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云霧中,起伏蜿蜒的山巒輪廓突現,真貌漸顯。
廬山,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人文圣山,不僅見證了文化積淀與發(fā)展,更曾決定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前有周恩來二上廬山,促成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后有共產黨多次登山,召開重要會議。
1959年的廬山會議成了彭德懷人生的分水嶺。1970年的廬山會議同樣波詭云譎,充滿政治斗爭。當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一、暗流涌動,流言四起
1970年8月,廬山會議召開之際,毛主席突然要求更換住處,從寬敞舒適的美廬轉移到了100米開外的民宅。
民宅內的環(huán)境自然比不上提前準備好的住所,房子破舊不堪,門板吱呀作響,開關之時都有塵土飛揚,仿佛一碰就要掉下來。
警衛(wèi)員見狀,當即提出要重修,卻被毛主席一口回絕了。毛主席此舉看似是臨時起意,可實際上卻是出于安全考慮。
改變的不僅僅是住處而已,中國政界的位置也要大換血了。早在8月20日,所有參會人員就全部飛抵廬山。
得知此次全會三五天就可以結束后,眾人都不由地有些放松,忙著游山玩水,欣賞祖國大好美景。
殊不知,“愜意神仙會”的背后是一場震驚世人的旋渦。
1969年,隨著劉少奇的離世,黨、政兩界高層不免有些蠢蠢欲動。
風平浪靜下危機四伏,每個人都心懷鬼胎。“誰來擔任未來國家主席一職”成了縈繞在眾人心頭的關鍵問題。
一場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將波詭云譎的政治斗爭推向了高潮。
動亂之下,林彪借此機會結黨營私,大肆拉攏勢力,將自己推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
在權力的圈養(yǎng)下,林彪“胃口”大開,對主席之位垂涎三尺。
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他幾次三番向毛主席提議,再設立國家主席。
此舉好似是為了擁護毛主席,可算盤打的啪啪響,每一步都是利己。
林彪心里的那點小九九主席豈會看不出來?可他老人家有自己的考量,不可能為了某些人去刻意改變什么,次日便做出了批示,駁回了林彪的建議。
然而,林彪是野心勃勃的上位者,更是為人所不齒的小人。不達目的他又怎么會善罷甘休呢?
見一計不成,林彪又心生一計。1970年7月,“天才論”鬧得沸沸揚揚。
以陳伯達、吳法憲為首的林彪擁護者們,給林彪扣上了“非凡天才”的高帽,甚至一度“碰瓷”恩格斯,其才能足以和馬恩列斯并列。
此番種種,無非是林彪在奪權前所做的輿論準備。
他以為,自己有了位高權重的支持者,就可以和毛主席分庭抗禮,逼迫毛主席同意自己的條件。
可他忘了,新中國的締造者絕不是他能夠輕易撼動的。
二、殺雞儆猴:痛批陳伯達,震懾高層
“陳伯達,你根本不懂馬列,簡直就是在欺騙二百多個中央委員,是徹頭徹尾的政治騙子?!?/p>
彼時,廬山會議不過剛剛開始,毛主席大發(fā)雷霆,將整個會場的氣氛推向了冰點。
被點名怒批的陳伯達低垂著腦袋,眼神中是少有的無措,顯然被嚇得不輕。
作為林彪的忠實擁護者,陳伯達頂著文革組長的“功臣身份”位列五人常委,公然為林彪站臺。
陳伯達拿著一本“馬恩列斯毛論天才”的小冊子,打著宣揚毛主席的旗號,大肆鼓動在場的中央委員們,意在為林彪圖謀主席位置。
一旁的吳法憲也沒閑著,學著林彪的腔調,明目張膽地貶低毛澤東思想,鐵了心地要擁護林彪。
此話一出,毛主席瞬間龍顏大怒。他本就懷疑陳伯達、吳法憲之流想要與林彪集團結盟,大搞陰謀論。
如今,陳伯達明目張膽,竟拿出了“炸平廬山之勢”,無疑是佐證了毛主席的猜想。
其實,對于林彪背后的小動作,毛主席一清二楚。在廬山會議之前,他就已經寫出了《我的一點意見》。
多年后再拾筆鋒,為的就是打破一切陰謀詭計,堅定馬列主義立場。
當陳伯達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向毛主席表演時,前者就已經落入了圈套。
對于原則性問題,毛主席絕不姑息,對其施以了沉重的打擊。
會議一結束,陳伯達瞬間失勢,不僅被司令部除名剔除,還被打上了“反共托派分子”的標簽,從高處墮落到了無盡黑暗的秦城監(jiān)獄。
手握軍權的吳法憲短暫躲過了一劫,卻也逃不過被警告處分的結局。
一朝敗落則滿盤皆輸狡兔死,走狗烹。毛主席的這招“敲山震虎”打了林彪集團一個措手不及。
李作鵬、邱會作相繼被周總理找去談話,不得不被沒收了會議發(fā)言記錄,還要向中央深刻檢討自己的行為。
黃永勝前腳剛到廬山,后腳就意識到了情況不對勁。為了自保,他火速焚燒了自己準備的發(fā)言稿,與陳伯達和林彪劃清了界限。
而王洪文也有樣學樣,陣前倒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發(fā)言稿全部換成了批判陳伯達的,簡直就是火上澆油。
就這樣,林彪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論“胎死腹中”,各大主角還未粉墨登場就紛紛宣布退出。
僅僅兩天半,毛主席便機智地化解了這場搶班奪權危機。
長達半個月的廬山會議,毛主席肅清了不少高層人物,震懾住了眾多心懷不軌之徒,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現在看來,毛主席轉移住處,拒絕整修房屋,就是防止被那些野心家發(fā)現。
有時候,制勝的關鍵就體現在這些小細節(jié)上,保持高度的謹慎和警覺絕非壞事。
總結:
廬山會議已然落幕,卻深深影響著中國的進步和發(fā)展。
在時代的風暴中,毛主席表現出了對黨和人民的責任與擔當。
當陰謀家企圖對共產黨的信仰和立場下手時,當野心家企圖借助輿論壓力操縱政府時,毛主席都淡定應對,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過人的處事能力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矛盾。
以后人姿態(tài)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方才知曉前人上下求索的艱難。
一次次的廬山會議在中國歷史上意義各不相同,卻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
參考資料:
1、中國新聞網 毛澤東如何識破林彪陰謀?痛批五大將
2、廬山會議(1970)(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江西廬山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