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常面臨海量需求與有限時間的矛盾。如案例中新人需在一周內處理 1736 條待處理需求并輸出重構方案,既要全面理解需求,又要快速提煉核心。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平衡需求的深度挖掘與時間的高效利用,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 / BEGIN / ————
入職第一天,我捧著一杯還沒喝完的咖啡,就被叫進了會議室。我的新老板,一位語速很快、眼神溫和的產品總監(jiān),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小邢,歡迎加入?,F在有個緊急任務?!?/p>
會議室的白板上,還殘留著上一個被否決方案的思維痕跡。我得知,之前的方案在評審中未能通過,一個十余人的研發(fā)團隊正處于空檔期,等待新的方向。
“你需要在一周內,”老板的語氣平靜卻不容置疑,“完成核心競品的深度調研,徹底理解我們現有系統(tǒng)的所有問題,并輸出一份考勤系統(tǒng)的重構方案,以及未來3-6個月的產品規(guī)劃。周五,我們需要在評審會上看到它?!?/p>
聲明:當完成需求梳理后,最終方案并未重構系統(tǒng),而是遵循“需求是1,方案是0”方法論,聚焦需求是核心。
當我回到工位,深吸一口氣,第一次點開公司的需求管理系統(tǒng)時,一個數字讓我倒吸一口涼氣:1736。
1736條待處理的需求,像一片望不到邊的嘈雜聲浪,瞬間將我淹沒。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興奮,而是巨大的壓力和茫然。作為一個剛從教育行業(yè)轉來的新人,我對HR SaaS的認知幾乎為零。五天時間,我該如何從這一片混沌中,理出清晰的頭緒?
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周如同地獄般的歷練,卻也是我職業(yè)生涯中最寶貴的一課。我最終完成了任務,并從中總結出了三個讓我受益至今的方法。
第一招:退后一步,看清是誰在“說話”
我的第一個本能反應,是扎進需求池,從第一條開始閱讀。但很快我就發(fā)現,這是條死路。我會迷失在無數個“這個按鈕位置不對”、“那個報表打不開”的具體細節(jié)里。
我強迫自己停下來,拿出一張白紙。我告訴自己:“先別管‘需求是什么’,先搞清楚‘需求是誰提的’?!?/p>
我將所有需求分為三類:
用戶需求:這是那些每天使用我們系統(tǒng)的HR、員工和店長們的聲音。他們的痛苦最具體、最直接,比如“為什么加班申請后不能自動提醒審批人?”。這類需求有1362條,是產品的根基。
客戶需求:這是為我們產品付費的CEO、HRD們的訴求。他們更關注結果、數據和風險,比如“我需要一個能實時導出、用于人力成本分析的報表”。這類需求有274條,數量不多,但優(yōu)先級極高。
商業(yè)需求:這是來自公司內部,比如我的老板、銷售團隊對產品的期望。它關乎產品的愿景和生命力,例如“底層架構必須足夠靈活,能快速響應大客戶的定制化需求”。這類需求有100條,決定了產品的未來。
這一步分類,像在一間喧鬧的房間里辨認出了幾個主要的聲音群體。我瞬間明白,作為新人,我必須首先傾聽并理解最大的那個群體——用戶。他們的痛點,就是我切入業(yè)務和系統(tǒng)的最佳入口。
第二招:貼上“標簽”,找到最大的聲源
明確了要重點聽“用戶”的聲音后,那1362條需求依然是個天文數字。我需要一種更高效的方法來理解他們。
我選擇了最樸實無華的工具:Excel和數據透視表。我開始給這些需求打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并進行統(tǒng)計排序。
數據自己會講故事。我很快發(fā)現,聲浪高度集中在幾個區(qū)域:
假期模塊:389條需求(其中150條被標記為“緊急”)
加班模塊:267條需求(105條“緊急”)
排班模塊:183條需求(88條“緊急”)
看,根本不需要我一條條去讀,“假期”和“加班”就是用戶怨氣最深、最希望我們立刻改進的地方。
我繼續(xù)深挖“加班”模塊,給里面的267條需求打上更細的標簽:
加班規(guī)則太復雜:30條
申請流程繁瑣:11條
希望能自定義加班規(guī)則:9條
加班時長統(tǒng)計:5條
脈絡變得無比清晰。用戶的核心抱怨并非不想加班,而是我們關于加班的“規(guī)則”和“流程”設計得極其難用。我的第一個攻堅目標,就這樣從數據的海洋中浮現了出來。
第三招:繪制“地圖”,讓需求落地
找到了“加班”這個核心問題,但如何將它轉化為工程師能理解的方案?我需要一座橋梁。
我的方法是:繪制一張“需求-功能地圖”。
我在Axure上畫出了“加班”功能的三個層次:
規(guī)則層(底層邏輯):這里定義了加班的類型、計算規(guī)則、補償方式等。那30條抱怨“規(guī)則復雜”的需求就指向這里。
計算層(核心引擎):這是時長計算、統(tǒng)計匯總的邏輯層,是技術的核心。
應用層(用戶界面):這是用戶能直接感知的申請、審批、展示流程。那11條吐槽“申請繁瑣”的需求就在這里。
然后,我像指揮官在沙盤上推演一樣,將之前打標簽分析出的需求,一個個放置到這張地圖的相應位置上。
這張地圖成了我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在周五的評審會上,我能夠清晰地指向地圖的某個區(qū)域說:“第一期,我們優(yōu)先優(yōu)化‘應用層’的安排加班和‘規(guī)則層’的簡化,這里將直接解決超過80條核心用戶投訴。第二期,我們再深入‘應用層’的綜合工時?!?/p>
我的規(guī)劃方案順利通過了。不是因為它是完美的,而是因為它足夠清晰、有據可循。它告訴團隊,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以及接下來要最優(yōu)先走向哪里。
現在,當我再面對復雜項目、復雜需求時,我已不再恐慌。那一周教會我的,遠不止于HR SaaS的業(yè)務知識。
它教會我:產品經理的價值,不在于收集需求,而在于理解聲音背后的情緒,在于從混亂中定義秩序。
最深刻的體會是:當你不知所措時,最好的辦法不是更快地奔跑,而是先停下來,畫一張地圖。無論是三個圈,一張標簽表,還是一張功能地圖,都是在幫你創(chuàng)造秩序感。
而這一切的起點,永遠是傾聽。俯下身,像對待朋友一樣,真正去聽聽你的用戶,他們在經歷著什么,又在為什么而煩惱。這或許是一個產品工作者,最該保有的“人的味道”。
本文來自公眾號:產品方法論集散地 作者:邢小作
想要第一時間了解行業(yè)動態(tài)、面試技巧、商業(yè)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yōu)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