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0904
1945到2025年的今天,整整80年過去了,硝煙已散,但記憶未曾褪色。反法西斯勝利的旗幟上,書寫著人類在最黑暗時刻迸發(fā)出的勇氣、智慧與團結。它是一座燈塔,提醒著我們曾戰(zhàn)勝過的惡魔;它也是一根指針,為我們指向一個更加和平、公正、尊嚴的未來。守護這份遺產(chǎn),是生者對逝者的責任,更是對后代永恒的承諾。唯有如此,那場偉大勝利的鐘聲,才能穿越時空,永遠回蕩,警醒世人:和平至上,生命至上,人類的共同命運,高于一切。
9月3日,長安街在晨光中蘇醒,一道道迷彩方陣如鋼鐵長城般肅立。腳步聲如雷震響,戰(zhàn)車轟鳴如龍吟,戰(zhàn)機劃破長空留下五彩煙霞,這震撼人心的場景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軍事展示,成為國家敘事的立體史詩。閱兵式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國家儀式,既是國防力量的集中檢閱,更是民族精神與集體記憶的盛大展演。
閱兵式的歷史可追溯至古羅馬時代的凱旋儀式,得勝歸來的將軍率領軍隊穿過歡呼的人群,展示戰(zhàn)利品與俘虜。這種通過公開展示軍事力量以增強統(tǒng)治合法性的傳統(tǒng),在不同文明中均有體現(xiàn)。中國當代閱兵式融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元素,既保留了“沙場點兵”的雄壯氣魄,又注入了新時代的精神內(nèi)涵。從開國大典上“萬國牌”武器裝備到如今全部國產(chǎn)化的先進武器系統(tǒng),從當年的飛機飛兩遍到今天的氣勢恢宏,閱兵場見證了國家實力跨越式發(fā)展的歷程。
在心理學層面,閱兵式通過高度儀式化的表演觸發(fā)集體情感共鳴。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同步化的集體行為能夠促進群體認同感,當成千上萬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行進、轉(zhuǎn)身、敬禮時,創(chuàng)造出的視覺奇觀具有強大的情感凝聚力。這種“情感共同體”的建構,使個體得以通過參與國家盛事獲得超越日常的存在感。整齊劃一的方陣、鏗鏘有力的步伐、響徹云霄的口號,共同構成一場多感官的國家美學體驗。
對普通大眾觀眾而言,閱兵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稀缺的共時性體驗。千萬人同時觀看同一場盛典,分享共同的情感波動,這種媒介事件強化了社會成員間的聯(lián)結感。老一輩可能在閱兵中看到民族復興的歷史軌跡,年輕人或許從中感受到國家未來的召喚。不同世代通過同一場儀式,各自尋找到與國家敘事連接的情感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閱兵式正在經(jīng)歷語義擴容。除傳統(tǒng)軍事元素外,增加了群眾游行、科技展示、文化表演等多元維度。武警部隊、民兵方隊、維和部隊方隊的出現(xiàn),拓展了“國防力量”的概念邊界;社會民眾以及一線的勞動人民的亮相,使閱兵式成為更包容的國家成就展臺。這種演變反映了一種新型國家安全觀,國防不僅是軍隊的事務,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當最后一個空中梯隊掠過天際,當歡呼聲如潮水般退去,閱兵場留下的不僅是震撼與自豪,更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命題:如何理解力量與和平的關系?個體與國家如何相互成就?集體榮譽與個人價值如何和諧共生?這些思考或許正是閱兵式最為深遠的回響,它不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對國家發(fā)展道路的持續(xù)叩問與確認。
閱兵式如同一個民族定期的自我對話,既回望來路,也展望前程。它用最莊嚴的方式提醒人們:國家安全不是天然饋贈,而是需要持續(xù)守護的珍貴成果;民族復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每個個體的努力共同鑄就的現(xiàn)實。當受閱官兵摘下鋼盔,當觀眾回歸日常生活,閱兵式所激發(fā)的精神力量,將持續(xù)的留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因為我們綽而不凡。
#閱兵式 #反法西斯抗戰(zhàn)勝利 #國防力量 #人類和平 #眾晟悅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