶創(chuàng)業(yè)者們去“見見好東西”。親眼見到最優(yōu)秀的公司,最前沿的創(chuàng)新是什么樣,才不會是井底之蛙。
這幾天,我正帶著創(chuàng)業(yè)者們在肯尼亞參訪
還比如,我們有“戰(zhàn)略工作坊”。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都是產品天才、營銷天才,才華令人驚嘆。這種才華,可以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從0到1,但是他們通常并不會給企業(yè)制定3-5年的長期規(guī)劃,也不清楚該怎么設立公司組織架構。一旦公司規(guī)模擴大,或者市場發(fā)生變動,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戰(zhàn)略工作坊,用大白話說,這就是幫創(chuàng)業(yè)者們“補齊企業(yè)經營基本功”。成為一家真正有組織的企業(yè),而不是四處滅火。
戰(zhàn)略工作坊現場
然而,這些夠嗎?還不夠。
對所有老板而言,他們在公司里會遭遇嚴重的“繭房效應”。
在許多問題上,沒人會對他說真話,他難以獲得有關公司難題最真實的建議。原因很明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且,公司內部所有人都匯報給他。老板掌握著大家的薪資、考核、升遷。直言進諫,對我有什么好處?
要不怎么會有那句話:CEO就是最后一個知道公司要倒閉的人。
于是,一系列制度設計,就應運而生。
02
私董會,就是一個企業(yè)家的“私人智囊團”
在現代公司框架中,有一種制度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董事會(Board of Directors)
董事會,是公司真正的擁有者。對上市公司來說,主要是各大股東。對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主要是投資人、合伙人。
他們與公司利益相對一致,并且往往德高望重,是各行各業(yè)的成功人士。和他們討論,可以給企業(yè)發(fā)展提出許多建議。
然而,站在CEO本人的角度,董事會卻有一個巨大的問題:他們都是“公司的董事”,而不是我“個人的董事”。他們受雇于公司,為公司的發(fā)展負責。并不對CEO本人負責。
用大白話說:如果對公司最好的方法是干掉CEO,董事會就會毫不遲疑的干掉CEO。
你看,對下,消息閉塞。對上,利益未必一致。這怎么辦?
一種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私人董事會(Private Advisory Board)
所謂的私董會,就是將一群企業(yè)家組織在一起,由領隊帶領,針對彼此遇到的問題互相建議。一起陪伴彼此的成長。
沒錯,它很像是一個董事會,但不是公司的董事會,而是CEO本人的董事會。所以才叫“私人董事會”。
一個企業(yè)最終能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限制因素有很多。市場、環(huán)境、政策、甚至是運氣,都很重要。而私董會只關心一件事:CEO本人。他的認知、他的眼界、他的情緒、他的決策水平,究竟如何?
董事會關心的是具體的企業(yè),而私董會關心的是具體的人。
我看到有人說,這很像古代的“師爺”。你別說,還真有點神似。私董會不是掌聲團,而是看清自己的鏡子。不是馬屁蟲,而是照亮路途的燈塔。
本質上,私董會就是一個CEO的“私人智囊團”。
03
嚴格的參加條件:為了讓參與者“敞開心扉”
一期私董會,通常由20名左右企業(yè)家組成。你可能要問,參加有什么條件嗎?細節(jié)有很多。但簡單說來,以下三個要求最為重要:
1、行業(yè)沒有直接競爭關系
這點好懂。私董會,要求參與者敞開心扉,暴露出自己相對脆弱的那一面。因此,所有參與者都要簽署嚴格的保密協議。出了這扇門,就絕對禁止討論。
而即便是這樣,有競爭對手在場的情況下,一些機密的話是說不出口的。所以,同一期私董會的成員之間,不能有直接競爭關系。
2、發(fā)展階段相似
年收1000萬的企業(yè),和年收20億的企業(yè),是注定聊不到一起的。
前者關心的可能是,我們公司終于有10個人了,要分出層級了。薪資架構到底該怎么設計?后者聽著就會很煩,你們連薪資架構都沒搞定,過來聊什么?
