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前言·】——》
長征,這個讓無數中國人熱血沸騰的名字,背后卻有著太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和難以想象的犧牲。
從江西瑞金到陜北延安,紅軍走過的不僅是地理上的二萬五千里,更是一條用鮮血和生命鋪就的革命之路。
在這段艱辛路程中到底犧牲了多少人?長征后蔣介石又為何突然停止了追剿?
血染湘江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離開江西瑞金根據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
當時國民黨軍隊布下了幾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圍殲于江西境內。
紅軍剛剛突破第一、二道封鎖線時,情況看起來還不錯,士氣也比較高??烧l也沒想到,真正的“噩夢”在湘江等著他們。
11月下旬,紅軍來到湘江邊,面對的是國民黨精銳部隊的重兵設防。湘江戰(zhàn)役打響,這成了紅軍長征路上最為慘烈的一戰(zhàn)。
國民黨調集了30多萬大軍,飛機轟炸,大炮轟鳴,機槍掃射,把湘江兩岸變成了一片血海。
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部擔任后衛(wèi),掩護主力渡江。他腹部中彈仍堅持指揮,喊出"紅34師沒一個孬種"的豪言壯語,鼓舞士氣。
很多紅軍戰(zhàn)士在沖鋒時犧牲,有的甚至尸體被江水沖走,連名字都沒留下。更多的傷員因無法轉移,被迫留在了后方。
湘江一戰(zhàn),紅軍從8.6萬人銳減到3萬余人,一下子損失了5萬多名戰(zhàn)士。這意味著,平均每走一步,就有一個紅軍戰(zhàn)士倒下。
損失如此慘重,紅軍幾乎面臨崩潰的邊緣。可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剩下的紅軍戰(zhàn)士仍然沒有放棄,他們咬緊牙關,繼續(xù)向前。
這場戰(zhàn)役不僅是長征中最血腥的一戰(zhàn),也是紅軍命運的轉折點。
如此巨大的損失迫使紅軍領導層不得不重新思考戰(zhàn)略戰(zhàn)術問題,為后來的遵義會議埋下伏筆。
而對于蔣介石來說,他認為紅軍已經元氣大傷,勝利只是時間問題,卻沒想到這只是長征的開始。
智斗蔣介石
湘江戰(zhàn)役后,紅軍元氣大傷。就在這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1935年1月,紅軍在貴州遵義召開了一次關鍵會議——遵義會議。
會議改變了紅軍的領導和戰(zhàn)略方針,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
這次會議后,紅軍的作戰(zhàn)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毛澤東提出了游擊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的方針,不再硬碰硬,而是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就像下棋一樣,不能硬拼,要智取。
四渡赤水就是這種新戰(zhàn)略的經典案例。
紅軍先是佯攻貴陽,引誘蔣介石調兵前往,然后突然改變方向,四次渡過赤水河,把追兵甩得找不到北。
蔣介石指揮的國民黨軍隊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疲于奔命卻抓不到紅軍的蹤影。
有一次,國民黨軍隊收到情報說紅軍往西去了,立刻調了大量部隊西進。結果紅軍早已悄悄東返,等國民黨反應過來時,紅軍已經安全渡過了赤水河。
蔣介石氣得直跺腳,下令重重處罰了幾個"情報不準"的軍官,卻不知這正是紅軍故意放出的假消息。
四渡赤水期間,紅軍行軍速度驚人,有時一天能走七八十里路,國民黨的追兵往往慢了一拍。
更絕的是,紅軍經常是晚上行軍,白天休息,完全打亂了國民黨軍隊的節(jié)奏。
這段時間,紅軍雖然物資匱乏,但戰(zhàn)士們士氣高漲。他們知道自己在和敵人玩捉迷藏,每甩開一次追兵就是一次勝利。
毛澤東的指揮才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紅軍也從被動挨打變成了主動出擊,雖然兵力不及敵人的十分之一,卻讓敵人疲于奔命。
這種戰(zhàn)略上的成功,不僅避免了紅軍的進一步損失,還極大挫傷了國民黨軍隊的士氣。
蔣介石開始感到棘手,他沒想到紅軍在遭受重創(chuàng)后還能如此靈活機動。四渡赤水之后,紅軍的處境有了明顯好轉,為后續(xù)的長征奠定了基礎。
紅軍戰(zhàn)士的非戰(zhàn)斗減員有多慘烈
1935年5月,紅軍在飛奪瀘定橋后,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翻越雪山和穿越草地。這是長征途中最為艱難的一段路程,給紅軍帶來了大量的非戰(zhàn)斗減員。
夾金山海拔超過4000米,氧氣稀薄,寒風刺骨。紅軍戰(zhàn)士大多來自南方,從未見過雪山,穿著單薄的衣服就開始攀爬。
很多人因高原反應而頭痛欲裂,嘔吐不止;更多的人因寒冷而凍傷,手腳潰爛;還有人因體力不支而倒在雪地里,再也沒能站起來。
有一個戰(zhàn)士因為嚴重凍傷,雙腳已經完全失去知覺。醫(yī)生告訴他必須截肢,否則壞疽會危及生命。
