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美空軍的戰(zhàn)略運輸能力,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掰著指頭算飛機數(shù)量和載重噸位。
但今天,我們聊一個更“燃”的細節(jié)——起飛。
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后卻隱藏著兩國空軍戰(zhàn)略投送能力的巨大差異和各自的發(fā)展邏輯。
網(wǎng)上流傳著兩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一頭是美國的C-5M“銀河”運輸機,在加州特拉維斯空軍基地,以超過200噸的重量,僅用16秒、滑跑不到377米就拔地而起,霸氣十足;另一頭,是我國的運-20“鯤鵬”,在一次任務結束后空載返航,起飛耗時23秒,滑跑距離被推測為750米左右。
377米對750米,一個還背著200多噸的“壯漢”,一個則是“空手”上陣。
這數(shù)據(jù)對比,乍一看確實有點扎心。
難道我們的“鯤鵬”真的比“銀河”差了這么多?
直接拿這兩個數(shù)字對比,其實并不科學,甚至可以說有點“耍流氓”。
飛機的起飛滑跑距離,受太多因素影響:起飛重量、發(fā)動機推力、翼展面積、氣動設計、襟翼角度、機場海拔、氣溫風向……任何一個變量的改變,都會導致結果天差地別。
2018年那次C-5M的驚艷起飛,是一次精心準備的“超短距起飛”演示。它所使用的C-5M型號,是換裝了全新發(fā)動機和航電系統(tǒng)的“魔改”版,推力比老款C-5大了22%,性能極為強悍。
那次演示,飛行員幾乎是將發(fā)動機的性能壓榨到了極限,才做出了那個驚人的成績。
而運-20那次750米的滑跑,則是一次常規(guī)任務下的正常操作。當時飛機剛剛結束向武漢的緊急運送任務,機身空載,飛行員無需、也沒有必要進行極限操作。就像我們開車,總不能每次紅綠燈起步都地板油吧?
所以,這個看似夸張的距離差,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飛機性能的差距。但它卻像一個引子,恰到好處地揭開了中美兩國戰(zhàn)略運輸機發(fā)展的兩條不同路徑和現(xiàn)實處境。
C-5“銀河”是冷戰(zhàn)時期的怪物,是美國全球霸權的基石之一。
從1961年提出設想,到1970年正式服役,它的誕生只有一個目的:將美國陸軍的重型裝備,包括主戰(zhàn)坦克、武裝直升機,快速投送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它的運載能力至今仍是世界頂級,可以塞進2輛“艾布拉姆斯”主戰(zhàn)坦克或16架“阿帕奇”直升機,這種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戰(zhàn)略威懾。
海灣戰(zhàn)爭期間,C-5承擔了90%的陸軍物資轉運,其戰(zhàn)略價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然而,英雄也有遲暮時。
如今,美軍現(xiàn)役的C-5M機隊,平均服役年齡高達35.32年,早已“年過半百”。盡管通過升級(C-5M計劃)換裝了更強勁的發(fā)動機,讓它煥發(fā)了第二春,但機體結構的疲勞和老化是不可逆的。
更要命的是,C-5和它的“小弟”C-17“環(huán)球霸王III”的生產(chǎn)線都已關閉。
受困于“去工業(yè)化”和波音等老牌巨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美國在未來10到15年內,可能都難以啟動新一代重型運輸機的研發(fā)和生產(chǎn)。
C-5M的每一次極限表演,都像是在燃燒自己最后的生命,維持著美軍“400噸級運輸機”的編制和顏面。
2016年正式服役的“鯤鵬”,讓中國空軍第一次擁有了國產(chǎn)大型運輸機,結束了過去只能依賴少量進口伊爾-76的窘迫歷史。
它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戰(zhàn)略突破。
然而,運-20從誕生之初,就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心病——發(fā)動機。
早期型號的運-20A,使用的是俄制的D-30KP-2發(fā)動機,這款上世紀70年代技術的產(chǎn)品,雖然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推力有限、油耗偏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運-20的滿載性能和高原起降能力。
這也是為什么在新冠疫情初期,空軍緊急馳援武漢首先出動的是伊爾-76,一度引發(fā)了外界對運-20能力的質疑。
但中國軍工的發(fā)展速度總是超出預期。
很快,作為回應,6架運-20從不同地點同時起飛奔赴武漢,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而更深層次的改變,發(fā)生在看不見的地方。
最新的消息證實,換裝了國產(chǎn)“渦扇-20”大涵道比發(fā)動機的運-20B已經(jīng)開始批量服役。
“渦扇-20”的發(fā)動機直徑明顯比俄制D-30更粗,這意味著它擁有更大的涵道比、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更強的推力。
換上“中國心”的運-20B,不僅最大起飛重量和載重量得到顯著提升,航程也突破了萬公里,真正具備了跨洲際投送的能力。
當初那個750米的滑跑距離,隨著“心臟病”的治愈,早已成為歷史。
從依賴進口到換裝國產(chǎn)“渦扇-18”過渡,再到如今裝備先進的“渦扇-20”,運-20的動力進化之路,正是中國航空工業(yè)奮起直追的縮影。
差距仍在,但追趕的腳步從未停歇
從總量上看,差距依然是巨大的。根據(jù)估算,美國空軍由C-5、C-17、C-130這“三駕馬車”構成的運輸機隊,總運力接近3萬噸。
而中國空軍依靠運-20和運-9,總運力大約在1.16萬噸,約為美軍的三分之一。并且,我們至今在C-5和安-124所屬的400噸級重型戰(zhàn)略運輸機領域,仍然是空白。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另一面。美國的運輸機隊規(guī)模龐大,卻是建立在數(shù)十年全球部署需求上的存量,且正面臨嚴重的老化問題,新項目遲遲無法啟動。
而中國的運輸機隊,雖然規(guī)模尚小,卻是充滿活力和潛力的增量。
運-20和運-9都采用了先進的脈動生產(chǎn)線,年產(chǎn)量分別超過20架和40架,機隊規(guī)模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張。
尤其是運-20,服役至今不過數(shù)年,數(shù)量已接近百架,并且已經(jīng)衍生出運油-20加油機、空警-3000預警機等多種型號,一個以運-20平臺為核心的戰(zhàn)略支援飛機家族正在形成。
所以,拿運-20和C-5M的起飛距離來簡單對比,就像拿一個20歲的青年和一個40歲、渾身肌肉但傷病纏身的壯漢掰手腕。
壯漢在絕對力量上仍有優(yōu)勢,但青年的成長速度和未來潛力,同樣令人敬畏。
起飛距離的對比,揭示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性能優(yōu)劣,而是中美兩國空軍所處的不同歷史階段。
美國是在龐大的存量基礎上,努力維持其全球投送能力的巔峰;而中國則是在一張白紙上,以驚人的速度構建屬于自己的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空運體系。
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正視它,才能更好地追趕它。
從武漢上空750米的滑跑,到未來某一天,換裝了強勁“中國心”的“鯤鵬”家族,在世界任何需要的地方騰空而起,這條路,我們正在堅定地走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