后者關心的可能是,我們主營業(yè)務基本見頂了,該如何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前者聽著也會很煩,我們連活下去都很難,你和我談第二曲線?
所以,一個私董會的企業(yè),發(fā)展階段要相似,這樣面對的問題才能有可比性。
3、必須是企業(yè)一把手
參加私董會的成員,必須是企業(yè)的一把手、CEO。高管理論上不能參與。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都是管理層。但一把手面臨的問題,和其它的CXO是完全不同的。一把手有最大的決策權,負最大的“兜底責任”。最終整個公司的任何地方出了問題,都是一把手的責任。
而且,公司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通常需要一把手的決策。也許是調整薪酬架構,也許是改變戰(zhàn)略方向。如果來的是一個銷售副總裁,這就完全超過了他的職責范疇。
總之你可以看出,這方方面面的設計,都是為了讓企業(yè)家“打開自己”。
如果不能敞開心扉,討論就很容易變成“我們企業(yè)有多么厲害”。那就不是私董會,而是路演了。
04
私董會的作用:用幫助企業(yè)家的方式,幫助企業(yè)成長。
那么,一次正統的私董會,究竟該怎么開?細節(jié)其實非常非常多。讓我極簡概括一下,大概是這三個步驟:
第一步:每次討論,一定會有一個“案主”。案主必須要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而不是“話題”。
問題和話題,有什么區(qū)別?
區(qū)別很大。私董會上,絕不會討論“面對AI時代,企業(yè)該如何轉型求變?”。也不會討論“現在離職率這么高,如何留住優(yōu)秀人才?”。這些都是又大又空的“話題”。一旦開始,那就不是討論了,而是越扯越遠。
什么叫“具體的問題”?舉幾個例子:
我公司的創(chuàng)始元老,能力已經明顯跟不上公司的發(fā)展階段了。占著很高的位置、拿著不低的股份,卻做不出相應的貢獻,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后來者覺得不公平,怨聲載道,真正優(yōu)秀的伙伴可能會被逼離開。我該怎么辦?
我創(chuàng)業(yè)有一個很偉大的理想與情懷。但殘酷的市場數據告訴我,用戶真正愿意買單的,是一些我覺得很“俗”,根本看不起的功能。公司要活下去,就得擁抱這種“平庸的成功”,但又不想放棄心中的理想。我該怎么辦?
我的技術主管上周五提了離職,加工資給股權都沒用。我不懂技術,他對我非常重要。他走了,核心產品的研發(fā)會受到重創(chuàng)。我該怎么辦?
你看,具體的問題,會把人代入具體的場景,而不是漫無邊際的發(fā)散。
第二步:私董會成員們,會針對這個具體問題不斷追問。
注意關鍵詞,是不斷追問,而不是互相給建議。
你想,私董會的成員,都是身經百戰(zhàn)的企業(yè)家。在公司里各個都是“大爹”。給下屬建議已經成了骨子里的習慣。這就特別容易陷入“互相給建議”的環(huán)節(jié)。所以,私董會的組織者,要把這種傾向嚴格限制住,否則一定會跑偏。
就拿前面那個“技術主管離職”的例子來說,你不能說“是不是工資沒給夠?”,更不能說“是不是你沒給人家充分授權?”。這些問題里就已經預設了答案。這不是在建議,而是在評判。
參與者必須壓制住自己的控制欲,調動起自己的好奇心,不斷追問,不斷發(fā)現問題更多的側面,補充更多的信息。
什么叫追問?比如下面這些:
他是哪年加入的?你給他多少工資,多少股份?他離職以后準備去做什么?
他家庭情況如何?有沒有孩子?是不是本地人?家住的遠不遠?
他是個怎樣性格的人?他有沒有創(chuàng)業(yè)的心愿?他的成就感來自什么地方?