這位戰(zhàn)士沒有猶豫,咬著牙讓醫(yī)生用普通的小刀,沒有麻藥,生生切下了他的雙腳。
手術后,他被戰(zhàn)友背著繼續(xù)前進,嘴里還念叨著:"革命不怕犧牲,只要到了陜北,我還能為革命做貢獻。"
雪山之后是更為恐怖的草地。松潘草地表面看起來綠油油的,實際上是一片沼澤地帶。
踩上去常常會陷入齊腰深的泥潭,稍有不慎就會被吞沒。草地上沒有人煙,沒有食物,戰(zhàn)士們只能啃皮帶,煮皮鞋,吃草根。
更可怕的是,草地上瘴氣彌漫,蚊蟲肆虐,很多戰(zhàn)士染上了疾病,高燒不退,最終倒在了草地上。
有一位女戰(zhàn)士,在穿越草地時已經餓得走不動路了。她的戰(zhàn)友們輪流背著她前進,可最終體力不支,不得不在草地上休息。
夜幕降臨,大家圍坐在一起,用身體給她擋風。
第二天早上,當大家準備出發(fā)時,發(fā)現這位女戰(zhàn)士已經永遠地閉上了眼睛,而她的嘴角還帶著微笑,仿佛在說:"你們繼續(xù)前進吧,不要管我了。"
草地上的非戰(zhàn)斗減員比戰(zhàn)場上還要慘重。
據統(tǒng)計,紅一方面軍在穿越雪山草地時,平均每天都有幾十人因饑餓、疾病和惡劣環(huán)境而犧牲。
紅四方面軍更是從8萬人銳減到3.3萬人,損失近5萬人。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紅軍戰(zhàn)士用生命換來的前進之路。
蔣公為啥不追了
1935年10月,歷經千辛萬苦,紅軍終于到達了陜北的吳起鎮(zhèn),此時中央紅軍僅剩7000人。
從8.6萬到7000,這個數字背后是難以想象的犧牲。可就是這7000人,在陜北站穩(wěn)了腳跟,開始了新的征程。
到了陜北后,紅軍并沒有消停下來。他們打了一場漂亮的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向當地軍閥和民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王震率領的359旅更是在南泥灣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提出“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wèi)黨中央”的口號,帶領戰(zhàn)士們開荒種地,自力更生。
紅軍在陜北嚴明紀律,實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支持。
他們采取靈活的游擊戰(zhàn)術,逐步恢復和發(fā)展了實力。短短幾個月時間,紅軍就在陜北站穩(wěn)了腳跟。
可這時候,蔣介石為什么突然不追了呢?
一方面,蔣介石內部并不統(tǒng)一。地方軍閥各懷心思,對追剿紅軍并不積極,有的甚至消極抵抗。蔣介石下達的命令常常得不到有效執(zhí)行。
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的威脅越來越大。華北事變后,日軍的鐵蹄已經踏入了中國北方的土地。
面對外敵入侵,國內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最關鍵的轉折點是1936年12月12日發(fā)生的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逼迫他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日。
張學良曾經是追剿紅軍的主力,但在親眼目睹了日軍在東北的暴行后,他的立場發(fā)生了變化。他認為中國人應該團結起來對抗外敵,而不是自相殘殺。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圍剿紅軍,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至此,紅軍長征正式畫上了句號,而中國革命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蔣介石停止追剿還有一個現實原因:紅軍已經在陜北站穩(wěn)了腳跟,錯過了最佳追剿時機。
如果繼續(xù)追剿,不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可能引發(fā)更大的國內矛盾,對抗日不利。權衡利弊之下,蔣介石選擇了妥協。
《——【·結語·】——》
長征,這場歷時兩年的戰(zhàn)略轉移,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堅韌不拔和英勇頑強。
從8.6萬到7000,這15萬紅軍將士的犧牲,換來的是革命火種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蔣介石的停止追剿,既是被迫的選擇,也是時代大勢所趨。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一個有理想信念的民族前進的腳步,任何犧牲都值得被銘記和尊重!
參考資料:《中國革命史料》、《長征檔案實錄》、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大事年表》、軍事科學院《長征戰(zhàn)史研究》、《紅軍長征親歷記》、《西安事變始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