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北京首都機場迎來了一個不尋常的航班。
在一片沉穩(wěn)的夜色中,洪秀柱身穿中式套裝,神情堅定地走出艙門,踏上了北京的土地。
她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出席9月3日舉行的九三閱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臺灣光復80周年。
落地后不久,洪秀柱當著媒體鏡頭,語氣鏗鏘地表示:歷史不能被遺忘,更不能被扭曲。
面對媒體鏡頭,洪秀柱語氣堅定,她強調,九三閱兵紀念的是中華民族浴血奮戰(zhàn)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偉大勝利,這份勝利屬于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任何試圖割裂兩岸歷史聯(lián)結、阻撓同胞共同緬懷先烈的行為,都是對民族精神的傷害,更是違背兩岸民眾共同意愿的逆勢之舉。
而島內來京的人士也不只這一位,據(jù)臺媒曝光的名單當中,足足有14人,雖然有像前國民黨秘書長李乾龍“因身體原因無法出席”的情況,但這足以讓島內目前多個領導人“暴怒”。
民進黨當局對這場閱兵的反應,幾乎可以用“嚴防死守”來形容。他們放出的狠話,本質上就是在砌一道“歷史防火墻”,試圖將任何與“大中華共同記憶”相關的敘事隔離在島外。這種做法的背后,是一種深不見底的恐懼,他們害怕“臺獨”的合法性根基,會因為這段共同的歷史記憶而土崩瓦解。
這道墻砌得又高又急。陸委會直接下場,織起一張密不透風的威懾網(wǎng)。他們警告說,敢去參加閱兵的軍官,回來可能要被罰款,甚至連退休金都保不住。對于那些在大陸發(fā)展的臺灣藝人,警告同樣直白:不許去,去了就“依法處理”。
這種威脅甚至到了指名道姓的地步,馬英九、蕭旭岑、洪秀柱等人都被直接點名,聲稱他們若敢出席,就要面臨“依法查辦”的后果。當洪秀柱的身影出現(xiàn)在北京首都機場后,民進黨當局更是緊張到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其坐立難安的焦慮感,幾乎溢于言表。
為了在敘事上對抗,賴清德也親自上陣。就在閱兵前夕的9月2日,他高調出席了島內的“海軍節(jié)”活動,并在講話中刻意提及了67年前的金門海戰(zhàn)和“八二三炮戰(zhàn)”。他嘴里講著國共內戰(zhàn)時期的沖突,心里想的卻是用“兩岸對峙”的記憶,來覆蓋“共同抗日”的記憶。
這種操作,被馬英九直指其“忘本”、“媚日”,因為賴清德連“抗戰(zhàn)”一詞都不愿用,而是用“終戰(zhàn)”來替代。諷刺的是,賴清德的父親賴朝金,就有超過三百名工友慘死于日軍之手。
就在民進黨當局手忙腳亂地筑墻時,洪秀柱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最響亮的回應。9月1日晚,她抵達北京,一落地就擲地有聲地表態(tài):“歷史不能被遺忘,更不能被扭曲?!边@句話,精準地射向了民進黨史觀的靶心。
洪秀柱的北京之行,與其說是個人的選擇,不如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展演。她要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所有人,有些記憶是高墻擋不住的。她強調,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的滅國之戰(zhàn),是“我們共同的歷史,不分省籍、不分黨派”。
為了讓這份記憶更有分量,她還引用了具體數(shù)字,提及超過300萬犧牲的將士,并強調臺灣人的血也曾灑在抗日的戰(zhàn)場上。最后,她發(fā)出了“銘記歷史、團結民族,捍衛(wèi)和平、復興中華!”的呼吁,將其行動提升到了民族大義的高度。
這一次,洪秀柱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與會代表團規(guī)模更大,聲音也更統(tǒng)一。隊伍里有像蔡旺庭、吳成典這樣的政治人物,有企業(yè)高管,有苑舉正這樣的學者,還有退役將領。
這種多元化的構成,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聲明:認同這段歷史的,在臺灣社會大有人在。學者苑舉正說得更直接:“越是有人不敢來,我們越要來?!边@股勁兒,透著一股不服輸?shù)膶剐?。這場圍繞閱兵的攻防戰(zhàn),迅速從政治精英圈層蔓延開來,在臺灣社會激起了巨大的輿論漣漪。事實證明,民進黨試圖強推的單一“抗中”敘事,并未完全俘獲民心。
當中天新聞主播何橞瑢獲準在大陸閱兵現(xiàn)場進行直播時,許多島內民眾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動。有人在網(wǎng)上留言說,這可是臺灣人第一次能直播看大陸閱兵,意義非凡,甚至有人表示也想親臨現(xiàn)場感受。這種新奇與興奮,本身就暴露了官方敘事與民間真實感受之間的裂縫。
網(wǎng)絡上,關于是否應該制裁洪秀柱的爭論也炸開了鍋。許多人發(fā)出了最樸素的質疑:“紀念抗戰(zhàn)也犯法嗎?”這種聲音,與此前賴清德推動“大罷免”行動失敗所反映出的民怨,形成了遙相呼應。民眾對于純粹的政治操弄,已經開始感到疲勞和厭煩。
在野勢力顯然也嗅到了機會。就在閱兵事件發(fā)酵之際,國民黨秘書長黃健庭宣布將于9月10日率團訪問大陸。這被看作是國民黨試圖抓住時機,在兩岸議題上重新奪回話語權的戰(zhàn)略舉動。他們想證明,除了對抗,交流也是一條可行的路。
更有意思的是,這場風波似乎還與國際地緣政治的微妙變化產生了共振。評論員郭正亮就認為,這場閱兵讓世界看到了大陸的軍力,也讓島內“臺獨”的幻想進一步破滅。巧合的是,英國國防部長近期在臺海問題上的表態(tài),也從準備介入的強硬立場,轉變?yōu)閺娬{合作優(yōu)先。這或許暗示,西方世界也在重新評估與中國全面對抗的代價。
九三閱兵就像一顆投入臺灣政壇的石子,激起的波瀾遠未平息。它是一次回望,更是一次攤牌。民進黨當局試圖用一道“防火墻”來隔離歷史、壟斷敘事,結果卻激發(fā)了更強烈的反彈和更深刻的社會思辨。
洪秀柱們的“逆行”,以及島內民眾復雜的反應,都清晰地表明,身份認同與歷史記憶,從來不是單一政治議程就能隨意塑造的。最終決定臺灣未來的,恐怕還是島內各種力量在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之間,持續(xù)不斷的博弈與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