這也是為什么,前面要求必須是具體的問題,而非空泛的話題。只有具體的問題,才能繼續(xù)追問。
一具體,就深刻。只有討論真實問題,才能做出真實改變。
第三步,根據充分的信息,給出彼此的建設性意見。
什么叫建設性意見?你必須充分吸收剛才追問出的信息,給出你的看法。而不是捂住耳朵,自顧自地輸出過去的偏見。
你不應該說:我告訴你,這件事我早就遇到過了,小伙子,這事兒就得這么干,我來跟你好好講講。
你應該說:我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那時我是這么處理的,后來這件事的結果是這樣的。
前者,你其實根本不是在幫助他人,而是在展示一種“我比你懂”的優(yōu)越感。
這樣三步走下來,所有的參與者,都會感到極大的收獲感。
案主,也就是遇到問題的那個人,通常會發(fā)現這件事無數的新側面:
哎呀,原來我有這么多認知的盲區(qū)。
嘖嘖,這件事竟然還可以這樣思考。
真好,他們幫我發(fā)現了我性格最深處的自卑。
而其它成員,也會從這個過程里收獲新知:
原來,這個問題大家都有,我并不孤單。
怎么別人給他提建議,他都聽不進去呀?我是不是也這么剛愎自用?
為什么他總是習慣性反駁、反駁、反駁?我在公司里有沒有這樣的毛病?
你看。雖然看上去,討論的只是一個人的一個具體問題。可一旦大家敞開心扉,所有人都能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得到成長。企業(yè)家的認知水平、決策能力,就會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得到提高。
還記得我參與的一次私董會上,所有人都看出一位企業(yè)家伙伴的狀態(tài)不對,似乎壓力壓的他喘不過起來。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快樂嗎?
沒想到,問題剛一出口,他當場就哭了起來,真的是稀里嘩啦的那種哭。
他說,在公司里,他必須顯得“一切盡在掌握”,哪怕實際并不是,裝也要裝出來。因為他必須給所有伙伴以信心,沒人可以傾訴他的脆弱。
但在私董會里,面對一群同為創(chuàng)業(yè)者的伙伴。你可以和大家一起擁抱。這種陪伴,會給人前所未有的力量感。繼續(xù)向前,面對前方的挑戰(zhàn)。
這就是為什么,一次私董會結束后,成員彼此間經常會結成無比深厚的友誼。我知道美國的一些歷史悠久的私董會,即便創(chuàng)始人已經退休了、退出公司經營了,私董會還是會定期召開。因為大家的關系已經不僅僅是“私董會同伴”,而是“真心的朋友”。陪伴的力量,是最令人難忘的。
所以,如果你讓我用一句話總結私董會的作用,那這句話一定是:
用幫助企業(yè)家的方式,幫助企業(yè)成長。
05
稍微聊幾句“劉潤私董會”
快速聊完了“什么是私董會”。那么,這個“劉潤私董會”,有沒有什么不同?
作為一家咨詢公司,我們會在傳統私董會的模式上,稍稍做一點創(chuàng)新。
傳統意義上的私董會,不是咨詢,更不是課程。只有人組織問題、討論問題。這就是為什么,私董會的那個角色被稱為“領教”。
但劉潤私董會,會在以上三個步驟之外,加上第四個步驟:
整個討論過程,我會全程參與。把自己像海綿一樣,扔進商業(yè)的大海,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思考。
然后,在每天討論結束后,我會斗膽主持一個小的復盤會。針對這一天討論的問題,給出我個人的建議與思考。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輕咨詢”。
我斗膽希望,這個小小的私董會,能幫你沖破自我的牢籠。
我想送給你一句話:
所謂天花板,只是你獨自仰望時的高度。和一群人同行,你會發(fā)現,頭頂之上,皆是星辰大海。
更多信息,歡迎看下面這張海報。也歡迎你掃碼添加我同事的微信,了解詳情。
期待在私董會上,與你見面。
觀點/ 劉潤主筆/ 歌平/ 歌平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704篇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于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