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內(nèi)耗了!武志紅《深度關系》:讀懂人,也讀懂自己
文 | 閱微
深夜,窗外萬家燈火,你是否也曾因為某個不理解、一場小摩擦,或者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束縛感,而輾轉(zhuǎn)反側(cè)?那些消耗我們精力的關系,像一團亂麻纏繞心頭,無論是職場、家庭還是社交圈,總有那么一兩個“坎”,讓我們止步不前,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明明渴望被愛、被看見,卻總是在關系里受傷、疲憊、甚至失去自我…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閱微今天想聊的這本書——武志紅老師的《深度關系》,或許能為你點亮一盞燈。
提到武志紅老師,相信很多關注心理成長的姐妹都不會陌生。他的作品總是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在關系中潛藏的盲點,用溫暖而有力的筆觸,帶我們穿越迷霧,直抵內(nèi)心深處。這本《深度關系》,更是武老師多年心理咨詢實踐和深度思考的集大成,它沒有雞湯,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以一種近乎解剖式的精準,剖析了人際關系的復雜肌理。初讀時,閱微我不禁感嘆,原來我們以為的那些“個性不合”、“命不好”、“遇人不淑”,背后竟然隱藏著如此深刻的心理學邏輯。
那些消耗你的關系,也許只是“內(nèi)在小孩”在呼救
書中貫穿的一個核心概念,便是“內(nèi)在小孩”。武老師在書中反復強調(diào),我們成年后在關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常常是童年未被滿足的需求,或者童年創(chuàng)傷在親密關系中的重現(xiàn)。那個曾經(jīng)脆弱、渴望愛卻未能得到的“內(nèi)在小孩”,會在成年后的關系中,通過各種方式(可能是控制、可能是討好、可能是疏離、可能是爆發(fā))來試圖彌補或防御。
“很多時候,我們在親密關系中反復遇到的問題,其實是內(nèi)在小孩在‘求關注’?!?br/>
這句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閱微我曾有過的許多困惑時刻。比如,明明工作再忙再累,回到家看到伴侶沒有主動分擔家務,或者孩子沒有按要求完成作業(yè),心里的火就會“騰”地一下竄上來,然后升級為一場似乎毫無必要的爭吵。當時覺得是對方“不體諒”、“不配合”,現(xiàn)在才明白,那份突如其來的憤怒,或許是內(nèi)在小孩在抗議“我的付出被忽視了”、“我好累,誰來關心我”。
武老師指出,健康的深度關系,不是要求對方來填補你童年的所有空缺,而是首先要看見并回應自己內(nèi)在小孩的需求。這并非讓你變得巨嬰,而是讓你理解自己情緒的根源,停止無意識地將過去的傷痛投射到當下的人身上。當你開始照顧好自己的內(nèi)在小孩,學會自我安撫和認可,你對他人的依賴和期待就會減少,也更能以成熟、完整的人格進入一段關系。
職場媽媽的“平衡術”,也許藏著不健康的“共生”
對于同時承擔職場和家庭角色的我們來說,《深度關系》中關于“共生”的探討尤為扎心。武老師描述的“中國式共生”,是指個體界限模糊,情感上過度糾纏和依賴的狀態(tài)。這種共生可能體現(xiàn)在母嬰關系(尤其是在我們成長的文化環(huán)境中)、親密關系,甚至職場關系中。
為了做一個“好媽媽”、“好員工”、“好妻子”,我們常常習慣性地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他人的期待。我們可能為了孩子放棄職業(yè)上升機會,為了伴侶的“面子”壓抑自己的感受,為了團隊的“和諧”承擔本不屬于自己的工作。這些行為,很多時候是在重復一種共生模式——通過不斷付出和滿足他人,來換取一種“被需要”、“被認可”的感覺,從而獲得價值感。
“真正的愛是‘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而不是‘我愛你,所以你必須聽我的’?!?br/>
閱微覺得,這句話不僅僅適用于親子關系,也深刻地揭示了健康關系的核心。當我們?yōu)榱恕氨恍枰倍^度付出,我們實際上剝奪了對方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也讓自己背負了沉重的包袱。這種共生帶來的不是真正的深度連接,而是一種相互消耗。
這本書教會我,真正的平衡不是事無巨細地全包全攬,而是學會劃清界限。分清楚哪些是“我的責任”,哪些是“你的課題”。在職場,這意味著敢于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專注于自己的核心價值;在家庭,這意味著允許伴侶參與育兒和家務,允許孩子犯錯和獨立成長,更重要的是,允許自己不必完美,允許自己有休息和追求個人夢想的時間。這不叫自私,這叫自我滋養(yǎng),而一個滋養(yǎng)豐盈的你,才能更好地去愛和被愛。
【金句閃光】健康的關系,不是兩個互相依賴的人抱團取暖,而是兩個獨立完整的人互相支持,共同成長。
如何建立真正有滋養(yǎng)的“深度關系”?
那么,如何才能從消耗走向滋養(yǎng),建立書中所說的“深度關系”呢?武老師在書中給出了幾個關鍵的視角:
- 看見并表達真實的自己:深度關系的基礎是真實。這意味著你需要敢于表達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脆弱,而不是永遠戴著面具扮演一個“好人”或“強者”。起初可能會害怕沖突或不被接受,但只有真實,才能吸引到真正看見你、接納你的人。在職場,這可能意味著坦誠地溝通你的困境或想法;在家庭,這意味著和伴侶分享你的疲憊和不安,而不是獨自硬扛。
- “允許一切發(fā)生”:這不是讓你放棄原則,而是讓你接受關系中的不完美、接受對方的獨特性、甚至接受沖突和負面情緒的存在。不要試圖去改造對方,也不要因為對方的某些行為而全盤否定關系。正如武老師所說,真正的深度關系,是可以容納差異、甚至沖突的。
- 設立和維護健康的邊界:如前所述,清晰的邊界是獨立個體的基石。學會區(qū)分“我的”和“你的”,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也不強迫他人為你的情緒負責。這需要勇氣和練習,但它是結束內(nèi)耗,獲得關系自由的關鍵。
【值得收藏】放下改造對方的執(zhí)念,允許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對方在關系中相遇,這才是深度連接的開始。
讀完《深度關系》,閱微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與人相處,更是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療愈內(nèi)在的傷痛。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關系中重復的模式,也像一張地圖,指引我們通往更健康、更自由、更有力量的自我。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原來最好的關系,是兩個人都能在其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也常常感覺在關系中感到疲憊、焦慮,或者渴望建立更真實、更有意義的連接,那么武志紅老師的《深度關系》,閱微真心推薦給你。它或許無法立刻解決你的所有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一套強大的工具,幫助你看清迷局,找到方向。
【聊聊吧】
讀完這篇文章和武志紅老師的《深度關系》,哪個觀點最讓你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你在生活中有過類似的體驗或感悟嗎?在你的關系中,讓你感到最消耗或最困惑的點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qū)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
或者,你有沒有讀過其他關于關系、關于原生家庭、關于自我成長的“神書”,想推薦給姐妹們?快來評論區(qū)分享你的書單吧!
愿這本書也能給你帶來力量和慰藉。如果你身邊也有正經(jīng)歷類似困境的朋友,把這篇文章轉(zhuǎn)給她,或許能給她一些啟發(fā)。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