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首批19件水文化遺產名錄9月15日正式發(fā)布。記者從云南省水利廳了解到,這19件水文化遺產是從806件遺產資源中經過初選、專家推薦甄選、集體研究等環(huán)節(jié)最終確定的。
發(fā)布名錄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世界文化遺產,起源于1300年前,屬于紅河流域。經過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傳承,“山地、水系、森林、梯田、村寨”五素同構循環(huán)發(fā)展,有著槽口分流、木(石)刻分水、環(huán)坡分水、上蓄下流、跌水消能、流水開溝、水力沖肥等技藝遺存,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
石龍壩水電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山區(qū)??诮值擂k事處螳螂川畔。是中國第一座水力發(fā)電站,有側向取水排沙、束水沖沙、壓力木管輸水、糯米灰漿替水泥、梯級開發(fā)提高水能利用效率、抽水蓄能增能效等8個方面技術亮點,是中國人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利用水能資源自主開發(fā)、管理和使用的成功范例,孕育了尊重科學的專業(yè)精神、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團結高效的協(xié)作精神、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愛國精神,并傳承百年。
??诖ㄗ珠l: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山區(qū)??阪?zhèn)中灘村,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滇池水經川字閘導入螳螂川、普渡河,最終流入金沙江。橋分跨于由河心小島分隔形成的三股河道之上,可啟落木板為閘,故稱川字閘。
流浪河磨房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滄市鳳慶縣詩禮鄉(xiāng)古墨村,建于清嘉慶年間(1800年),有水磨坊遺址27間,碾子坊遺址2間,榨油坊遺址2間,造紙坊遺址1間,石橋9座,古老的石木結構機械,在強勁的水流驅動下自動工作。
雙龍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紅河州建水縣西莊鎮(zhèn),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為典型的廊橋建筑?!吨亟p龍橋閣樓序》和《重建雙龍橋閣樓功德碑》碑刻立于北面,融橋梁建筑科學和造型藝術為一體,凝聚著滇南人民高超的技術和聰明智慧。
玉津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橫跨瀾滄江水系的黑惠江,是沙溪古鎮(zhèn)的母親河,茶馬古道沙溪古鎮(zhèn)南下大理、北上麗江的重要橋梁,承載著沙溪古鎮(zhèn)厚重的歷史。古橋頭有一碑廊,石碑內容為《修橋募引》。
畹町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連接德宏州瑞麗市和緬甸九谷市,位于中緬兩國的界河—畹町河上,是中緬兩國的國界橋,民國27年(1938年)8月31日建成通車。
金沙江皎平渡口:位于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金沙江南岸。1935年,在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人的指揮下,紅軍靠木船從此渡過金沙江,擺脫國民黨數(shù)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取得戰(zhàn)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象鼻嶺古水利工程:位于丘北縣城邊,碧水連天,風光秀麗。它橫跨于美麗的清水河上,橋身背負青天,清泉從橋身上流淌,整個橋身全用五面石鑲砌,猶如巨龍,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黑井慶安堤:位于楚雄州祿豐縣黑井鎮(zhèn),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防治泥石流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黑井慶安堤起于龍溝河河尾喇叭口的喉部,止于龍溝河與龍川江交匯處,沿河岸逐級而筑。
南橋水電廠:位于紅河開遠市南郊,是珠江流域內第一座水力發(fā)電廠;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月18日開工,1942年落成,沿河在山腰陡壁上開挖引水渠逕流引水發(fā)電,它在設備、總裝機容量、設計水頭等五個方面創(chuàng)云南當時電力技術先列。
九龍池古建筑群:位于玉溪市紅塔區(qū)西北10公里的奇黎山,有大觀樓、九龍宮、五司廟、古戲臺、聽泉樓、三圣殿、文星閣,始建于明代萬歷中葉(1588年—1603年),清雍正七年續(xù)修,清光緒十四年重修,清嘉慶年間,為新興州十四景第一名勝,在歷史文化、建筑藝術、宗教文化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珠江源風景區(qū):珠江源風景區(qū)的馬雄山自古有“一水滴三江,一脈隔雙盤”之稱,徐霞客《滇游日記·盤江考》準確地指出此為珠江發(fā)源地。1985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經多方考察論證,正式確定珠江發(fā)源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沾益區(qū)馬雄山,東麓出水洞處為珠江正源,并和曲靖地區(qū)行政公署聯(lián)名同豎《珠江源碑記》。
彌苴河古河堤:古河堤始建于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自唐至清的長久治理,呈魚脊狀高于兩岸田廬,形成涵、閘、壩、溝集于一體,排、灌、漁、航匯于一河的綜合性水利工程。
大龍洞:西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蜀郡梓潼人文齊到朱提任職,率領當?shù)厝嗣瘛按埑?,溉稻田,為民興利”,龍洞即為那時開鑿,系古水利工程,位于昭陽區(qū)北閘鎮(zhèn)北閘村二組116號。
昆明水文站:昆明水文站,原名敷潤橋水文站,始建于1928年,是長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普渡河上段滇池最大入湖河流盤龍江干流上的國家基本水文站。設立于江邊的銅犴報警系統(tǒng),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昆明有童謠唱道“金牛叫三聲,水淹大東門。”水位觀測始于1887年,其石制水標為昆明最早的水文觀測裝置。
輪放大海子水規(guī)碑: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現(xiàn)存于保山前大海子東堤水管所內,記載諸葛堰歷史(三國時期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設計并帶領軍隊所建,又稱大海子)及堰水使用次序等有關規(guī)定條款,是大海子水利設施使用管理的法規(guī)性碑文,呼吁民眾“庶人心平而水利均,照班分放大海水”。
傣族潑水節(jié):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傳統(tǒng)新年慶典,流行于云南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多在陽歷4月中旬舉行。節(jié)日以相互潑灑清水為核心,象征洗凈煩惱、祈求吉祥,同時伴有浴佛、劃龍舟、放水燈等儀式活動。
大觀樓楹聯(lián):大觀樓長聯(lián)是乾隆年間(1765年)名士孫髯翁登大觀樓所作的180字長聯(lián),上下聯(lián)分別以滇池自然景觀和云南歷史變遷為主題,被稱為“天下第一長聯(lián)”、書法家趙藩以楷體重書此聯(lián)并刻制留存,原木刻聯(lián)作為文物珍藏。
云南首批水文化遺產名錄類別齊全,包含水利工程13件(水利水電工程2件、堤壩渠堰閘4件、橋涵碼頭4件、池塘井泉1件、水力器械1件、工程管理機構1件),水文化場所3件,碑碣1件,文學、藝術與傳說1件、民俗節(jié)慶和紀念活動1件。其中,金沙江皎平渡口作為紅色水文化遺產,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歷史悠久。首批水文化遺產名錄涵蓋西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開鑿的古水利工程昭通市昭陽區(qū)大龍洞、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傣族潑水節(jié)、起源于1300年前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建設的彌苴河古河堤,以及明代萬歷中葉(1588—1603年)建設的九龍池古建筑群,9件清朝和4件民國時期建設的水文化遺產。
價值突出。首批水文化遺產名錄治水特色鮮明,歷史及科技價值重大、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突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紅色基因。有世界文化遺產1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件,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件,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件,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件。
云南山川秀美、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江河縱橫,分屬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多條為跨境河流,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星羅棋布。云南各族人民在長期治水實踐中形成江河湖泊水文化、民族水文化、茶馬古道橋文化等多元水文化體系,留下豐富水文化遺產,為水利事業(yè)發(fā)展注入持續(xù)文化動力。為系統(tǒng)地保護和利用這些資源,云南省水利廳與省文化和旅游廳,于2023年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開展水文化遺產調查的通知》,明確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調查組織形式、調查實施步驟、成果質量控制等內容。各州(市)、縣(市、區(qū))水利及文旅部門全員參與,致力全面摸清全省水文化遺產家底。
下一步,云南省水利廳將進一步推進水文化系統(tǒng)保護與活態(tài)傳承,持續(xù)發(fā)布名錄,深入挖掘水文化當代價值,打造水文化主題精品線路與研學體驗基地,推動“水文旅”、水上運動等融合發(fā)展,探索水文化資源向綠色水經濟轉化的實現(xiàn)路徑和模式,持續(xù)通過新媒體傳播、教育推廣、公眾參與活動等方式,拓寬水文化傳播路徑,引導社會共同守護云南水文化遺產。
來源:云視新聞七彩云 云南省水利廳
編輯:曹譯文
一審:李力
二審:管昕
三審:朱朝輝
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